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秦腔”一勾勾

        今天写一篇综述,主题为“地方戏曲一勾勾在当代的传承”。一勾勾是流传于鲁西北德州、聊城等地以及河北部分地区的地方戏曲,因其唱腔刚劲有力、摄人心魄,故当地人称其“平原地的秦腔,牵着牛也能吼”。说起一勾勾也算是家乡的地方小戏了,但是在德州本地却鲜有人知晓这个独具特色的小戏,尤其是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年轻人,研究一勾勾在当代的传承无论是对一勾勾还是对其它各地的地方小戏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经查阅,该主题的文献资料一共有3篇,其中硕士论文1篇,期刊文章2篇。今天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的两篇文章。

        张晓雪的硕士论文《非遗视野中的民间戏曲“一勾勾”》这篇文章主要站在非遗的角度论述该主题。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一勾勾的历史背景讲起,包括其所属文化区以及发展历史上的兴衰过程,详细的分析了其各个历史阶段的兴衰原因。第二部分对一勾勾的音乐本体进行了研究,从其唱腔到伴奏再到演唱与伴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一勾勾音乐的整体特点。第三部分论述了有关一勾勾传承人以及发展现状,作者调查了现在主要的传承人群体,包括人员构成、艺人出路、经费来源等,试图分析一勾勾在当今社会逐渐衰落的原因。最后的一部分作者就自己之前的研究提出保护继承一勾勾的建议措施以及非遗带给一勾勾的突出问题,作者指出,当今一勾勾艺人较为分散且普遍年龄较高,一方面应该积极组织老艺人们深入理论研究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为后辈提供可参考资料;另一方面,应建立一勾勾剧团,由老艺人带头,积极发展新生力量,促进一勾勾的发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非遗工作的展开的确对一勾勾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发展传承一勾勾的同时,究竟是应该保留传统还是改革创新,是需要传承者们研究的重要问题。

        李德敬老师的《对一勾勾戏在当下传承方式的探索与反思》这篇文章总的来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详细论述了一勾勾历史上的传承方式,即民间传承与专业传承,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一勾勾戏新的传承方式——学校传承。学校传承正是该文的重点,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我国学校教育水平迅速提高,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得学校教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究其根本,我认为是学校教育更容易使学生迅速了解一勾勾,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小的传承人。不过,作者也指出了学校传承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作为土生土长的临邑人,作者表达了对一勾勾戏未来的美好期望。

       从一勾勾戏在当今社会的艰难发展可以看出,传统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仍任重而道远,传承道路上究竟是保留传统原汁原味,还是跟随时代步伐大胆改革创新是众多研究者、传承者所面临的大难题。



[1]张晓雪.非遗视野中的民间戏曲“一勾勾”[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2]李德敬.对一勾勾戏在当下传承方式的探索与反思[J].德州学院学报,2016(5):94-100.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地“秦腔”一勾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