于永正“五重”教学

        于永正是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他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一、重情趣

        于老师认为,“情”字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他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想想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时候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很生气,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作为语文教师,于老师对语文课投入了全身心的“情”。课前,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练读课文,不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绝不罢休。我每次听于老师的课,都被他绘声绘色的朗读所吸引,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于老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再忙、再累,头一天晚上也要把第二天上课的内容熟悉一下。如果执教的是第一课时,他会把课文再朗读一遍,往往会读出新的感受和发现。生字和所有要板书的字,他会再练写一遍,力求规范。被评为特级教师之后,对自己的板书要求更严格了——要求写在黑板上的字能成为学生的字帖。于老师如此认真严苛地教学,不仅是学生的榜样,更是我们的榜样。

        二、重感悟

        什么是感悟?绝不是老师说,学生听。而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课堂上,于老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每篇课文,他都花一节课时间指导读,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接下来的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或抓住在文章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之处等。第三件事就是精彩之处熟读成诵。在此过程中,老师的责任是指点迷津和激励。他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为了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为了发展语言,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而读的,而不是单单为了理解、领会内容而读的。如果把时间过多地用在“小组合作”上,用在讨论评价上,是有悖于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的。

        三、重积累

        如何才能有效积累呢?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第二,重视课外阅读。在于老师所带的实验班里,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还有人能背300多首的,不少人到中学、大学都是班级里的佼佼者。另外,于老师还注重生活和感受的积累。他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常去博物馆、军营、工厂,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让孩子们开阔视野,增加生活知识。

        四、重迁移

        教学中,要边学边用学过的语言。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

        怎样完成由读到写的迁移呢?他先从模仿开始,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题等。

        五、重习惯

        于老师所谈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学习习惯主要是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而运用语言的习惯则要靠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

        于老师积40年教学经验,提炼出五句教学精华,这是他一生的财富。这“五重”里,有理念、有教法、有风格,有想法、有做法、有说法,值得我们慢慢咀嚼、品味、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于永正“五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