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问题断想》有感

有一本书,叫《散文大全集》,我读了好几年还没有读完,买来的时候,起码是7年前了,因为那时我还在上班。看到当时在打折,就买了。买来后,一开始并没有看,而是束之高阁。也许是当时惶惶不可终日,并没有心情看书。也许是当时自暴自弃,只想着“该吃就吃,该喝就喝吧。”也许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反正是机缘未到。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终于想起这本书来,想着,不能自暴自弃,哪怕朝闻夕死,也是好的,就开始读。说是散文,里面好多杂文。这些文章都不是现代的,都是年代久远的,应该说是近代,作者有朱自清、鲁迅、郁达夫、叶圣陶、徐志摩等,全部都是那个时代。虽然和我们的生活习性、所处环境、时代背景相距甚远,但那个时代的文人有那个时代文人的味道,半文半白的文字读来也觉得很亲切。说是“最美的”散文,美的,不是文字,更不是浮华的辞藻,而是文字背后闪动着的作者的灵魂。这些灵魂都不是千篇一律的,都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性格,有的深沉,像哲学家;有的小清新;有的意识流;有的幽默,有的孤独……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都很真挚。文章因为真挚而感人。

虽然,有的文章,我并不完全赞同它的观点。

书是好书,但我不知怎的,就是没有一气呵成地看完,到现在,才看了三分之一。

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我以前也写过几篇,比如《生活之艺术》,比如《雅舍不雅,雅舍也雅》(《雅舍》的这篇后来被新浪博客系统屏蔽了,只有我自己看得到,万恶的“敏感词”。)

这次要说的是金克木写的《文化问题断想》。他说,历史上,中国大量吸收外来文化有两次,一次是佛教传入中国,一次是西方欧美文化进来。两次都是经过中间站才大大发挥作用。佛教是经过“新疆”这个中间站转手,西方文化是经过日本转手。经过转手,才流行起来。

他说的前半部分没有问题,至于“中间站”,是不是属实,我历史没有学好,不敢妄断。

作者在文末说“流行的不都是劣货、次品,直接来不经转口的上等货有的也会畅销,因此大可不必担忧。”这话的言下之意是:不是直接来的而是经过中间站转口的,就不是上等货,或者就是劣等货。

这我是不能赞同的。即使“中间站”确有考证,也不能说转换过的,因为不是原汁原味,就是劣等品。它只是更符合zhong  国  特色而已。

比如,文章提到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不地道”,“阿弥陀佛只是众佛之一,却变得比释迦牟尼佛名气还大”,“观音菩萨变成了女身”。

但是我觉得,“地道”与“不地道”有这么要紧吗?“信”和“愿”是一种力量,信着信着就成了真的,怀疑着怀疑着就成了假的。你相信阿弥陀佛的力量,你就能凭借念佛去极乐世界。你相信观音菩萨是女的,她就是女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根据各人不同的机缘、不同的慧根,幻化出不同的形象,来指导我们。观音菩萨,诸佛,其实都是一体的。佛化为不同的化身而已。他可以化为男身、也可以化为女身、甚至可以化为上帝,还可以化为山川河流大地,我就觉得,西山漾那边的波涛声很有禅意。凡是能启发我们,教导我们的任何东西,人、物、景色,神灵……可能都是佛的化身。所以佛说“一切法都是佛法。”

所以,我觉得,执着于“地道”不“地道”、正宗不正宗,是不是中转,完全没有必要。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文化问题断想》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