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5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引言:老子在本节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那么,对于我们较为熟悉的格言韩鹏杰老师将为我们解读出怎样更深层的含义呢?

原文:(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注释:未兆:未见征兆,未露苗头。

泮:通“判”,分开、消解。

毫末:喻指极细微的萌芽。

九:虚数,形容极高极多。

欲不欲:意谓圣人的欲望表现为没有任何欲望。

学不学:学人之所不学,意谓圣人的学问表现为没有学问。

个人理解:

这段阐述了量变和质变的转化。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的 变化。

1、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预则立,防患于未然,治之于未乱。孔子说三思而后行,这三思期中有一点就是要思考可能会产生的错误、忧患。只有提前想到,才能找到应对之策,不打无准备之仗嘛。

2、量的积累还未到达,就强行推进,注定会失败。我们做事除了要有预见性,还要有一定的基础,切记不能拔苗助长。楼要一层层盖,饭要一口口吃,人还是脚踏实地的好,别盲目自大。

3、不忘初心,善始善终。明明是朝着目标努力前行,结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就走到其他岔路上去了,结果最后的目标也没实现,还总是抱怨这个抱怨那个。殊不知,是自己“见异思迁”、没长性造成的。
自己就很容易做事没长性,必须改。

4、把自己和众人之所过,作为警示,不能犯同样的过错。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喜欢说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其实也更要看重过错的警示作用,反省自己,让自己更优秀。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1.5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