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太快了,让我们对成长失去了耐心————『他乡的童年印度篇』2

完成教育向过程教育转化之痛——《他乡的童年印度篇》观影赏析2

看过家庭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印度篇》,对印度教育一个深刻的印象是他们沉静质朴且包容接纳的过程教育。

图片发自App

《正念教养》一书的作者苏珊.博尔格斯说,21世纪的教育需要从Doing模式向Being模式转化了。

完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结果是既定的,标准是唯一的,模式是固定的,就如印度电影《起跑线》那句最能代表家长焦虑心态的台词:我们送他们到德里最顶尖的学校,那样他们长大后就能有所作为,构建他们的未来。

将孩子的未来和好学校的强关联,恰恰忽视甚至压抑了每个孩子心中的那颗种子,完成教育之痛的更是那颗种子的痛。

图片发自App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太快了,快的让我们对成长失去了耐心。

和聚焦行为与结果的Doing完成式教育不同,Being模式关注的是青少年生命成长过程,聚焦于每个孩子的个性化成长,为孩子的天性发展提供温暖尊重自由的成长空间。

在《他乡的童年印度篇》中有一个画面印象深刻,一位来自台湾的男孩因为好动,在学校被贴上“多动”的标签,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挫,不仅难以融入到同伴,更是无法跟上学习进程。

男孩妈妈说,我曾经认为孩子是世界上最差的小孩。

男孩说,因为爱动,甚至认为自己不配活在世界上。

随着父母工作的调动,这个本以为无望从自卑中摆脱出来的男孩,转学到印度,当教育观念从关注结果的完成式的“神坛”上俯下身来,以保持和接纳看待男孩与其他孩子的差异,以陪伴和理解男孩内心的苦恼时,以尊重和支持发展孩子的天性时,在男孩那里发生了不可思议的颠覆性的变化。

确实,这个世界有时候太快了,快的让我们没有时间停一停,停下来脚步,观察一下孩子丰富生命的存在,感受一下孩子在时间线上的变化,体验一下与孩子心的距离。

图片发自App

关注结果的完成教育一方面加剧了教育投入的竞争,另一方面也将家庭与孩子卷入到了时代高速公路之上奔跑,其结果是父母焦虑,孩子疲惫,家庭迷茫。

而孩子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人生该追求怎么样的幸福,却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争声中被淹没了。

当教育从喧嚣回归沉静,孩子才有机会沿着其自在的天性自然的生长,就如同那窗外,沐浴在四月春光里的每一株绽放着的花与树。

现在很多家庭教育的困惑,很多孩童成长的烦恼,多数都是在由完成教育向过程教育转化之痛。

之于关注结果的完成教育,也许是到该按一按暂停键的时候了。

图片发自App

呼唤过程教育,期待种子发芽,愿天下父母,与孩同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个世界太快了,让我们对成长失去了耐心————『他乡的童年印度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