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大致地点是今天江苏宜兴的西南部,是江苏少有的山区。我们都知道,山区交通不发达,那里的百姓普遍生活水平不高,尤其是古代那个飞机,手机都还没有发明的年代。小陈同学家里自然也不例外,年纪轻轻的,就被迫外出谋生。
不过这小子运气确实不错,被当时还不是皇帝的萧衍看中了,被任命为贴身书童。相比较其他侍从,陈庆之的一个优点就是精力特别旺盛。萧衍年轻时对围棋上瘾,有时候一下就是一个通宵,跟今天的网瘾少年和麻将大妈有得一拼。即使别的随从都睡觉了,小陈还是很敬业,召之即来,来之即战,而且棋艺应该还不错,让萧衍很是过瘾。所以萧衍就越来越喜欢这小子,看他格外顺眼。
萧衍称帝后,对这个陪伴自己多年的书童兼棋友自然也是大加提拔,让陈庆之当了主书,就是主管文书的官员,每天的任务呢就是抄抄文案看看书,有时陪皇帝下下围棋解解闷儿,日子可以说是过得相当的小清新。
不过我们的陈庆之不喜欢小清新,更喜欢重口味——他想带兵打仗,体验血肉横飞的感觉。
但他要想带兵打仗,有两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陈庆之本身,据史书记载“其射不穿札,马不能便”,意思就是说他一个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射箭连小木片儿也射不穿,力气估计也就跟cxk差不多大,骑马也不太擅长。射箭就算了,骑马都不会,战场上跑路都跑不了。
第二个就是当时的社会观念问题了。时人普遍看中门第观念,梁武帝萧衍也是其中一份子。出门在外拼的就是爹,甚至不光是爹,爷爷,太爷爷,祖宗十八代可能都要拿出来比一比。你陈庆之又不是出身将门世家,又没有工作经验,谁敢放心地把兵交给你。
所以当陈庆之屡次向萧衍提出自己想带兵的意愿时,萧衍觉得这小子脑子出了问题:你一个寒门出身的穷小子,让你当主书已经是格外恩宠了,咋地,你小子还想上天了。
小陈的武将梦就这么被无情地破坏了。
不过我们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很快陈庆之的机会就来了
公元525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失败后,选择向梁朝投降。梁武帝就派陈庆之跟着胡龙牙一起前去迎接。估计萧衍也是受不了陈庆之的软磨硬泡,看这回也不用打仗,就把陈庆之派出去带兵过把瘾,省的这小子天天念叨着,都没法陪自己好好下棋了。
但可惜,对陈庆之来说,带兵打仗这件事就跟抽烟一样,要么第一回呛到喉咙,产生阴影再也不抽,要么就是一辈子的老烟鬼。他不出意外地成为了后者。
很快,在陈庆之的不(软)懈(磨)坚(硬)持(泡)下,他又接到了一个光荣但不艰巨的任务——护送二皇子萧综去徐州上任。
如果不出意外(注意这个词),这次的任务应该同样是一次公费旅游,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实在是一波三折,太刺激了。
北魏得知这个消息,派大军两万人前去堵截梁军。陈庆之看到了,就好像饿疯了的人看到满汉全席,如狼似虎地冲了上去。陈庆之手下有多少人呢?只有两千人。我管你有多少人,我陈庆之的字典里就没有“怕”这个概念。
于是,陈庆之出北魏意料地发起了突然袭击,竟然大获全胜,拿了个开门红。正当陈庆之信心满满,准备再建奇功时,一个意外出现了,而且这个意外真的非常雷人。
正当两军相持的时候,萧综,萧衍的这个活宝儿子,突然叛变,投奔北魏,理由竟然是他怀疑自己是被萧衍处决掉的南齐皇帝萧宝卷的儿子,而他要为父报仇,手刃“养父”萧衍。
这个故事十分符合当今许多情感小说读者的口味,实在是太狗血,太刺激了,电影都不敢这么拍。
但这个事情就是这么无厘头地发生了。主帅临阵倒戈,士气自然一落千丈,梁军开始大规模地溃败,只有陈庆之带领的部队还能维持队形,不慌不乱地撤退。
经过这件事,梁武帝也彻底发现了陈庆之的军事才能,准备给他安排一个更危险的任务。就这样,陈庆之最传奇的一次军事行动即将拉开大幕,他的威名也将响遍华夏大地。
公元523年,北魏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六镇叛乱。在这次叛乱中,地方首领尔朱荣异军突起,在剿灭叛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之后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兵洛阳,自立天子,把持朝政,成为了当时北方大地上实力最强的军阀,也是北魏的实际掌控者。占领洛阳后,尔朱荣为了树立威信,丧心病狂地将留在洛阳的文武大臣和宗王总共两千余人全部杀掉,史称“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发生后,大批北魏高官和宗王南下梁朝,申请政治避难。当时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准备展示一下自己的菩萨心肠,就大笔一挥全收了,反正也不差这几口粮。
前来避难的人中,有一个是北魏的北海王元颢。这家伙野心很大,一到梁朝,屁股还没坐热,就跑到萧衍面前痛哭流涕,说只要陛下愿意帮我打败尔朱荣,让我回归洛阳,立我为大魏国主,我愿意向梁朝称臣。除了这个,估计元颢还和梁朝签了不少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那是必须的,你看大清朝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哪次是不割地不赔款的,至于陛下您要哪块地,反正现在都不在我手里,您随便选,想要哪里点哪里,so easy!
梁武帝萧衍对这个提议还是比较心动的,但这时的萧衍已经失去了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对于这次赌博他其实是不太愿意接受的。不过他想了想,赌赢了自己统一中国,赌输了也没什么损失,还能让北魏局势更乱。既然元颢你小子这么上道,那老子就下点注吧。
不得不承认,萧衍的赌品还是相当不错的,秉持着“小赌怡情”的原则,他任命陈庆之为主帅,护送元颢回洛阳,还给他拨了一支七千人的队伍。看,我对你小子不错吧,上次只有两千人,这次多了两倍还不止。七千人,这个赌注确实不大,真挺小的。
当然了,我估计陈庆之听到这个任命也是气得牙疼,你让我区区七千人去千里奔袭人家的首都,你也太瞧得起我了吧,陛下。但所谓优秀的革命者那是有条件得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伟大的无产阶级陈庆之同志还是决定执行这个命令。
陈庆之虽然喜欢打仗,而且容易上头,但他是个有脑子的莽夫,知道以区区七千人就想打到洛阳,等同于噩梦难度的开局。所以首战他攻下铚城后,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就一直驻扎在此,按兵不动。他像一个老练的猎人一样静静地潜伏在草丛中,等待猎物自己露出破绽,从而一击致命。
当然,在陈庆之等待的这几个月中,他也不是整日无所事事,和铚城人民鱼水一家亲。除了日常的魔鬼训练外,陈庆之还加强了部队的精神建设,经常开一些煽动性很强的讲座,让手下将士们热血上涌,恨不得立马打到洛阳去。虽然听听讲座,手下士兵也不会一个变两个,对部队的数量增长没有任何作用,但对于鼓舞斗志,平稳心态还是很有帮助的。我觉得就陈庆之这嘴皮子,放在今天干传销也是很有前途的。
有时候,运气来了是挡也挡不住的。很快,陈庆之就等到了一个机会。
公元529年,山东爆发了刑杲叛乱,动静不小,据说有十几万人。北魏中央军事委员会对此高度重视,派魏军主力前去平叛。此时,北魏都城洛阳周围防守空虚,陈庆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在蛰伏了几个月之后,他开始行动了。
在出兵前,他让手下的七千人全部换上了白袍。这场景,简直够帅,够炫。配上一杆梅子酒,颇有点常山赵子龙的感觉。
装完酷之后,白袍军就开始行动了。
陈庆之首先突袭荥城,守城士兵毫无防备,被白袍军轻松拿下。
之后,陈庆之继续攻打梁国(地名))的丘大千。守城的魏军有七万人,当然这个数据肯定有很大的水分,当时魏国总兵力也不过二十万,丘大千这么一个正史上都没啥名气的人有什么权利能带七万人,估计一万人差不多了。
说实话,陈庆之和丘大千还真挺有缘的,在前文的那场狗血大战中,两人就在战场上碰过面,结果也可以猜到,丘大千自然是被陈庆之按在地上摩擦。对于兵力远少于自己的陈庆之,他也不敢主动出击,而是在城外修筑了九座堡垒。此时的白袍军士气如虹,从上午打到下午,午饭都没吃,硬生生地拔掉了三座堡垒。丘大千一看,妈呀,白袍军战斗力也太强了吧,加上早年留下的恐陈症发作,干脆就献城投降了。
经此一役,白袍军威名更盛,乘大胜之势,一举攻下考城,生擒济阴王元晖业。接下来,更是一路向西,势如破竹,大水崩沙,神挡杀神,无人可挡,一连攻下商丘,开封,沿途城池大多闻风而降。
北魏朝廷这时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急忙将新招募的七万大军派往荥阳,虎牢等地。荥阳和虎牢乃是洛阳门户,这两地一旦失守,那洛阳将无险可守。但荥阳方面的守军将领杨昱还是很有能力的,以七万人之力艰难地挡住了陈庆之七千人的进攻。虽然这么看起来有点不要脸,但在陈庆之面前能守住城池,还是值得鼓励的。
陈庆之久攻荥阳不下,形势越来越危急。此时北魏派往山东平叛的大军已经在回来的路上,准备从后方夹击陈庆之。到时候,面对北魏的降维打击,陈庆之的部队只能被压成平面了。
越到关键时候,越能看出一个人的能力。
大难临头了,陈庆之有办法吗?他没有。
不过他还是继续发挥了他高超的口才,再次在全军将士面前发表了演说。
具体内容如下
一 我们来的路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北魏人民恨我们入骨,恨不得将我们挫骨削皮。所以,大家趁早死了投降这条心吧,没有用滴。可以看出来啊,白袍军帅是当然很帅,但军纪也不咋地,陈庆之也不是啥好人。
二 我方只有七千人,而敌军有三十万人。这估计是陈庆之自己有所夸大,洛阳周围的北魏主力军队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应该是忽悠手下士兵,激发他们的斗志。
三 得出结论。现在大家只有玩命攻城才能活下来,不然等着变成肉饼吧。
这场演说我认为完全可以媲美二战时期国王的演讲。不管陈庆之自己信没信,他手下的白袍军在强烈的求生欲望的刺激下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向荥阳城墙发动了进攻。
由于之前收到援军即将到来的消息,守城士兵精神十分松懈,没想到梁军会突然发动进攻,一时乱作一团,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没过多久,荥阳城就被白袍军踩在了脚下。
荥阳是北魏的军事重镇,储存着大量物资。攻下荥阳后,陈庆之下令开放府库,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但陈庆之的危机还没有解除,山东的平叛大军此时已经到了荥阳城外。
这时的陈庆之胆大包天,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决定,亲率三千骑兵突袭魏军大营。所谓传奇,就是想常人不敢想,做常人不敢做。陈庆之认为城外大军疾行赶来,早已人困马乏,而己方士兵酒足饭饱,士气高昂,以逸待劳,正是出战时机。
事实证明,陈庆之赌对了。城外的北魏士兵正准备安营扎寨,吃口热乎饭,再好好跟陈庆之比划比划,看看你是真子龙还是假赵括。陈庆之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只不过缺少人道主义的关怀,趁北魏军立足未稳就发动了袭击。北魏军的阵营被迅速冲乱,士兵溃逃,将领要么被杀,要么被生擒。
随后,陈庆之挥师虎牢关。虎牢关的守将竟然不战而逃。至此,洛阳城就这么赤裸裸地摆在了陈庆之面前。
虎牢关失守后,北魏孝庄帝大惊,连夜跑去了晋阳,向尔朱荣寻求帮助。
陈庆之就这样顺利解放了洛阳。这是继东进桓温和刘裕之后一百多年内,汉人军队再次进入洛阳城,只可惜也是最后一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陈庆之对洛阳周边地区频频用兵,基本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地区。
据统计,从铚城到洛阳,陈庆之率领白袍军,作战四十七次,攻取了三十二座城池,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陈庆之和白袍军的威名传遍了整个华夏大地。
但很快形势就急转直下。
陈庆之的白袍军只是控制了黄河以南的地区,北魏的最强军队,位于黄河以北的尔朱荣军事集团毫发无伤,随时准备进攻洛阳。这样的情况下,陈庆之连忙上去请求萧衍派出援兵。
但陈庆之左等右等,盼望着萧衍的援兵早日到来。可惜他就是变成洛阳城头的望萧石,他也等不到一个援兵。
按理说,如此大好局面,梁朝只要乘胜追击,与尔朱荣大战于黄河,梁朝未必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可惜萧衍眼睁睁看着这个机会溜走了。
对于这个诡异的现象,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重回旧都的元颢野心勃勃,生怕梁朝军队的壮大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傀儡,所以背着陈庆之暗中上书萧衍,说洛阳现在一切安好,不用派大军前来。萧衍竟然真的采纳了这个意见。不相信自己的大将却去相信一个敌国国主,我认为萧衍的脑子大概是进了水吧。
第二个呢,就是萧衍本人对于这个情况也没有做好准备。毕竟他这次也只是小赌怡情,压根儿就没想有什么收获,没想到陈庆之这小子真是子龙转世,韩信投胎,一路打到了洛阳。等到准备好了,最好的时机也就错过了。照这么说,还是我们的陈庆之同志实在是太过优秀了。
但优秀也不能当饭吃,人家尔朱荣也不是厦大(吓大)的,是加里敦(家里蹲)大学毕业的,连夜带着十几万人马直扑黄河以北的北中城,向陈庆之发动进攻。
一个十几万人,一个只有七千人,按理来说陈庆之怎么都守不住。但陈庆之再一次演绎了什么叫哥就是神话,哥就是传说。
面对尔朱荣的汹涌进攻,白袍军始终巍然不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硬生生地挡住了北魏军十几次进攻。时值盛夏,天气酷热,再加上北中城的局势始终没有好转,尔朱荣心生退意,想要来日再战。但手下将领极力反对撤兵,他们认为一旦梁朝援军抵达,那么再想收复洛阳,就几乎不可能了。
尔朱荣一听似乎也有道理。他这个人有个习惯,遇事犹豫不决的时候喜欢求神问佛,他立即找到了军中的刘半仙,请他算一卦。
刘半仙装神弄鬼地算了算,异常坚定地说:十日之内,河南必平。
尔朱荣一听,连老天爷都劝自己不要撤兵,那就这么耗着呗。
正好,这时他手下的将领从下游渡口找到了几条船,又加急赶制了一批木筏,虽然一回只能运送数百人,但聊胜于无,就试试吧。
尔朱荣命手下悍将尔朱兆和贺拔胜率领数百精兵渡过黄河。守卫黄河南岸的魏奸安丰王竟然逃跑了。就这样,尔朱荣轻松占领了黄河南岸,洛阳城近在咫尺。
得到黄河南岸失守的消息后,陈庆之叹了一口气,知道自己继续坚守北中城也没有意义了,于是带着白袍军渡过黄河,从东南方向撤退。
在退到嵩山时,陈庆之运气不好,赶上山洪爆发,手下几千名将士死伤殆尽。身后又有尔朱荣的军队追赶。陈庆之只好剃度出家,穿上僧袍,假装成出家人。估计是受到笃信佛教的萧衍的熏陶,他这个假和尚装得还有模有样,竟然没被北魏士兵认出来。之后,陈庆之辗转千里,受尽苦难,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回到建康后,萧衍热情地接待了陈庆之,对他进行了表彰大会,并大大提拔,然后高兴地说到,小陈啊,没想到你这么牛逼,仗打得很是可以啊,就是部队名字没取好,白袍军,还是白跑了一趟。
因为萧衍的不作为,本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伐就这么虎头蛇尾地结束了。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陈庆之再也没有打过大仗。直到几年后,时任司州刺史的陈庆之在黎浆大败东魏侯景军,逼得高欢向梁朝遣使求和。这一战也是传奇战神陈庆之的最后一战,三年后他就与世长辞。
陈庆之区区七千人,千里奔袭,攻占敌国首都,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壮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传奇战神陈庆之和他的七千白袍军,即使千载之下,仍令人神往不已。
一杆梅子酒,千军万马避白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