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若彩虹,遇上才知有

        阳光布泽,春风骀荡,长安三月,万物复苏。这是生命觉醒的季节,也是个思想觉醒的季节。在这个春天,有幸参加了由西北大学承办的2018年度陕西省高中语文教师省级研修班。短短十天的研修如一声春雷乍响使长期蜇伏封闭在狭小圈子中的我为之惊醒,顿觉耳目为之一新。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 初进西大,便被校园怒放的玉兰,盛妆的红梅,依依的杨柳,优雅的育人环境吸收。校园内屹立的雕塑,树立的碑亭,地质学院门前的那一方石林,还有恢宏的博物馆让我读到了西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西北联大齐名的 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这短短的十天里,更让我们领略了研修班授课老师们的大师风范。斯人如彩虹,遇上才知有。

        温文尔雅又极富亲和力的学前教育学院苏瑞婷老师,她沉浸在看似枯燥难懂的说文解字训诂中,乐此不疲,为我们解读祖国优美汉字的演变过程,隔着时空我们也仿佛触摸到了古人造字的温度,情趣和智慧。如“是”从日从止(脚)释为夸父逐日,光明是我一生的追求。又如《诗经》名句“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苏老师在解释古字“恒”时说,“恒”即上弦月渐趋于盈满。“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二十四节气有“小雪”“大雪”,有“小满”,却没“大满”。在古人看来圆满不能称之为“恒”,“恒”是一个渐趋圆满的过程。上弦月渐趋盈满为“恒”,多么有诗意多么有情趣的解读。《训诂学》会告诉你文言文教学中汉字的演变,词义的演译和引申,让我们语文老师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着一身斜襟长裙,笑靥如花的苏老师手牵大象(爲),高举文明火把(光)伴着天上的雷声和人间的鼓声款款从远古向我们走来……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

        斯人如彩虹,遇上才知有!

        聆听了西安文理学院教授杨泳老师的《新时代,新师德,新境界》让人大快朵颐,惊叹于杨老师出口成章,学识渊博,记忆力超人,惊叹于原来师德课也可以这样上。杨老师摒弃枯燥的政治说教,用丰富的案例,立足新时代,就近譬喻,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让人在轻松愉悦中接受教化。杨老师更有一颗仁爱之心,教导我们为师者要提高自己的人生格局与站位,优化教育方法,优化师生关系,不要逞一时口舌之快伤害学生。希望我们能做一个有人情味,有阳光味道的老师,又语重心长地期待每位学员能用人文情怀滋养三秦儿女。

        斯人如彩虹,遇上才知有。

        中国楹联协会会员,莲湖进校张斌礼老师二十年潜心钻研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楹联,以《对课》为例开发传统文化课程。大有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顺”苦吟派的严谨和“一字不可放松”的谨严。他吟咏着节律相应,平仄相谐,强弱相当,反复推敲,斟字酌句。清瘦的张老师用他的生花妙笔在对联的小乾坤里书写着精彩大人生。张老师书写了好多七言律诗以言志,抒怀。他撰写了大量的对联,悬挂于西安各城门及各大旅游景点。他又为普通百姓创作了许多应时应景流水对联。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仍坚守着传统文化,保持着文人的雅情,实属难得。专注专业,一生干好一件事,足矣。张老师是苦行憎更是真学者。

        斯人如彩虹,遇上才知有。

        无需著一身长袍,仍有民国先生风范的刘炜评老师。他曾任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现任学报编辑部主任。刘老师不唯上,敢质疑,不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敢于向权威挑战。如今从事编辑工作的他,勘误校正,以严谨务实之风还事件以真相。他指点江山,品评文字,嬉笑怒骂,率性而为,颇有当年魏晋文人的遗风。刘老师善于反思自身,反思历史,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不人云亦云。刘老师有学者的严谨更有文人的耿介,不趋炎附势,敢于讲真话,爱之深,亦恨之切。这一切都源于刘老师比别人思考的更深沉。能拷取刘老师的课件,但无法拷取他的学识与思想。

        斯人如彩虹,遇见才知有。

        ……

        无须一一枚举,在西大短短的十天里,聆听了十几场报告,侧重点不同,但场场精彩。教授们风格迥异,但都能醍醐灌顶,让人如沐春风。感谢遇见,感谢各位教授,感谢西大教师发展中心。是他们在新年伊始的春日里为我们基层教育者传金送宝,将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播种进我们的心田,期待能在三秦大地上,生根发芽……

        在与大师们的思维碰撞和情感交流中我也曾心领神会,也曾心潮澎湃。一个声音在心底呐喊,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那样教。常言道“心动不如行动”,为避免“老陕爱参观,参观回来就是不动弹的“古训,首先我应反躬自省,扪心自问。“我是一个有情怀的语文人吗?” ,“我是一个勤思考,守正创新的师者吗?”,“我的某节课,优化教法了吗,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吗?” ,“我的这节课做到了有料,有趣了吗?” ,“我注重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了吗?”“学生从我这节课里收获了多少,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何帮助?”

      从教二十二年来,由初涉教坛的激情转变为年青时的热情进而蜕变为中年后的冲淡平和近乎“无情”。上课有时面无表情,心中也泛不起半点涟漪,在叹息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中,语文人的情怀和情趣日益消退。在考试成绩及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学越来越模式化,功利化,教学往往是舍本逐末,唯分是图。哪有什么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阅读的愉悦感呀?很多时候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传播知识层面,哪有什么训练思维,塑造灵魂?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呀,教育不是贩买,不是填鸭,而是灵魂的唤醒。杭州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说,教师不是卖矿泉水的,而应是一个纵火犯。我想我们应该用普罗米修斯盗取的文明火种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有时细思量偶有心得,便慢慢摸索,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略有成效,却又因缺乏坚持而半途而废。确实面对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未来扑面而来,若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抱残守残,延习旧的套路和模式,自己不仅大大的落伍,连教育出来的学生也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如刘炜评教授对《论语》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新解。认为时代变了,孝的理论也应“升级换代”。他援引了钱逊《论语读本》中的一段文字,当今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人们居住在地球村中,交往频繁紧密,“不远游”,已不合时宜,“常回家看看”替代了“不远游”成为当今“孝”的重要要求了。承变损益,继往开来。正如2017年广东省的高考作文,选词作文。长城与一带一路,长城是防御工事,代表着固守,守御与拒绝。而丝绸之路则代表着开放,包容与交流。站在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这个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让我们来砸碎自己思想的桎梏,也“走出去“,让思想能自由呼吸,吐故纳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怀着一颗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守正创新,做新时代的语文人。不求有大的创新,只求借助在此次培训中汲取的新思想,新理念,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变。不求学生毕业后说“斯人若彩虹,遇上才知有。”,只求若干年后,学生在“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春日,想起曾有一个有趣,有情怀的语文老师,让他们感受到语文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斯人若彩虹,遇上才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