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跃荣著《宋词识谱》

胡跃荣老师


名词解释

10、宋词的调

宋词声律艺术的本质是组合长短诗句并运用句型句式及其变化以表现语音语调而生成诗声词调。我在几本诗词理论专著中都定义了:“声律是语言的音与韵的周期律”,说穿了,诗声是平仄音阶和诗句韵脚的周期转换,词调是词式中每个诗句组之尾声韵脚处表现的主旋律的周期重复。两者的周期都是用韵来表现的。明确地说,格律诗的诗声是由平仄跟转关系决定并由诗韵所生成的语音旋律,宋词的调是由词式的语音声调的组合和词韵周期形成的主旋律所表现的诗声。即,宋词词调是在表现主旋律的前提下,由句型句式、句法语法并通过句读所表现的语音语气构成的诗声韵律。

起初的宋词(一般性地应称为唐词)的词式,大都是直接引用律绝诗句(如乐府)或对其中句式加以改造而成的。所以,宋词中的句式多是律句或律句的变体,即:宋词(包括唐词)的基本词式就是律绝的基本句式的某种组合。这是文化传承的自然规律,然后才会有宋词的创新而形成独立个性的语言或诗词艺术模式。于是可知,要了解宋词的调,先得对诗声有清晰的了解才行。正因为宋词是格律诗的发展和创新,所以宋词的调必然是建立在诗声基础上的,诗声基础便是律绝诗的平仄跟转关系和每(两个诗句)组语句末尾三个或者四个字的韵声转换规则。于是,要遵循诗声规律,就必须要求宋词的基本句式须得遵照律绝诗句的跟转关系,诗声基础才可能得以保留。

这里不妨简单介绍一下诗声是怎样形成的。

律绝诗句的平仄结构,其实就是其语句中的语音模式,无非是由语音音阶高低的组合形态所构成的美声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不仅造就语音美,还能帮助人们自然辨识其语句组词的过程和方式,而这种方式正是由汉语语法、构词法及人们通用的语言习惯决定的。人们知道,最简洁表达一个完整语意的词一般是由两个字构成的字组(单词)表现,也可以用一个字表示态度、意象或用来形容,我们将其称为双字组和单字组。汉语言语句都是由这些最基本的双字组和单字组组合而成的。人们在相互交流中要能听明白对方的语意与态度,进而还要从对方的语音结构中感觉愉悦而不是不适,于是,这种由双字组和单字组为基本组成元构成的语言和声调,就会自然形成一种默契和规范,律绝诗句中的平仄结构,就是表现这种默契和规范的基本法式,是一种让人感觉愉悦而不是不适的可通用的语音模式。而诗词语音中的“跟与转”恰恰表现的是这种语音模式结构中的基本规律。于是,在保持汉语言文字规范的前提下,语句中的语音结构符合这种语音规律的就普遍性地有了基本的语音美,但并未确定:不符合这种语音规律的语句就一定不具备语音美,只是没有了保障而已,或者是很容易失去语音美。

要简单地说明诗句中的平仄“跟与转”(或“粘与对”)的方式方法,只须参照七律诗句的基本结构就行了,其它类推。

一般七言语句句读方式只有两种基本模式:“2、2、2、1”或“2、2、1、2”。即其前四字必须是两两组合,否则就是含有衬字的强调语句而非基本语句了,只有后三字才会有单双组合的问题。为方便说话,将两个字组成的词语称为双字组,而单独一个字构成的词称为单字组,即一句七言诗内含四个字组(字节),且默认只有后两个才有单双组合的问题。

在一句七言诗中,“平仄跟转关系”首先规定了“跟”与“转”的法则:“单跟双转”。其中的“单”有两个指向,对一个诗句而言是指单字组或位于第三个字组(字节),对一首七律诗中的一个语句而言是指第奇数句诗句。自然,其中的双也有两个指向,对一个诗句而言是指双字组,对一首七律诗中的一个语句而言是指第偶数(双数)句诗句。

而所谓“跟”与“转”是说:

1、对一个七言诗句中四个字组(字节)的每个字组(字节)中字的平仄来说,后一个字与前一个字的平仄保持一致。这便相当于事先就约定了:每个字组(字节)只能同为平声或只能同为仄声(然后就方便谈“宽限”的问题,双字组的第一个字一般可不拘平仄,非“一般”则是要拒绝“孤平”。第三个字组也为双字组时可简单地表述为“一、三、五不计”);而所谓“转”便是相对于“跟”而来的,即指对每个七言诗句的四个字组(字节)来说,后一个双字组(字节)与其相邻前一个双字组(字节)的平仄要恰恰相异(对立)。双字组(字节)对前一字组(字节)而言都只有“转”,单字组(字节)位于第三个字组(字节)位置时才“跟”前字组(字节)。

2、律绝中都是每两个诗句构成一个句组(联)。于是,对一首七言诗中的每个句组(联)中的两个诗句来说,后一句(双或偶数句)的前两字的平仄要与前一句前两字的平仄恰恰相反(对立),即为“转”;而对一首七言诗中的句组(联)来说,后一句组(联)的第一句(单或奇数句)的前两字的平仄要与前一句组(联)的第二句的最前两字的平仄相同,即为“跟”。这也相当于后一句组(联)的第二句(偶数句)的前两字的平仄要与前一句组(联)的对应的第二句的最前两字的平仄相异,即为“转”。

简单地说便是:“平仄相同者谓跟(粘)、平仄相异者为转(对)”。譬如一首七言诗的第一句诗的第一

《喝火令》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律说明:

格律中句末为平声处都踩平声韵,不可换韵。主旋律是“仄平平”。

上下阕起句一般要有对仗,或者至少有一组对仗,否则文学品位就差了。

《喝火令》原本是上下阕复制式,只是在下阕结句前插入了一个复句式结构的句子“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并且与后接句再构成复句式长句结构。这个插入句实际上是个衬句,为促调而制造和强化腔调而已。或者《喝火令》可以看作是《南歌子引》,于是读者可以借此了解宋曲、元曲的渊源。所以,将下阕句式结构理解成是将上阕相应句式摊破而来是极其可笑的,插入句式与摊破句式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进而,若将《喝火令》下阕中的插入句去掉,再与《南歌子》词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非韵脚处一、三字不计平仄)比较,可见其词式的创立过程;《喝火令》无非是将《南歌子》词式的上下阕结句的末尾三字前添了“仄仄”两字声而已,或许这就是《喝火令》下阕刻意要加入插入语句的动因?换句话说,若是没有下阕刻意插入的这个语句,其词牌名应该会是《添字南歌子》了,宋人都懂的。所以,与其说《喝火令》的主旋律是“仄平平”还不如说是“仄仄仄平平”,起句则为促调形式。为此,要弄清其声律结构,可先不看下阕的插入语句部分,注意上下阕的后三句的声律结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本身就是对“仄仄仄平平”的重复式促调过程,然后再看插入的而且原本也是促调的叠声语句“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就构成了一个再推进的声调过程,这又是用长短句促调的通用手段(可参见《蝶恋花》)。

黄庭坚是宋代制曲名家。此例也可证明,宋人制曲的方式,并非后人谣传的所谓“倚声填词”。宋人应该知道《喝火令》曲调是怎样制作的。

还有,按理说,上阕也可以插入这个衬句结构,但若这样,其调就显得很俗了,就实际地写成了纯粹的宋曲,作品反而会很鄙俗。可见,下阕的这个插入衬句原本也是可以去掉的。换句话说,《喝火令》的声律模式是介于词与曲之间的声律过渡,其作品风味自然是介乎于词与曲之间,词毕竟属于诗而不同于曲。

或许是基于这种种原因,才导致宋人对这个词牌没有兴趣?

所有这些语法句法和宋词依托句型句式生成语气语调的方法,以及许许多多这类由诗句组合改制而来的词调都足以鉴证:“倚声填词”原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而且也不是什么“可平可仄”以及所谓“又一体”的问题,太多的谬论都是宋之后的人们不了解宋词艺术而捕风捉影所产生的,还真不必说是文学水平和语言能力的退化所致。明白了这些道理才可能在写诗填词中成就语言艺术,提高文学创作水平。

《喝火令》词例

《喝火令》(黄庭坚)

见晚晴如旧,交疏分已深。舞时歌处动人心。烟水数年魂梦,何处可追寻?

昨夜灯前见,重题汉上襟。便愁云雨又难禁。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沉,晓也雁行低度,不会寄芳音。

全韵《喝火令》

本章主题:宋词构式、对偶句型、插入句法与衬句及声调起源。让“倚声填词”者无地自容。或许也可知,宋人为何不填《喝火令》?

第一部《喝火令·春节》

江岸消冰雪,山巅谢雾凇。诗情画意看飞鸿。云水氤氲起处,花蕾笑春风。

丝柳藏新绿,孩娃挂彩红。人间正月乐融融。家庆团圆,好友喜相逢,共祝年年和顺,幸福普天同。

江岸消冰雪,山巅谢雾凇。诗情画意看飞鸿。云水氤氲起处,花蕾笑春风。

丝柳藏新绿,孩娃挂彩红。人间正月乐融融,共祝年年和顺,幸福普天同。

直接转成《南歌子》

江岸消冰雪,山巅谢雾凇。诗情画意看飞鸿。云水氤氲荡漾、起春风。

丝柳藏新绿,孩娃挂彩红。人间正月乐融融,共祝年年和顺、普天同。

第二部《喝火令·春汛》

水暖烟波浥,霜微月影凉。溪山暗换旧时妆。我自抚琴泼墨,不醉也痴狂。

书卷豪情满,诗笺韵味长。对歌莺鸟细商量,检点芽黄,检点话梅香,检点许多花蕾,收揽一春芳。

水暖烟波浥,霜微月影凉。溪山暗换旧时妆。我自抚琴泼墨,不醉也痴狂。

书卷柔情满,诗笺韵味长。对歌莺鸟细商量,检点许多花草,收揽一春芳。

直接转成《南歌子》

水暖烟波浥,霜微月影凉。溪山暗换旧时妆。我自抚琴泼墨、也痴狂。

画卷柔情满,诗笺韵味长。对歌莺鸟细商量,检点许多花草、建新房。

第三部《喝火令·无奈》

谁解芳心急,何成柳缕痴。扑风飞絮落红衣。应是春撩情乱,莫自漫惊噫。

月静轻烟树,霜凝冷草蹊。缘由天定到时随。可系流云?可令逝水回?且对花开花落,举酒夜光杯。

谁解芳心急,何成柳缕痴。扑风飞絮落红衣。应是春撩情乱,莫自漫惊噫。

月静轻烟树,霜凝冷草蹊。缘由天定到时随。且对花开花落,举酒夜光杯。

直接转成《南歌子》

谁解芳心急,何成柳缕痴。扑风飞絮落红衣。应是春撩情乱、莫惊噫。

月静轻烟树,霜凝冷草蹊。缘由天定到时随。笑对花开花落、酒残杯。

第四部《喝火令·恋荷》

水月生银蝶,烟波立玉姝。瑶池移作彩云居。何事柔姿摇曳,寞寞倩人扶。

最羡渔舟女,还思竹钓吾?风前菡萏似翻书。未语传声,未语意先舒,未语暗香频渡,落雁不沉鱼。

水月生银蝶,烟波立玉姝。瑶池移作彩云居。何事柔姿摇曳,寞寞倩人扶。

最羡渔舟女,还思竹钓吾?风前菡萏似翻书。未语暗香频渡,落雁不沉鱼。

直接转成《南歌子》

水月生银蝶,烟波立玉姝。瑶池移作彩云居。何事柔姿摇曳、倩人扶。

最羡渔舟女,还思竹钓吾?风前菡萏似翻书。休道暗香频渡、醉何如。

第五部《喝火令·雪晴》

树满绒花白,烟轻雪色皑。朝阳一出晓云开,恰似江南春女,羞涩动情怀。

溪畔镶金柳,炉膛旺火柴。已知山外有人来。且听歌莺,且坐雾凇斋,应醉陈年醇酒,惬意话蓬莱。

树满绒花白,烟轻雪色皑。朝阳一出晓云开,恰似江南春女,羞涩动情怀。

溪畔镶金柳,炉膛旺火柴。已知山外有人来。应共陈年醇酒,惬意话蓬莱。

直接转成《南歌子》

树满绒花白,烟轻雪色皑。朝阳一出晓云开,恰似江南春女、动情怀。

溪畔镶金柳,炉膛旺火柴。已知山外有人来。应共陈年醇酒、话蓬莱。

第六部《喝火令·中秋夜》

灯照楼前水,波摇月近人。相思幻影尽如真。却似银河牛女,默默待晨昏。

古道多牵柳,长亭总系云。桂园香动晚风匀。万籁无声,旷野淡氤氲,谁在中秋时节,独个漫江巡。

灯照楼前水,波摇月近人。相思幻影尽如真。却似银河牛女,默默待晨昏。

古道多牵柳,长亭总系云。桂园香动晚风匀。谁在中秋时节,独个漫江巡。

直接转成《南歌子》

灯照楼前水,波摇月近人。相思幻影尽如真。却似银河牛女、待晨昏。

古道多牵柳,长亭总系云。桂园香动晚风匀。却令中秋时节、倍伤魂。


2020-02-21 舞蝶制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胡跃荣著《宋词识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