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育人如花,敬顺其时》中原焦点团队段静辉坚持分享816天2022-01-23

        《育人如花,敬顺其时》简单的说就是要用一种朴素的、返璞归真的心态来看待家庭教育,养孩子就像养花一样急不得。如果我们养花,今天放上种子,明天就想欣赏,恐怕不太现实。所以我想用中国道家里庄子的思想,来指导我们亲子互动的模式,以及家庭心理建设。

        在现代文明当中有个很常见的心态,就是高效,要快。孩子成长要快,甚至谈恋爱也要快,约会的时间不要太长,不要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这个什么都要快,什么都要高效的态度就会让人变得不真诚,让人想着法儿的少投入高产出。这在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当中叫做机心

        我们现在有各种高效的工具和机械,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培养了一种投机取巧的心态,这种心态进而延伸到婚姻、家庭、亲子关系里,甚至在亲密关系当中我们都不那么真诚。所以我就反其道而行之,讲一下怎么返璞归真的去处理家庭教育的问题。

        讲到机心,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庄子·外篇·天地》里面的故事。

        子贡去楚国游历,在返回晋国的路上,经过一个地方叫汉阴,他看到有一个老人在浇菜。老人很辛苦,他在地上挖一个隧道到那个井里面去,抱着罐子取一点水出来浇菜,每天很辛苦,路上又很滑,也浇不了多少。子贡就跟他说,现在我听说有一种机械,用那个杠杆的原理,前面轻后边重,然后从水井里边往上提水,水会流的很快,一天可以浇100畦蔬菜,你要不要用?这个老人就说我听说过这个东西,但是我的老师跟我讲,“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老去想着用一种少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获益的这样一种思路,慢慢我们的心就变得不那么朴素了,不能够如实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如实地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白就是朴素的一个代名词。如果父母不朴素,总想借用各种心理学的手段,尽可能少的陪孩子,还希望孩子能够很好的成长,取得很好的成绩,这个小孩子可就倒大霉了。我们现在很多父母学心理学,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态,能不能用最高效的心理学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成本,然后让孩子可以自己长成他想要成为的样子,这个恐怕不太行。

        我是北京林业大学的老师,我们学校大概有两种专业,一种专业是教人种树的,一种专业是教人砍树的。其实还有一种专业,我们心理学专业,是教人如何快快乐乐的种树和砍树的。

        教人种树的专业是最顺乎天道的。大家可能读过一个《种树郭橐驼传》,也叫《种树老人传》,讲了一个长得并不好看,看上去不是很帅很有智慧的老人,但是种的树特别茂盛,特别好。别人就向他请教是怎么做到的?他说很简单,我就是把那个树种下去之后不动它,不干我也不浇它,敬顺其时,它自然就会长成那个样子。

        其实在亲子教育当中也是这样,各种流派,各种技术都针对某一个时间节点上的孩子有效,最好不要乱用,敬顺其时是我们用好各种心理手段的前提。比如说有一个阶段的孩子,你给他设定规矩,他就会去执行。但是换一个年龄阶段,他专门造反,你给他设什么规矩,他破坏什么规矩,你就会很烦。

        还有的专家说老师、家长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要爱孩子,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爱的环境。很好听,但是带过孩子就会知道,如果在某一些事情上,你不表现出极端的情绪,孩子就不觉得你真的在乎,所以发脾气也可以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这也是一种真诚的态度。

        现在很多父母学了心理学之后,带孩子带得很慌,带得很焦虑,唯恐自己教的不对,给孩子造成创伤,哪有那么容易造成创伤。现在的心理学家们也很擅长制造焦虑,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怀疑他有注意力缺失障碍;孩子两天没见,就怀疑他有分离焦虑了;孩子这次考得不好,怀疑他阅读障碍;孩子跟其他孩子打架了,就开始怀疑他是不是有品行障碍。

        我们要用一种返璞归真的心态去看亲子关系,不要把所有亲子关系当中的困局都病理化,都从精神病学的角度去看,这是不合适的。而且在亲子教育当中一定要分清楚,父母更大的责任和任务是教孩子做人,不是教孩子成才。教孩子成才的很多任务是由老师和社会来完成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教孩子成人,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如果他是个坏人,又掌握着技能,他就会做更大的坏事。所以我今天讲的这个主题,很大程度上是从家风建设的视角跟大家探讨,如何用一种基于中国传统心理学的态度,用一种朴素的回归家庭教育的本质的方式,去处理亲子之间的互动。

        我们有一段时间,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混为一谈,把家庭教育变成学校教育的延伸。家校配合是对的,但还要看到家校的分工。因为老师他能教的很多东西是父母教不了的,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很多东西,也是老师给予不了的。在家庭氛围当中,要讲的主题是爱,不是讲道理,不是教基础知识。不要把家庭教育做成单纯的学校教育的延伸,不光基础教育如此,高等教育尤其如此,等我们的孩子都上大学了,还期待父母能够给自己在学术上的支持吗?

        家是讲爱的地方,那么我们就要用爱的语言去互动。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爱的五种语言》,它主要是讲夫妻恋人在亲密关系当中如何去表达爱,如何用爱的语言有效的传递爱,让亲密关系的另外一半感受到温暖。亲密关系当中的爱的五种语言,对我们家庭亲子教育也是有启发的,因为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具体分为五点:

        1、要多用正面的语言,多用肯定性的语言,这是爱的语言。

        我们当父母的很容易形成像判官一样的心态,随时盯着孩子什么地方做得不对,老是在指责他,老是在告诉他哪个地方不对,而不是告诉他哪个地方对,小孩子就会很焦虑,无所适从,不愿意跟父母交流。如果孩子不爱跟父母说话,你不要去批评他不礼貌,你要看看你跟他都说些什么话。如果他只要跟你说话,从你这里听到的信息就是在哪儿不对。我想不只孩子不愿意跟你说话,你老公你太太可能也不愿意跟你说话。中国的父母喜欢用严厉和苛责的态度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不是一种爱的语言。

        2、要有精心设计的时刻。

        如果要用爱的语言去跟周围的人互动,我们要有一些刻意,有的时候需要故意的制造一些温暖的、惊喜的时刻、精心设计的时刻。我们跟孩子有没有精心设计过一些让他们感到温暖的时刻呢?我们可以在家人过生日或者过什么节日的时候,精心设计一下,传递我们的爱意。

        3、接受馈赠。

        接受馈赠在亲密关系当中主要是接受礼物,比如谈恋爱要时不时的送个花,送个包送件衣服,这种行为一般是相互的。但是在亲子关系里边有一个问题,父母老是送孩子礼物,孩子也会非常期待有更多的礼物,可是孩子一般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给父母的。

        这个时候父母要学会接受孩子精神层面的馈赠,要看到孩子的用心,比如说小孩子画了一幅画送给父母,不见得很好看,但是他很用心,父母不要觉得他画得不好看,就不去珍惜它,轻易给它扔掉。小孩子是非常在意这一点的,因为小孩子画了半天,他觉得还蛮得意的,已经是他能够做到的极致了,父母顺手一扔,小孩子就会感觉到你不是扔掉了他的画,而是扔掉了他这个人,所以大家要学会去接受孩子的馈赠。

        我有一次参加小女儿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一天的时间我都在照顾她。在下午的时候,她就突然把我拉到他们那个喝水的小屋里边,用她的小杯子给我接了一杯温水,还放在嘴上试一下烫不烫,递给我说,爸爸你一天都没有喝水,你喝了它。说话的神态就我跟她说话一样的,那个时候我真的很感动,跟她说爸爸还挺感谢你的,你还惦记着爸爸一天都没有顾得上喝水。

        如果大家善于观察,会发现小孩子会给我们很多馈赠,除了精神层面的馈赠,他们也会给我们物质层面的馈赠。比如说我小女儿她学会了做一种手工笔,就是把那个笔芯上面裹上一层泡沫。她觉得很漂亮,给我制作了一支送给我,说你不够了我还可以给你做。父母不要一味的以为自己有绝对的优势,是一个纯粹的照顾者,一个照料者,一个care giver,其实你也是一个care receiver,你也会从孩子那里接收到很多爱,所以要能够接收到对方的馈赠。

        第四个就是要服务,要付出。

        在亲密关系里边付出是会让人感动的。在亲子关系里边,父母的付出就不要用计较心去看,因为我们带孩子天经地义的,不要总觉得我这么累,我还要带你。我在咨询的过程里面也遇到过,父母会抱怨,说我也是人,我累了一天我也很辛苦了,他凭什么对我发脾气。因为你是他妈,或者他爸,他如果去对别人发脾气就不对了。

        亲密关系里边有两种关系,一种是短关系,就是短期的亲密关系,一种是长关系。短关系是靠契约来维系的,长关系是靠深情来维系的。亲子关系就是用深情来维系,而不是用契约来维系的。父母是没有办法跟孩子计较的,孩子他尽管很努力,他毕竟是个孩子,他能够为家庭付出的很有限,如果你跟他计较的话,你永远会心里面不平。

        很多做父母的就会说,我花了这么多钱培养你,你竟然如此的不争气。好像父母花钱花精力培养孩子,就是让他给自己争气的。父母可以期待孩子争气,但是你不能迫使他争气,这就是我说的育人如花,你可以非常努力的去侍弄你的花草,但是你不能逼着它长得好看。不管你多努力,月季也不会长成了玫瑰。

        在养花的过程里边有一个说法,叫做“人养花一年,花养人一季”。就是说你种花,一年四季你都要照顾它,但是它只开一季花,赏花只能是一时。所以你不能指望随时都能够从孩子那里获得他的服务,也许他可以,但是你不能强迫他,不能用计较心去看付出。

        最后一个就是身体的接触。

        要抱抱他,拍拍他,拉拉他的手,在身体上要让小孩子感觉到你的温暖。时间长了不见,回来要多抱一抱孩子,要碰触,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在意。而且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也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视线的高度,跟他平等。因为同样的话,你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跟他说,和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跟他说,小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这些是在亲密关系当中爱的五种语言,爱的语言显然不会只有五种,只是从这个角度来提醒大家注意,爱要有温情,要有温度,要有技巧。这个技巧不是机心,而是态度上的一种转换。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都喜欢折磨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中国的父母就没有这种爱的语言的表达能力?不是这样的,我们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当中有一个说法,叫做七不责,就是在七种情况下,父母是不应该责骂自己的孩子的。我认为七不责也是一种爱的语言的表达。

        第一个就是对众不责。

        就是你当着别人的面不要去说自己的孩子。虽然还有一个说法叫当众教子背后教妻,当着别人的面训斥自己的孩子,在背后教育自己的太太,好像太太的面子比较薄,但是孩子就可以不用管他。其实小孩子的脸也是很薄的,有的时候更容易受伤。

        我们很多时候说对众教子是在显摆。第一是显摆自己对于一个外人的重视。比如说小孩子犯了错,父母大声的呵斥他是在给外人面子。我跟大家说千万不要这么做,你的孩子才是你的亲人,外人对你无论多么重要,你都不要因为别人的眼光、别人的评价而站在别人那边忽视了你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你要学会怎么给你的孩子撑腰,站在你孩子这边,不要轻易的为了别人去批评自己的孩子。如果他犯了错,我们当然要教他,但是当众教首先要保护他薄弱的自尊心。

        另外一个,对众教子还有一个解释,就是我们是在现场教学,因为离开了这个场景,小孩子就可能不懂了。大家不要低估了小孩子的理解力,不要老觉得我们离开了这个场景,再跟他说就说不进去了。小孩子在一个社交的场合,是有他的紧张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反而可能听不进去的,所以对众不责很重要。

        第二个叫食饮不责。

        食饮就是吃饭、喝水,食饮的时候不要去责骂他。很多父母很忙,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在吃饭的时候才会跟他在一起,就抓紧一切时间教育他,然后说得孩子很不高兴,吃饭吃得也不香,甚至都不想吃饭了。一边哭一边吃饭,这样对孩子成长是很不好的。

        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吃完饭过半个小时以后再训他,有什么关系呢?你可能会说我没有时间,育子如花,你没有时间就不要养花,没有时间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你就不要生孩子。作为一个父母你要有点责任感,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爱去陪伴他,你就不要糟蹋他。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我们家庭的礼物,要尽最大可能的找时间陪伴他,爱他,这不是唱高调,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态度。

          因为你只有跟他待的时间足够长,跟他足够亲,你对他的教育才会有用,你说话他才能够听得进去。否则你一年都见不了他几次,话就说不了几句,凭什么他应该听你的话,你的孩子会觉得你没有资格教他。在清代的时候,有一种家教的规矩叫做“亲然后教之”,如果孩子跟你亲,你才有资格教他。在学校教育里边有一个说法叫“敬然后教之”,你的学生尊重你,恭敬你,你才能教得了他。

        食饮不责就是要保证一个底线,让小孩子在吃饭的时候能够安静安心的吃顿饭。可是我们很多父母会说,我这个小孩子就是不好好吃饭,惹得我很生气,这怎么办呢?培养好的吃饭习惯,也不见得就是在吃饭的当下去训练他。现在有很多西方的教育方式,让小孩子可以充分的享受吃饭的过程,让他碰触,让他抹得到处都是都没有关系,你只要保证里边不要有刺,不要有不安全的东西。但是在四五岁以后,要教小孩吃饭的规矩,不是通过训斥教会他的,而是通过大人的言传身教学的。如果你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他为什么就不能一边吃饭一边说话?

        举个例子,父母和祖父母,还有孩子在一个桌上吃饭,如果祖父母没有动筷子之前,父母绝对不会动筷子,小孩子就会看在眼里,比你训练他在大人动筷子之前不准动筷子要好用的多。如果父母能够给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夹菜,小孩子很快就会学会,你不需要去要求他,他会觉得这是应该的,这叫做幼学如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你只是用言语的要求,自己不做示范,他看到的和他感受到的都不一样,他会产生认知的失调。

         第三个就是悲伤不责。

        小孩子在伤心的时候他是很脆弱的,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安慰。即便他犯了错,他也需要安慰,很多父母会觉得你犯了错,有什么资格哭,你还委屈,然后继续训他,小孩子就受伤了。小孩子特别悲伤的时候,不是一个教育的最好的时机,你可以教他是非对错的观念,但是你要等他过了那个时候。

         第四个叫欢庆不责。

         如果小孩子特别快乐,欢欣鼓舞,这个时候父母因为自己在单位受气了,跟太太吵架了,或者炒股赔了钱了,然后就把孩子拉过来训一顿,那小孩子以后就会不敢太快乐,因为他会在快乐和挨训之间建立某种关联。有的父母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会迁怒于孩子,说我这么不高兴你有什么资格高兴。你不高兴是你人格有问题,不是孩子有问题。好多孩子就会把父母的情绪背在自己身上,父母不高兴,他觉得好像是自己的错,因为他一高兴父母会说他。他会有一种负罪感。还有的家庭氛围很冷,小孩子一闹腾,父母就烦的慌,就会说他,但是这个闹腾就是他的欢庆,欢庆不责。

        第五个就是悔愧不责。

        如果小孩子已经知道错了,你就不要再去说他了。因为物极必反,小孩子已经在承认错误了,你再进一步去说他,他就受伤了,觉得你不理解他,你不愿意听他说话,这个也要注意。

        第六个就是疾病不责。

        小孩子生病的时候你不要去责骂他,因为他这时候身体很弱,需要多呵护。

        最后一个就是暮夜不责。

        晚上睡觉之前你不要责骂孩子。一个小孩子哭哭啼啼的入睡能睡得好吗?让小孩子睡不好的话他能长得高吗?他的注意力能集中吗?你不要老说他注意力不集中,你先看看你有没有在一些不应该责怪他的时候责怪他。

         这就是七种不责,是一种表达爱的语言。最后我要跟大家说,爱的语言也是有阴有阳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我们天天在用,但我们都不知道,这个说的是什么呢?

        刚才我们一直在强调爱的温情的那一面,那么也要看到爱也不光是温情的,也有另外一面,我们来展开说一说:

        1、规矩和规则。

        温柔而坚定的坚持原则,也是爱的表现,本身也是一种爱的语言。如果你教了孩子一个原则一个规矩,然后你不能够坚定的去坚持,小孩子就学不会这个规矩,对他的人生来说就是一个缺憾,所以如果你要教他,你要反复稳定持续的坚持,而且教的内容不能矛盾,这个也是一种爱的语言。

        2、有效的阻止。

        如果小孩子在打别的孩子,在打他的父母或者祖父母,如果你觉得这样很好玩,不去阻止,你就会把他娇惯纵容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清朝的《家教仪轨》里边有一个应苛反笑,就是本来那个场景应该斥责小孩子的,但是父母因为他看上去很天真很可爱,反而笑得很开心。这样小孩子就会被鼓励,以后就会更多的做那个坏事,所以有效的阻止本身是爱的语言的表达。

        3、在必要的时候要用严厉的语气。

        严厉的语气也是爱的语言。很多父母不敢用严厉的语气,担心这样做孩子不爱自己了。我可以非常确定的告诉大家,你的孩子是不会因为你严厉而不爱你的,他只会因为你不爱他而不爱你。甚至孩子都不会因为你不爱他而不爱你,有很多父母不爱的孩子,但孩子依然会爱护父母。我这么说不是让你可以随便欺负孩子,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你用严厉的态度训斥他的时候,是在告诉他你在意的东西是什么,你需要跟他讲道理的时候,就要跟他讲道理。家是讲爱的地方,但是也不能不讲道理。

        4、身体的惩罚也是一种爱的语言。

        我们之前说老师不可以体罚学生,那是为了防止在校园里面出现那种老师过度的体罚学生的情况,但是不能因噎废食。有一个说法叫跪着的老师教不出来站着的学生,一个没有原则的父母也教不出来一个成熟的、稳定的能够适应社会的孩子。

        现在很多父母不敢去惩戒自己的孩子,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受了很多心理学家的蛊惑,唯恐自己说重了孩子就自杀,孩子没有那么轻易的就会去自杀的。我们不要用病理的态度去看我们的孩子。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价值观非常的混乱。这段时间觉得这个重要,那段时间觉得那个重要,不敢坚持,不敢坚持就不敢惩戒,不敢惩戒,孩子就不会真的害怕某一些东西。

        用返璞归真的态度去对待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小孩子要有一种对父母的敬畏之心,要有一种对社会对天道的敬畏之心,你就不能只用温情的爱,还要用理性的爱,规则的爱,这两个都是爱的语言。

       总结一下,就是用这种中国道家的返璞归真的态度,育人如花的态度,按照孩子成长的规律,以适当的爱的语言去建设我们的家庭关系和亲子互动的模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明 育人如花,敬顺其时》中原焦点团队段静辉坚持分享816天202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