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桃花源记》,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老师强调易错字)

2.你了解的作者:(学生先自己谈一下对陶渊明的了解,然后老师做一些必要的补充)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之前学过陶渊明的《饮酒》对他的避世隐居思想做一些回顾,前后勾连,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所表达出来的消极复古的思想倾向。

一、我眼中的桃花源—感受桃花源之美

1.陶渊明的这篇《桃花源记》衍生出很多成语,比如说……学生补充。最能够概括本文内容的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

2.读了文章之后,你觉得世外桃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请用从 (文中的原句)我看出桃花源的 来回答。(读课文限时3分钟)

示例: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以看出桃花源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预设: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看出桃花源人生活安宁祥和。

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人生活很悠然、生活幸福、美满,人人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

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可以看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善良和纯朴。

(此一环节主要是落实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落实部分字词句的解释。初步感知桃花源之美,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

二、桃源内外—探究作者写作意图

1.文中这个桃花源是如何出现的?

设计意图:由这句话引出桃花源内外之别,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主旨

预设: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来此绝境的原因是—避秦时乱。(强调绝境的古今异义)

2.再读这一句,如果让你在不复( )出焉中间加一个字或一个词,你会加什么?

预设:愿,敢,想等

3.为什么不愿出来?(从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愿意出来,也可以从留白皆叹惋一词去分析,当然也可以结合前一个问题来说,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延伸)

(屏显)补充当时的社会现状的相关资料: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晋书·会稽王道子传》曰:“东土嚣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矣。”

4.请同学们分别站在渔人、桃花源中的人的角度来复述故事(要求:尽量遵从原意,可以适当加工)

设计意图:再次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翻译、理解情况,并且通过复述,学生进入角色,通过对桃源人和渔人的不同感受,学生对桃花源内外世界的对比有更深刻的领悟和体会,为接下来理解文章主旨助力。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桃源内外的巨大差别,渔人想要迫切地进入桃花源,而桃花源内的人却不愿甚至害怕离开桃花源进入到外面的世界。想要进入桃花源的是不是只有渔人?站在陶渊明的立场结合当时的社会境况,想一想他为什么要给我们讲这样一个故事?

预设:陶渊明讲这样一个故事是为了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达出了当时老百姓的心声。在这个故事中,倾注了他对生活的所有美好理想的理解和认同。

三、魅力桃花源

1.桃花源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从文中找依据来回答。

设计意图:再次走进文本,感受文字、结构之美。

预设:不是真实存在。从桃花源被发现,到重访桃花源未果都能感受到桃花源是一个扑朔迷离、如真似幻的存在。但是,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为什么觉得真的有这么一个美好的地方呢?这得益于作者的巧妙构思和高超的语言技巧。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真实感?(再次读课文,找依据)

预设:1.真实的年号,时间;真实的人物。

2.大量细节的描写;

3.事件叙述前后照应(便舍船。既出,得其船)。

教师小结:桃花源的魅力体现在如真似幻、似有还无。如此真真切切,却又遥不可及,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美好,曾引得无数人的追求和向往,即便到了今天,她那种祥和宁静也依然能够安抚人心的效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桃花源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