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始学瑜伽(0017-1.17)IV

专注于单一对象将经历四个阶段:检验、分辨、喜悦的和和简单的个体意识


读书摘要笔记:


实在被认为是任何特定的创造物或对象中最为内在的自我,我们称之为阿特曼。

当实在从其宇宙层面被谈论时,我们称之为梵(Brahman)。

阿特曼和梵是同一的。

宇宙由原质(Prakriti)构成,原质是基本的、未分化的精神和物质原料。原质被定义为梵的力量或效力。


宇宙的实质是梵。宇宙由原质构成。

原质是基本的、未分化的精神和无知原料。

原质是梵的力量或效力。


梵为什么会导致原质的产生?这个问题无法用任何人创造的哲学予以回答。因为人的理智本身就在原质当中,因而它不能理解自己的本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伟大的智者在完美瑜伽状态中可以体验到梵与原质之间关系的本质,

但他不能用逻辑和语言把这些认识传给我们,(言语道断)

因为从一种绝对的观点来看,原质并不存在。(空)

它不是实在——但也并非异于实在。(空,不空)

它看来是我们人类感知到的实在——是被曲解、限制和误读的实在(颠倒梦想)。


问:原质在什么关系中高度分化成表象世界中的现象?

答:原质的三种力量——三德——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创造过程提供了动力。


原质由三德gunas(萨埵sattwa,罗阇rajas,答磨tamas)这三种力量构成。

只要三德保持均衡,原质就不会分化,并且宇宙仅仅存在于潜在状态之中。

只要平衡被打破,宇宙就开始重新创造,三德便进入极为多样的结合中——所有这些结合没有规则,其中任何一种德都可以统治其余两种。这样就产生了各种物质和精神现象,他们构成了我们的外部世界。这样一个世界会继续增加和变化其形式,直到三德再次找到暂时的均衡,一个新的未分化的潜在阶段又开始了。(简言之:三德平衡,创世之前的未分化潜在阶段;三德失衡,创世开始,物质精神现象产生,外部世界构成。)


创造和解体是一个无止境的重复过程。

三德是三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力量。


在进化的过程中,

      萨埵:是将要实现的形式之本质,代表着一切纯粹、理想和宁静的东西

      罗阇:是清除这种障碍让本质形式得以显现的力量,在行动、运动和暴力中表现自己

      答磨:是阻止它实现的障碍,是稳定、阻力和惰性的原则

三德对创造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萨埵仅仅是一个尚未实现的理想,缺少了萨埵的罗阇仅仅是没有目标的能量,而缺少了答磨的罗阇正如没有指点的杠杆。


在人的心中,我们往往发现三德之间的关系极不稳定——所以我们才会在短短一天中经历许多情绪波动。萨埵令我们灵光一闪,萌发出无私的爱、平静的喜悦和冥想的宁静。罗阇让我们迸发出愤怒和强烈的欲望,它使我们躁动不安、心怀不满,但也激励我们积极工作,让人精神焕发、充满活力和勇气。答磨是我们一旦陷入其中就会令萨埵和罗阇处于下风的精神沼泽——懒惰、愚昧、固执和不可救药的绝望。

(人心中三德的失衡使人不断经历着情绪波动:

萨埵:  令我们灵光一闪,萌发出无私的爱、平静的喜悦和冥想的宁静

罗阇:  让我们迸发出愤怒和强烈的欲望,它使我们躁动不安、心怀不满,但也激励我们积极工作,让人精神焕发、充满活力和勇气

答磨:  是我们一旦陷入其中就会令萨埵和罗阇处于下风的精神沼泽——懒惰、愚昧、固执和不可救药的绝望)

意识波动是三德力量的投射,灵修者可以通过分辨的训练来超越它们。

当一个人不再憎恨萨埵之光,或罗阇的活动,甚至答磨的错觉时,他就超越了三德,尽管它们还在活动。在三德停止活动后,他也不再渴求、它们。他满不在乎地坐在那里,不受三德的干扰。他将知道三德是一切行动的发动者,并且永远不会失去这种分辨的力量。他保持在阿特曼的内在平静中,将快乐和痛苦视为同一。

——《薄伽梵歌》


三德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创造过程提供了动力。

创造的几个阶段(未分化的原质演变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玛哈特(mahat),-宇宙我慢 “伟大的原因”,最先从分化的意识中提取出来

第二阶段:菩提(buddhi),从玛哈特中发展出来,分辨官能

第三阶段:个体的我慢(ahamkara),从菩提中发展出来

第四阶段:末那(manas),从我慢中演化开始沿着三个方向进行——产生了末那,记          录官能

三个方向:     

1. 五种感知能力: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

2.五种运动的器官:舌、足、手、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

3.五种细微元素:色、声、香、味、触之微妙的内在本质

这些微妙的细微元素经过不断组合,产生了五种构成外部世界的

4.五种粗糙元素:地、水、火、风、气


创造是一种向外演化的过程:从未分化的意识到分化了的意识,从心灵到物质。纯粹意识似乎逐渐被连续不断的层层无明和分化所掩盖,每一层都要比底下的那层更厚、更粗糙,最终,外面罩上了一层可以感知的物质世界。


冥想是一个反向的演化过程。首先从生活的表层入手,冥想的心不断深入,寻找表象背后的原因,原因背后的原因,直到达于最为内在的实在(prakriti)。


“专注于单一对象”的四个阶段:

1.“检验”(examination)阶段:心完全专注与某一个粗糙元素

2. “分辨”(discrimination)阶段:心穿透了物质表层,固定在里面的微妙本质即细微元素

3. “喜悦的平静”(joyful peace)阶段:注意力集中在觉知的内在力量或心本身上

4.“简单的个体意识”(simple awareness of individuality):专注于那未沾染任何恐惧或欲望的最为简单和基本的我慢:它只知道“我”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


但这种专注仍处在原质之中,因此它还面临着种种诱惑和危险。

动机纯正至关重要。

圣人会怀着分辨和不执的心运用神秘力量,绝不会将它们当作目的本身,或是利用它们去实现个人的欲望。

真正的灵修者不会被任何碰巧获得的神秘力量所伤害,因为他仅仅把它们当作寻求觉悟的副产品。

钵颠阇利警告我们,如果沉溺于神秘力量而不能自拔,我们就不会到达最高目标。


摘自《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瑜伽经>权威阐释》

斯瓦米•帕拉瓦南达【印】 & 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 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在开始学瑜伽(0017-1.17)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