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天生失明的人,无法理解五颜六色的彩虹的美丽;天生没有脚的人,也没有办法感受到踢球带来的快感。

没有感知的输入,就不会有认知的产生;没有个人的体验,就无法真正理解概念。

学习也是这样,本质就是建立联系,是原有的经验和外部信息的连接。

罗振宇曾经做过一个比喻,说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对于新的知识,我们一定要关联自己过去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把新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知识点需要不断地应用,不断地分享,这种反复的过程会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越来越透彻,掌握得越牢固,从而实现个人知识的跃迁。

如今,课堂学习也推崇概念体感化。

举个例子,你说太阳是地球直径的109倍,可能学生就无法理解这个概念,但是如果你放一张图,对比一下。

一个是乒乓球大小的地球,一个是比乒乓球大100多倍的篮球,这样同学就更容易接受。

哈佛大学就喜欢使用案例式教学,这要比理论式教学、枯燥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吸收。

学习记忆的过程,同样也是要勾连更多的体验和感官的融入。

记忆不是抽屉,而是魔法贴,是魔法贴上一个又一个的密密麻麻的白色小钩子,越多的感官融入在这些小钩子上,就会产生越多的记忆连接,记起来也就更加的牢固。

古典老师发明的“SS卡”写作,要求要把“个人体验”融进来。

看吧,都是落地到具体中来。

让概念具体,写作中也是这样。

鲁迅描写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如今已经全白,全然不像40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间或有一轮,还可以表示它是一个活物,他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全篇使用了白描的手法,没有任何一个形容词,祥林嫂失魂落魄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印象深刻。

在营销中,也经常使用概念体感化。

乔布斯在苹果电脑的发布会上,就曾从现场拿出一个公文袋,直接把苹果电脑装进了牛皮纸公文袋里,直观地让用户感受到轻便,要比发布会上说使用了**内存、** cpu,采用了**面板、厚度**毫米来得更加直观、深刻。

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心理医生有时也会让你的感受具象化。

“当你觉得焦虑的时候,感觉情绪是在什么地方? 是什么颜色的?有多大,如果把个情绪取一个名字,你把它叫什么?”

当来访者能够描述出来时,问题也就解决了很多。

如何让具体落地?我们要记住概念体感化、感觉具象化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就是要我们爱的具体。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