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期【听课心得】

记一堂《背影》

              高平市北城中学  李平娟

        联片教研刚刚结束,本周又迎来了兄弟校的骨干教师送课——永录中学杨慧丽老师《背影》公开课,班级是我当班主任的48班。虽然没有直接和杨老师打过交道,名字也记不太准确,但人是早已印在脑海里的,不仅仅是因为同代语文,更重要的是有一次的公开课,她设计思路的独特深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可遗憾的是我却完美地错过了,但她的灵动和fashion(请原谅这里要用英文单词,因为觉得这可能是最恰当的)却是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这次,杨老师会带来怎样的《背影》呢?

        课前早早赶到教室,杨老师已经等在教室门口,简单的寒暄中才发现学案不够,赶快去帮着复印,结果没想错过再次发生:课程已经开始,导入已经结束,只能从第一板块“数背影,知线索”开始了。本以为这个板块的孩子们会自告奋勇地回答,没想到竟然遇冷,怎么回事?最近几天上课,也确实感觉到了这情况。是因为之前上课气氛太过活跃,说废话现象太多,周二开始对某些同学做了小小的惩戒,大家都不敢回答了吗?心里涌起一丝自责。杨老师显然也意识到了学生主动举手的困难,那就从几个冒出声音的同学开始吧!还好,顺利找到了四处背影,具体情境也已经清晰,本文线索和主题在慧丽老师的勾连中也已经清晰。

        教学进入第二板块“赏背影 明形象”,杨老师选择“望父买橘”这部分让孩子们重点感悟,并设计了赏析题目:“通过_______(写法),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 的背影,你看________ (引用原文并加以分析),从中体现了 ___________。”

        在这部分,杨老师首先让孩子们找出相关片段,并用PPT进行了文段展示。用心的是杨老师把外貌和动作描写中的关键字词“黑布”“黑布”“深青布”“蹒跚”“攀”“缩”“倾”等字选用了不同颜色的字体加以呈现,这样的细致实在认真。自读相关文段,让孩子自评效果。可正如被选出来的孩子自己评价所言,朗读并没有带出情感。插入一段范读如何?杨老师正是这样做的,当视频在火车的袅袅蒸汽中缓缓拉开,熟悉的画面再次呈现。(之前也用过这段视频,主人公是喜欢的黄磊扮演,很是喜欢它长镜头慢慢推进、平静叙述的感觉。)当看到父亲肥胖的身体微倾,两手攀着上面,努力爬上月台的一刻,我泪目了。岁月流逝,我们的父亲已经不再年轻,他们不再是从前那个顶天立地、说话铁骨铮铮的男儿,他们开始怕了一些东西,怕岁月把他们捍卫的东西那么太快地掠走。他们已经年迈,对,就是郜育科后来分享的——“我看到了一个年迈的父亲。“一个在岁月的匆匆里略显无奈的父亲。这个视频选得真好!孩子们应该有所触动吧?接下来该会就视频让孩子们简单分享一下感受吧?可是杨老师却选择回到文本,直接用上边的题目进行分析展示。一点小小的失望在心里升起:这点过得应该是有点着急了,如果可以让孩子们借助视频来谈一谈,也许对更深刻地体会其中感情更有好处。

        “读背影 晓真情”部分在杨老师对第二部分的小结中顺利过渡。“父亲的爱让孩子感动了吗?”“细读开头结尾部分,你发现他们父子关系如何?你能读懂父亲写信的真实意图吗?你能明白朱自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吗?”问题一出,倍觉新鲜,我之前可是完全没有关注到这点的,可见杨老师读文之细,对文本解读的认真。她的这个转承还一下子就把课堂引向深入。因为说到《背影》,我们都在说父亲爱孩子,可是对孩子来说呢?他真的能够感受到吗?为什么“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让接下来通过品读父亲来信发现父亲想念儿子却又不言的纠结有了心理基础。同时也把慧丽老师本节课要教给孩子们的生活感悟传达——“世界上最好的一种关系,就是别人爱你时,你能理解。”只是感觉遗憾的是,没有把他们父子之间的嫌隙和误会交代出来。关于这一点,杨老师在说课中也谈到是怕那些材料一出有损父亲的高大形象。但我个人还是认为,让学生看到事情的本来模样,明白每个人行为背后的因,把每个人都当做一个真实的人来谈,也许这也应该是我们传达给孩子们的。毕竟,所有的爱都源于理解,所有误解的化解也都来自于理解,是成长后的理解。

        最后是第四板块“写背影 懂真情”。这部分杨老师设计了“迁移写作”,让孩子们书写生活中的背影,将感人细节记录。这个题目设计紧紧契合文本,落实学生读写能力的结合,能够真正体现拓展延伸的功能,也是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最好检测,从中可见杨老师的用心。只是最后的展示还是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未能实现,如果能够在孩子们写后马上听到分享,这节课的高潮部分是不是就应该出来了呢?如果真的没有展示的时间,是不是可以考虑口头表述或者直接留作家庭作业呢?当然,还有一点困惑:是否语文教学的每一堂课都必须有写作的落实呢?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套这个模式,为了让学生有写作的这个过程,反而把整节课的完整度给破坏掉了,这是我们想要的样子吗?

          课堂结束,杨老师用破导入时的“网络梗”作结,适时将《四世同堂》推荐给孩子们,作为对本节课的一个延伸。

          纵观杨老师的这节展示课,紧紧抓住“背影”主线,以板块式教学来设计思路,任务明晰,环节紧凑。教师文本解读认真踏实,教学风格灵动亲切,能关照更多学生的上课体验。既关注知识的传授,又落实育人的任务。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受孩子们喜欢?这样的老师教学成绩又怎能不优异?最后是杨老师在课后经验交流中的一段文字,让我们在今后的为师之路共勉!

        “老师们,别丢了对专业的认真,别丢了对上课的热情,别丢了不断完善和充实,别丢了跟同事们交流的习惯,别丢了向同行们学习的每一个机会! 对我们的学生,别丢了耐心,别丢了爱心,别丢了公平,别丢了公正,更别丢了那几个所谓的后进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977期【听课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