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雨的四季》课文解析

3课《雨的四季

一、作者简介

刘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为广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通过细致描写雨的景象、雨的音响、雨的气息,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表现得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句子,增强了形象感和动作性的表达。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作者行文思路清晰自然,分段描绘出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的美丽,娇媚,温柔,细润,甜美; 夏雨热烈,粗犷也奔放;秋雨端庄而沉思的沉静;冬雨的自然平静。

三、字词

1.重点生字词检查

斗笠(lì)       吝啬(lìn)       静谧(mì)     高邈(miǎo)

莅临(lì)      洗淋淋(lín)      畅快(chàng)   驱走(qū)

诱惑(yòu huò)   粗犷(guǎng)      漾出(yàng)    干涩(sè)

掩饰(yǎn shì)     绿茵茵(yīn)      瓷色(cí)      瓢泼(pō)

淅沥( xīlì)     

    花苞(bāo)        咄咄逼人(duō duō)

睫毛(jié)

2.词语解释

静谧:安静。

高邈:高而远。邈,遥远。

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

造访:拜访,书面语。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端庄:端正,庄重。

吝啬:小气,不大方。

四、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作者直接表明对雨的情感——喜欢雨。

第二部分(2-5):作者以时间顺序写出了雨在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点,表达了对雨的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6-7):抒发对雨的赞美之情。

五、课文分析

理清文章思路

1.文章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我”喜欢雨,以及喜欢雨的原因;第二自然段:写春雨;第三自然段:写夏雨;第四自然段:写秋雨;第五自然段:写冬雨;第六、七两个自然段:赞美雨。

2.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喜雨;第二部分:(2—5)绘雨;第三部分:(6—7)赞雨。把握雨的特点

1)思考并找出描写四季的雨的句子,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春雨: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美丽、娇媚)

夏雨: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热烈、粗犷)

秋雨: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端庄、沉静)

冬雨: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自然、平静)

2)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明确:①树:“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3.如果把“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一句中“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为什么?明确:影响。“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命力。

4.作者在描绘四季的雨时,采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2)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3)融情于景。

体会文章主旨

1.朗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如果把文章题目改成《四季的雨》好不好?请说明理由。明确:不好。《四季的雨》单纯强调一个“雨”字,显得呆板、生硬;而《雨的四季》充满灵动,在一定程度上将“雨”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六、拓展延伸

描写“雨”的诗句:

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③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④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⑤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雨的四季》课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