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报文结构

请求头部

Accept: 接收类型,表示浏览器支持的MIME类型

(对标服务端返回的Content-Type)

Accept-Encoding:浏览器支持的压缩类型,如gzip等,超出类型不能接收

Content-Type:客户端发送出去实体内容的类型

Cache-Control: 指定请求和响应遵循的缓存机制,如no-cache

If-Modified-Since:对应服务端的Last-Modified,用来匹配看文件是否变动,只能精确到1s之内,http1.0中

Expires:缓存控制,在这个时间内不会请求,直接使用缓存,http1.0,而且是服务端时间

Max-age:代表资源在本地缓存多少秒,有效时间内不会请求,而是使用缓存,http1.1中

If-None-Match:对应服务端的ETag,用来匹配文件内容是否改变(非常精确),http1.1中

Cookie: 有cookie并且同域访问时会自动带上

Connection: 当浏览器与服务器通信时对于长连接如何进行处理,如keep-alive

Host:请求的服务器URL

Origin:最初的请求是从哪里发起的(只会精确到端口),Origin比Referer更尊重隐私

Referer:该页面的来源URL(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请求,会精确到详细页面地址,csrf拦截常用到这个字段)

User-Agent:用户客户端的一些必要信息,如UA头部等



响应头部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服务器端允许的请求Headers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服务器端允许的请求方法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服务器端允许的请求Origin头部(譬如为*)

Content-Type:服务端返回的实体内容的类型

Date:数据从服务器发送的时间

Cache-Control:告诉浏览器或其他客户,什么环境可以安全的缓存文档

Last-Modified:请求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

Expires:应该在什么时候认为文档已经过期,从而不再缓存它

Max-age:客户端的本地资源应该缓存多少秒,开启了Cache-Control后有效

ETag:请求变量的实体标签的当前值

Set-Cookie:设置和页面关联的cookie,服务器通过这个头部把cookie传给客户端

Keep-Alive:如果客户端有keep-alive,服务端也会有响应(如timeout=38)

Server:服务器的一些相关信息



一般来说,请求头部和响应头部是匹配分析的。

譬如,请求头部的Accept要和响应头部的Content-Type匹配,否则会报错

譬如,跨域请求时,请求头部的Origin要匹配响应头部的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否则会报跨域错误

譬如,在使用缓存时,请求头部的If-Modified-Since、If-None-Match分别和响应头部的Last-Modified、ETag对应




请求/响应实体

http请求时,除了头部,还有消息实体,一般来说

请求实体中会将一些需要的参数都放入进入(用于post请求)。

譬如实体中可以放参数的序列化形式(a=1&b=2这种),或者直接放表单对象(Form Data对象,上传时可以夹杂参数以及文件),等等

而一般响应实体中,就是放服务端需要传给客户端的内容

一般现在的接口请求时,实体中就是对于的信息的json格式,而像页面请求这种,里面就是直接放了一个html字符串,然后浏览器自己解析并渲染。

你可能感兴趣的:(HTTP报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