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为什么我们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容易出现暴力的状况?这本书,从很深入的角度剖析了暴力的产生来源,并且给出了非暴力沟通的解决方案。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是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他有着50多年的实践经验,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比如说美国的黑帮打仗,有一个黑帮杀了另一个黑帮两个人。现在对方要来报仇,是不是像港片里看到的,古惑仔的画面。然后作者就在中间做非暴力沟通,帮助黑帮不要去杀人,最后成功了。他还会帮助美国的一些学校,比如说学生造反了,和校长吵架,说校长有种族歧视,然后他去做调解,在校方和学生之间作调解,也成功了。

书里还有一个案例我觉得很震撼,就是他的一个女学员被一个犯罪分子劫持,然后要强奸她。在要强奸她的一刻,女学员对这个犯罪分子展开非暴力沟通。女学员说:我知道你很需要安全,对吗?我知道你现在很紧张,你能不能做点别的事情,让您觉得放松一点?我也特别的害怕,学员在说自己的需求,希望你不要伤害我,能不能用不要伤害我的方法来给您补偿?最后那个犯罪分子选择抢了她的钱包就走了,没有伤害这个女学员。

所以非暴力沟通可以在很多情况下帮助到我们。但这里边是一套标准化的技术,我先浓缩的方法给大家讲一下: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你在表达的时候要说出感受,而不是评判。比如说,一个丈夫回家很晚,每天都是十点后回家,还一身酒气,老婆一定是很生气的。如果平时的沟通,这个老婆说,你还知道回来呀,你干吗不死在外面?你没有在说自己的感受,”死在外面“这句话是你在发泄你的情绪。

情绪是最要命的双刃剑,说的人很痛快,很爽,但是你伤害了对方,你提醒对方,对呀,我为什么要回家,我还不如不回家呢?之前是晚回来,以后是经常不回来。这样的暴力沟通只会让事情更加的恶化,让你的生活越来越糟糕。

你应该怎么说呢:第一句,讲事实。老公,你一个星期里面,你有五天都是十一点后才回来的,而且身上还有酒味,这是感受是事实,不要加评判。第二句,讲感受。我觉得很难过,也很伤心,或者失落都是感受。第三句,讲需要。我希望我们的家像一个家,而不是一家旅馆,特别是我们的孩子很需要爸爸的陪伴,这几天他都在问我,爸爸去哪里了。第四句,讲请求。我希望以后你能够每周三天都能在七点前回来,和我们一起吃晚饭,你觉得这样可以吗?

我想一个妻子能用这样和丈夫沟通,那吵架的概率应该会低很多。

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你会发现,很多人根本不会提出具体的要求。我有个朋友,他长得很瘦,然后他老婆有点胖。然后他老婆经常因为要减肥不做晚饭,但是老公瘦呀,他饿得要命。然后他就跟我抱怨,说他老婆不做饭,他被气死了。我说,那你提出你的要求了吗?他说,我提了呀,我叫他不要这样混日子,要好好做饭。各位,你们觉得这个要求具体吗?,他老婆说,我好好做饭了呀,你看方便面煮好了,你吃啊。他老婆认为煮方便面就是好好做饭了。

所以我们发现,人和人之间对于这些模糊的词理解是不一样的。包括很多女孩子对男朋友说:你要对我好一点。什么叫“好一点”?对方是不知道的。“臣妾不知道呀”。所以我跟我朋友说,你要跟你老婆提出具体的要求。告诉她,我希望每周有三个晚上在家做饭,每次做饭有三菜一汤,两荦一素。这才是具体的要求。

所以,看起来很简单的三步:讲事实、讲感受、讲需要、讲请求。很简单的几步,很多人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我们被暴力沟通的情绪所掌控。所以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暴力沟通的来源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的把非暴力沟通一步一步的做好。

什么是造成暴力沟通的因素呢?有四个因素。分别是道德评判、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第一个因素:道德评判。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做了一件事以后,我们会有一种习惯性的定义,说你就是不尊重我,你这个人没有修养。举个例子,当你在开车的时候,车上坐着一个亲戚,这个亲戚把用过的一张纸朝车窗外一扔。这时候你可能心理会不高兴,说你别这样,这不合适。他说,车上没地方扔,我这个卫生纸有些脏。这时候你能理解他。但是这时候如果你开着车,前面那个车里有一人朝外扔纸,你会说人渣,对吧?但是你不会说你的亲戚是个人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不熟悉、不了解的人,我们特别容易直接给予道德评判。而对于熟悉和了解的人,遇到了一些敏感的事情,我们会也会给出道德评判,我们会认为,你不尊重我,不关心我,你总欺负我,你这个人没有修养。这些都是暴力沟通最大的来源。

第二个因素:比较。你看别人怎么做的,你看看你是怎么做的。你为什么不看看小明?比较给对方内心带来很大的伤害。所以你越是用比较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这个孩子越容易叛逆。他心时想法是,那你去找小明吧,让他做你儿子去。你觉得隔壁老王好,你去跟他过吧,你别跟我过。所以比较也是一个暴力沟通的来源,我们是不是习惯性的愿意比较。

第三个因素:回避责任。就是有特别多的人喜欢说“我不得不”。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很喜欢。作者说: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比如纳粹德国枪杀犹太人的时候,这些德国人会说,我没有办法,这是上级的命令。当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是一个主人的时候,他意识不到自己能够去做判断的时候,他可以做出任何可怕的事来。有些人心理会说:那些事真是不得不做呀,领导让我做,我能不做吗?我特别不想做这事,老板让我做的。这里我来举个书中的例子。

有一次作者在给大家上非暴力沟通的课。在讨论这个回避责任所带来的希望的时候,这一位女士非常气愤地站起来说:有些事确实是你不得不去做的,不管你是否喜欢。比如,告诉孩子有些事他们也不得不做并没有不对。像考试、学奥数、不学不行,必须得做。这位女势非常的强势,她认为,作者说这到这个的时候是胡扯,太理想化了。这时候,作者说,那你举个具体的例子,哪些事是你不得不做的?这个女士不屑地回答,今晚我从这里离开,我就不得不做饭,我讨厌做饭,这早就受够了。但是二十年来,我每天都不得不做饭,即使有时候累得像一条狗。作者说:我听到你长期做自己讨厌的事情,我很难过。我希望非暴力沟通能够帮助你找到一些解决的办法。当一个女人被人理解的时候,她就愿意坐下来倾听了。当她开始倾听、开始学习的时候,非暴力沟通研讨班一结束,她就回家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不想做饭了。

三个星期后,作者邀请她的两个儿子一起来参加这个研讨班,让大家有机会了解他们是怎么看待母亲的决定的。大儿子感叹说:我很感谢你,我妈妈终于可以不在吃饭的时候发牢骚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妈妈不做饭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其实还没有这个妈妈在孩子吃饭的时候发牢骚的影响大。他妈妈每次做完饭,总是表现得很委曲,很痛苦,把饭菜往桌上一放,就唠叨,你们一天到晚就让我做饭,孩子们这时候所遭受的暴力情绪才更加严重,所以孩子宁愿妈妈不要做饭。

做为一个独立的人,你是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的。你不想做饭,你不想加班,你可以说出来的。但是有人讲,我说出来我就没有有工作了,所以这时候你就面临着选择。我们可以尝试,把“我不得不”改成“我选择”。当你把它改成“我选择”的时候,心情就马上不一样了。我虽然不喜欢加班,但是如果不加班的话,我就没法承担责任,所以我选择加班。这时候你的负面情绪马上就下降很多。所以,我们何苦要为难自己,这个不得不做,那个不做不行呢?

如果一个人给全家人做饭、服务全家人的时候,他是内心充满喜悦的。这时候他就没有觉得那么累了。最累的就是他一边烦躁一边做这件事。如果你的内心是充满爱的,你会说,太好了,有这么多人需要我的照顾,这种感觉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有时候不能够选择这件事,但是我们永远可以选择的是我面对这件事的态度。

第四个因素:强人所难。就是威胁的意思。你要是不听我的,那我就立刻怎么样。我们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会说,你这么不听话,我以后再以不管你了,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威胁。

所以这四种沟通和表达的方式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暴力沟通来源。我问大家,如果你跟你孩子说,宝贝,你这次成绩考得这么差,让妈妈很难过。你们觉得这句话是不是暴力呢?有些人说不是,因为在生活中,这样的妈妈还算是温柔的。

但这就是一句暴力。因为孩子考得好不好跟你难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不是孩子考得不好,妈妈一定要难过的。比如煤老板。还有些家长就是看重孩子的快乐成长,学习放次要的。难过的是,因为你有一个需求,你希望孩子成绩好,你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你会觉得难过。而当你说,你成绩好,让妈妈很难过的时候,你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孩子。

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这种道德评判、回避责任、进行比较、强人所难的暴力沟通。

那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暴力沟通带来的困惑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书本中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第一步方法:观察。就是事实。我们首先要学会观察和评论。事实就是我们这么所说的观察,而观点就是我们这么所说的评论。

比如说,小张我觉得你最近工作状态不太好。这是一个评论,如果你这样说,小张立刻会警觉起来,怎么啦,我哪儿不好吗?然后他会在内心当中找到无数个方法来证明我是好的。如果你这样说,小张,你最近经常迟到。这很像个事实了,不这依然是个观点。什么叫经常,我这个礼拜才迟到三次,小李都迟到了五次了,你怎么不说他呢?你看,他认为三次不叫经常。

你要这样说,我看了一下考勤记录,上周你有三个迟到记录,这叫作事实。我没有说你不好好工作,没有,有没有可能小张迟到是扶老太太过马路了或者是拯救地球了。因此你在这儿只需要说,我看到你有三个迟到记录。

第二步方:感受。就是体会和表达感受。我们很多人都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一直都压在心里。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我们从小到大被忽略过太多的感受。当你摔倒时,你妈妈会说,起来,没那么疼。当你难过时,你妈说, 这点事算不了什么。大人们都以隐藏情绪为最高境界,看到孩子哭会觉得很丢脸。但事实上,如果一个不懂得照顾自己的情绪,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的话,要么压抑出病,要么就突然会暴怒,欺负别人。这样的情绪会不断的积累,所以不要孩子达过压抑自己的情绪,也包括我们自己。

“难过、忧伤、痛苦、孤独、慌乱、开心、愉悦等,这些词都是代表感受的的词汇。当你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你才能够跟另人去沟通你此刻真实的想法。

第三步,需要。也就是找到感受的根源。也就是当我们面地一个不中听的话、或者是一次伤害的时候,我们通常有四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责备自己、内疚。这是都怪我。第二种反应是责怪他人,说凭什么我内疚, 这事怪他,要不是他我就不会这样,责怪别人。第三种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我到底是想要得到什么呢?我需要什么呢?第四种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很明显,前两者反应责怪自己和责怪别人都会带来暴力的情绪,都会让我们沟通变得暴力。而后两种,当我去体会自己和别人的感受和需要时,就会更好的去疏通自己的情绪,产生非暴力的沟通了。

但是一个人是很难管理自己的情绪的,所以作者告诉我们,每个人成长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作情感的奴隶。有些人到了五六十岁,他依然成为情感的奴隶。他总觉得我是被迫的,我不得不做这么多的事,我不得不对你们好,你们整天欺负我,好压抑。觉得自己是忍辱负重,为别人牺牲了特别多的东西。这其实一直处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叫情感的奴隶。

第二个阶段叫面目可憎。就是这个人他想明白了。并屁事,这事不归我管,你别跟我说这个,我不听。这个责任跟我没有关系,我过我自己的生活。这个阶段,你会得罪很多的人,这个叫面目可憎。

第三个阶段叫生活主人。当你能够找到生活的主人的时候,你自然会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你才能够乐于帮助别人。书中有一段话是说生活主人是一个什么状态:“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助人,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和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还发现人与人相互依存,损人无法真正利己。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即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这段话说得太好了。

非暴力沟通绝不是教你忍辱负重,什么都憋在心理。而是让你更好的去感受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愤怒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你不要轻易地用语言去伤害别人,因为伤害别人并无助于你解决这个问题,伤害别人只会让你的生活更加一团糟。

第四步,请求。就是你真的想要怎么样,说出来,而不是不要什么,这么重要。比如一个老婆嫌弃自己老公老是加班,然后就跟他说,你以后不要老加班,一天到晚都在工作,还要不要这个家了。不许老加班。她说了,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了。结果她发现她老公是不加班了,但是报了一个高尔夫球班,跑去打高尔夫球了。

这里,只说到不要什么,没有说具体要什么。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人真的是喜欢表达不要,你不要怎么怎么样,你不要再对我怎么样了,但是我不说要什么。所以从打高尔夫球这个安全中我会发现,她老公说你不要我加班,那我就不加班,但是他选择打高尔夫球。所以我们要把自己具体要什么说出来,越具体越好。

所以我们要学会请求帮助,否助,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会非常的孤独。

如果你说,如果对方没有学过非暴力沟通,对方有情绪,对方会很生气激动。这时候我们怎么办,我需要做的就是两件事,第一是倾听,第二就是感激。

倾听,是全身心的倾听,就是不要希望对方停下来,或者不要打断对方。

在哪些是阻碍倾听的。比如打断对方,“我觉得你应该这样做。”第二个是比较“你这算什么,跟你说我那个事。”第三个说教,会给人建议“如果你这样做,你会得到很大的好处。“第四个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第五个回忆,”你这事让我想起来一件事。“第六个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不至于”。第八个同情,“我很可怜你"。第九个询问“这种情况什么时候开始的。”第十个辩证,”我原来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是昨晚我怎么样”。最后一个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这样的。”

这些在沟通中,你说他没有用,也是有用的。这是这些东西都无助于你体会对方的处境,如果说得不好,只会让对方的情绪更加的抓狂。其实就是体会他的感受,说我能够理解,这事情你真的很难过。当你能够准确地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时,对方的情绪就会立刻好转。

第二件事,就是表达感激。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更多地表达感激,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好。表达感激的方式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就是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能够让别人喜欢是人类原始的天性,因为人类在过去的社群当中,一旦被人排斥,就意味着死亡了。所以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喜欢,表达感激也是非暴力沟通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最后,我们再来做个总结,所以我们刚说的要学会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是,第一步观察,讲事实。第二步感受,讲感受。我很难受、很伤心、很开心。第三步,讲需求,就是你希望得到什么,要具体的要求和方法。第四步,请求。这四步连通起来,非暴力沟通就实现了。

在这本书的最后,特别让我感动。就是作者卢森堡博士讲了一个我㸵感动的案例。他自己为什么会去体谅别人?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本伟大的书,这其实来自于家庭的“遗传”。

他的外婆是美国大萧条时的一个家庭主妇。当时失业的人很多,家家都很穷。有一天,他的外婆在后院发现了一个流浪汉,这个流浪汉看到她时神情慌张地蹲就在他们家的后院。这时候,外婆一点都紧张而是非常淡定的过去问他。先生,你需要帮助吗?这个流浪汉说,我需要一点热汤,要有面包就更好了。然后她说没有问题,给你准备点热汤,一两块面包。他吃完以后,外婆又问他,那您还要什么需要吗?那人说,我想睡一觉,有地儿让我睡一觉吗?然后,外婆就带着这个流浪汉,给他弄了一个床,让他睡一觉。

睡醒后, 外婆问他,请问您怎么称呼,叫什么名字?那个人说,我叫耶稣。这个时候这个人肯定是神志不清了。他的外婆很淡定,也没有评判他。叫她的儿子过来,给他介绍认识了一下,这位耶稣先生。然后这位“耶稣”在他们就就住了下来,一住就住了七年。住在他们家的后院,他的外婆有九个孩子,他们家就一直这么养活着他,给他吃饭。这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一点,这是很难的一件事。

不过一个内心充满了大爱的人,她能够做到不断地去关注对方的需求。这才养成了卢森堡博士。

这本书讲完了,希望大家都能学会非暴力沟通。在工作中与同事间更好的沟通来提高工作的效率,在生活中学会更好的与孩子与爱人沟通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