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坚持原创的449天 2020年第9本书《伊斯坦布尔三城记》
拿破仑曾经说过:如果全世界是一个国家,那么这座城市将会是首都——
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毗邻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是土耳其政治、经济、文化、金融、新闻、贸易、交通中心,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桥梁,因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自古以来都是繁华的枢纽要塞和必争之地。
公元前658年始建在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地岬上,称拜占庭。
公元330年,罗马帝国迁都至此,起初称为新罗马,很快就以统治者之名改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东西,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首都。
1453年,伊斯坦布尔的别名已经出现百年,在它被奥斯曼帝国征服成为首都后,变成了它的名字。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初建时伊斯坦布尔才成为国际上的正式名称,并成为首都。
千年来历史上的交替让这座城市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了解一座城,可以先从著名的历史建筑入手。
这部纪录片《神秘的古城》采用非常新颖的切入点,通过先进的数字虚拟空间技术,建筑师团队的扫描讲解,重塑空间,尤其是看不见的内结构。穿过墙壁,忽略美妙的画面,探究伊斯坦布尔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的整个结构和建筑原理。
(一)圣索菲亚大教堂——匠心巧藏,历劫不倒1500年的建筑奇迹
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所以也称为圣智教堂。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随即被转换成阿亚索菲亚清真寺。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总统及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又将它变为博物馆。
原始的教堂,曾经历两次火灾。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进行第三次建造,以展示永恒的权力和不朽的精神。皇帝将非洲亚洲各地的物料运送到君士坦丁堡,如埃及的斑岩、色萨利的绿色大理石、博斯普鲁斯海峡地区的黑石,叙利亚的黄石,以弗所阿耳忒弥斯神庙的古希腊圆柱等等。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超过一万人参与建造工作,5年就完成了这个“似乎要触碰到天”的建筑。
高达55米的穹顶所创造出的空间感无与伦比,圆顶的边缘围绕着40架吊灯,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教堂内部空间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教坛上镶有象牙、银和玉石,祭坛上悬挂着丝与金银混织的窗帘,纯银的大主教宝座, 处处可见的五颜六色的大理石马赛克拼图和雕花装饰,充满了圣洁的艺术美感。直至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取代,近千年来,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现代建筑一般只有几十年的寿命,这座经历过数次地震,火灾,战争和征服的优美建筑,如何历劫不倒1500年之久?
建筑师带领团队,以每秒100多万点的速率,不停拍摄,用超过10亿个点重建出一个虚拟的“大教堂”。抛开装饰层,只看内结构,才能看到设计的精妙——肉眼看上去是圆形的穹顶,不再是圆形。穹顶外层也有很多凹凸不平的地方。
在大教堂建成26年后遭遇第一次地震,穹顶坍塌后,重建的时候,设计师巧妙地利用多个肋拱,将穹顶的重量下降分散到圆梁上,藏在托起穹顶的小天使装饰画背后的三角形结构的穹隅将穹顶底部圆圈状的重量转移到四个点上——这样极不稳定的球形结构,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悄悄转化为正方形结构,再将四个方向的重量通过四方排列的支柱传递下来。
从外部看,大圆穹以及分列左右的两个半穹向外扩展了空间,才共同造就了内部整体无比巨大的圆穹空间。仅仅这样也是不够的,千年来,建筑的每一侧都增加了一列扶壁,不仅是看起来更加气派完美,更是在默默支撑,防止建筑向外倾斜。
通过扫描,还可以看到它再被加盖尖顶,改造为清真寺之前的原始模样。
而这巧妙地设计,是由当时的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及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古人的智慧,和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为后世保留下这座充满风情和矛盾的建筑。
(二)君士坦丁堡赛马场——意想不到的最大贮水池
君士坦丁堡赛马场,曾是拜占庭帝国京城君士坦丁堡的体育和社交中心。公元203年,皇帝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修建了赛马场,长约450米,宽约130米,能够容纳10万观众,用于战车比赛和其他娱乐项目。跑道已经没有留下多少,这一地区现在是"苏丹艾哈迈德广场",沿老的赛道一线已经铺砌了路面。
但地下的结构依然完整保存着——看台下有纵横交错的地道,并有很多地下水。当穿过狭窄地道走向中心,会豁然开朗,出现一个巨大的延展的地下空间——藏在竞技场地下的巨大水库。
从古代起,这座城市就极其缺少淡水资源。所以罗马人巧妙地将环形竞技场的走道改成了贮水池,仅仅一个拱形结构,就能贮藏1000万升水,以应对干旱危机。
这除了设计的巧妙外,还要得益于罗马人发明出来防水水泥——液压灰泥,千年过去,墙壁上依稀可见。即使政权交替,这个水库在公元6世纪之后,至少还被利用了1000年。
帝国真正的强大,不只是是在宏大奢华的建筑,更体现在建造天分,实用性设计功能以及被满足的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三)瓦伦斯水道桥——水利工程的奇迹,震惊现在的超大型输水网络
随着城市兴旺,人口剧增,这种巨大的临时水库也不能满足日常需要,所以公元4世纪晚期的哈德良统治时期,开始兴建整个城市的供水系统,要将水资源从郊外运输入城内。
罗马人的创造力又一次被困难激发出来——他们一定要因地制宜,尽可能笔直高效地修出输送淡水的管道。如何解决两座山之间的运输呢——罗马人想到了,造桥。于是就有了这座著名的瓦伦斯水道桥。它高达30米,总长超过一公里,现在依然完整地保存在这里。
土耳其用了20多年时间,实地探查,查阅历史资料,询问当地居民,一点一点绘制出已经被覆盖在自然中的千年前的供水系统的原貌——即使现代水利工程师,也要为如此庞大复杂的网络设计和先进技术震惊,难以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水源来自超过200公里以为的林中泉水,水流通过两个巨大的水道进入水道桥,流入遍布城市的209个蓄水池。有专门修建的贮水池,面积大的和足球场相当;也有临时征用的蓄水池。整个水道长达580多公里。在当时,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之最。整个系统包含许多分支,瓦伦斯水道桥只是其中之一,专为首都提供用水,水曾经贮藏于三个露天水库和100多个地下蓄水池。
(四)苏莱曼清真寺——逃离喧嚣的和平之地,人性之光
这座伊斯坦布尔最美的清真寺,由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最著名的建筑师希南于1550-1557年间设计建造。一进门就能感受到美的征服,以及一种亲切的邀请。
这座清真寺也显现了当时的苏莱曼大帝想要造福人民的雄心壮志——清真寺周围兴建起学校,医院,面包店等方便民生的设施;
寺内坚持为1000多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布施——取饭口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得送饭人和取饭人并不会碰面,这样避免了不公平的待遇。这人性化的设计,何尝不是维护了穷人的自尊心?
相较于非常高的天花板,寺内的灯全部位于中下方,让人感觉到更放松和舒适。虽然现在通电后都是电灯,当初只能有煤油和蜡烛的时期,势必要产生大量油烟,如何保持内部的清净整洁?
通过扫描,又会发现美妙背后的两个玄机——
一是先进隐秘的通风系统。
清真寺的墙壁藏着一个隐蔽的烟道,煤烟通过烟囱被引入一个密室中,并牢牢地留在密室墙壁上,在被制作成书写经典用的墨水——天人合一,物尽其用的秒思。
二是调节湿度的地下通风道。
曾经是为建筑工人提供饮用水的水道,后来通过脚下的系统,也可以快速通风。
建筑,不仅仅兼具功用性和观赏性,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技术的高度浓缩的精华。惊叹于古人的超前智慧和先进技术,也不由得为这些命运多舛,但还是顽强挺过沧桑洗礼的文化遗产所折服。
历史上的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也散发着和建筑一样的精神:
拥有深远的影响力,是第一个与最后一个横跨欧亚的城市;是联络南北最快速的通道,是拜占庭帝国躯体中跃动的“希腊——罗马”心脏;尽管君士坦丁堡是中世纪的世界之都,还有奥斯曼人在此宰制国际政治将近五百年,甚至在面对世界上最猛烈的冲击之时,伊斯坦布尔还是坚持过来,保留了很多宝贵的文化印记。
伊斯坦布尔的故事或许过于复杂,各个章节之间紧密交织,是一座无法归类的国际都市。
欣赏智慧结晶的美,了解这些古建筑的原理,可能就是我们走入这厚重历史的第一步。
作者:小冒,热爱阅读,平均年读110+本书。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写作者。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愿意写深度思考后剧评的娱乐生活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