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IA小复习

目录标题

      • OSI 7层参考模型(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式)
      • MTU:最大传输单元
      • UDP:用户数据报文协议
      • TCP:传输控制协议
      • TCP三次握手
      • 常见端口号和服务
      • 名词注解:
        • 1.OSI与TCP/IP区别
        • 2.ARP 地址解析协议
        • 3.DNS 域名解析服务
        • 4.封装
        • 5.解封装

OSI 7层参考模型(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式)

应用层 抽象语言–>编码
表示层 编码–>二进制
会话层 提供应用程序地址 —无标准

上三层是应用程序加工数据的部分

传输层 数据分段(受MTU限制),提供端口号 TCP UDP
网络层 internat 协议 --ip 提供IP地址,逻辑(临时)寻址
数据链路层(全称介质访问控制) --控制物理层
(在以太网中2层===逻辑链路控制层LLC+介质访问控制MAC 提供了MAC地址进行物理寻址)
物理层

下四层是数据流程,负责数据传输

注:表示以下都是二进制

MTU:最大传输单元

端口号:16为二进制 0-65535 其中1-1023注明端口 静态端口;1024-65535 动态端口(高端口)
终端与服务器间通讯时,使用随机的高端口对应本地进程号;使用注明的静态端口标记具体访问的服务器服务。
端口号的核心作用在于本地设备的进程与服务端具体的服务。

UDP:用户数据报文协议

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 — 仅完成传输层的基本工作(分段、提供端口号)
HCIA小复习_第1张图片
源端口、目的端口、长度、校验和

TCP:传输控制协议

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 — 在完成了传输的基本工作上,还需要额外保障传输的可靠性;
面向连接是通过TCP三次握手来建立端到端的虚链路

TCP三次握手

HCIA小复习_第2张图片

第1次握手:客户端发送一个带有SYN(synchronize)标志的数据包给服务端;

第2次握手:服务端接收成功后,回传一个带有SYN/ACK标志的数据包传递确认信息,表示我收到了;

第3次握手:客户端再回传一个带有ACK标志的数据包,表示我知道了,握手结束。

其中:SYN标志位数置1,表示建立TCP连接;ACK标志表示验证字段。

可靠传输 — 4中可靠传输

  • 确认
  • 排序(滑动窗口)
  • 流控
  • 重传
    HCIA小复习_第3张图片
    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序列号、确认号、保留字段(标记位)、窗口大小、TCP校验和、紧急指针。

注:UDP可以单播、组播、广播;但TCP只能单播通讯

常见端口号和服务

HCIA小复习_第4张图片

名词注解:

1.OSI与TCP/IP区别

  • 层数不同 OSI 7层 TCP/IP 可以是4层也可以是5层(有些人的叫法不同)
  • TCP/IP的网络层仅支持IP,OSI支持所有
  • TCP/IP支持跨层封装
    正常用户的应用程序通讯数据,不做跨层;
    同一广播域间的设备间的使用:如路由器这种3层设备直连间使用跨封装到3层协议;
    同一个交换网络内的2层键可以跨层到2层;优点在于可以节省设备的封装与解封装效率;
    仅ICMP可以用于远距离传输;
    当数据包跨层封装到3层时,IPV4报头可以将数据进行分片,来实现类似4层的分段功能;
    使用协议号类标记应用层的具体内容;协议号 0-255,其中6代表TCP,17代表UDP;其他编号用于各种跨层封装协议–类似4层的端口号来区分进程;
    当跨封装到2层时,以以太网为例:
    HCIA小复习_第5张图片
    在没有跨层封装到2层时,以太网将使用第二代数据报头,数据链路层为一层,不能进行数据分片;
    跨层封装到2层时,以太网将使用第一代数据报头,数据链路层分为LLC(802.2)+MAC(802.3);LLC负责分片和使用类型号代替协议号,MAC进行正常的介质控制;

2.ARP 地址解析协议

正向:已知对端的IP地址,通过二层的广播,获取对端的mac;
反向:已知本端的MAC地址,通过本端的MAC获取本端的ip;
无故:在刚获取ip地址,已经使用ip时,向外主动进行正向ARP,但被请求的ip地址为本地ip地址;用于IP地址冲突检测

3.DNS 域名解析服务

通过域名查询对应的IP地址

4.封装

数据从高层向低层加工处理的一个过程;过程中数据包将不断变大;
HCIA小复习_第6张图片

5.解封装

数据从低层向高层的一个读取、识别过程,过程中数据将不断变小;
HCIA小复习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HCIP,网络,tcp/ip,udp,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