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期【教学随笔】个性解读与自我成长

          个性解读与自我成长

                      文/袁茹意

      每阅读一篇新文章,好奇、疑问与探寻的心理并存,总想对别人的想法进行一下剖析。“文似看山不喜平”,如与自己的预测不谋而合时,会微微一笑;若超出预想范畴时,会惊讶、叹服,捎带着偷学点儿别人的高招。

      欣赏梁衡先生的《壶口瀑布》。第一段除了交代了壶口的地理位置,还说“曾两次到过那里”。心里暗自嘀咕,下面是要写两次的经历了吧!所以便明白作者简洁的话语,是为了引出下文,只是下文中会写两次怎样的经历呢,不免吊人胃口,读下去吧。第二段首句明确点出:第一次是雨季。大脑已“脱线”,脑中呈现郦道元《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临出发前他人告诫的“最危险”“千万不要”“赶巧”“来不及”等话语,不免令人胆战心惊,内心充满恐惧。真的有那么可怕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都是这样子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于是便见识到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的景象,耳畔还不时传来震耳欲聋的涛声。雾气笼罩下,感官短时间内失去效能,人的恐惧被无形的放大。说实话,此时真怕他人的担心变成事实“一个洪峰袭来便……”,“”不敢多想,急慌慌扫了几眼,匆匆逃离,回到岸上,心还在不住地跳。”原来计划在白烟中欣赏景观的情趣,早飞到爪哇国了。这第一次的游历至今想来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心中不免留下遗憾。

      人说留有遗憾的人生才值得回忆,可人又总想弥补缺憾。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的游历。作者专选了枯水季节。这下子不怕再出现惊心动魄的场面了。透过文字,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而枯水期的壶口瀑布又是怎样的一番模样呢?导演般的作者,吊足人的胃口。春寒刚过,枯水期人可以见到异常开阔的谷底。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一扫之前的灰头土脸的逃窜。近距离看石床般的黄河没有那么可怖,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一直走到河心,居然发现河心还有一条河,彻底打破了认知。当作者写道“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时,眼前呈现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壮美景象。将思路拽回来,听当地人讲黑猪掉进沟底旋涡,上来一毛未剩。不禁再次令人打了寒噤,壶口瀑布水的威力真不是闹着玩的,与临行前他人的叮嘱相照应。

      初读第四段,黄河水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拢成一束,向龙槽里冲下。河道陡然变窄,必然会产生轰鸣。果不其然,“隆隆”与前文“隐隐如雷”遥相呼应。河水跌下深沟,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极言水位落差之高,水势之迅疾。试想水尚且如此,如果是人呢?粉身碎骨,碎成渣,碎成沫,混在迷人眼眸的雾气里。恐惧甚至绝望油然而生。唉!枯水期里的河水一点都不可爱。作者听见我的心声了吗?紧接着“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多种色彩并用,凌厉的瀑布瞬间多了几分妖娆之态。自然界事物太千变万化了!接着作者将向两边涌去的洪流比喻成“一卷飞毯”“钢板出轧”,生动形象地写出瀑布“凝重、猛烈”的特点。OH,MYGOD!太震惊了,想象力奇特,语出非凡。“又有一些”“还有”,作者在文中关注到四种乃至更多种水的形态,采写角度之多元,观察景物之细腻,不由得对作者升腾起钦佩之意。作者面对小小壶口陷入沉思,我亦产生“海纳百川”的顿悟。

   

      转观脚下石,看似坚硬的事物也被水搞得千疮百孔,水至柔至和,至刚至坚。“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由黄河言及人,磨难造就人才。《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名句又在脑畔回旋。“伟大的性格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面对壶口瀑布时可能胆怯、踟蹰不前甚至退缩过,也可以尝试突破恐惧、尝试前行,积蓄力量冲过去,你想拥有的勇敢、自信、强大、无畏……都会一一呈现。

      祖国山河壮丽多姿,我个人更愿意走进作者,竭尽所能地与之“同命运共呼吸”。喜欢解读各式各样的文字,因为它们最终都会融入我的思想,为衰老的机体注入新的“血液”。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69期【教学随笔】个性解读与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