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幽居家中,忽尔对苏东坡先生感了兴趣,遂找来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等一些典籍,试图走近全民偶像苏大才子,走进他身处的时代洪流和硝烟世界,试图探究人物性格和命运与社会背景之间的点点攸关和丝丝牵绊。
苏轼的一生可用两个词来概括:才高八斗、颠沛浮沉。
用几句话来概括,便是:
一生悲苦,功名尚启,至亲双西。怎叹世事无常,拳脚未展,立业未还,梦里几回断肠。 一世颠沛,南北东西,辗转流离。幸得红颜知己,琴瑟合璧,生死相依,行散几人愁泣。 一腔豪情,狂放不羁,直谏民意。奈何生不逢期,才高招忌,性直遭妒,宦海几度沉浮。 一代苏仙,潇洒恣意,挥毫不息。诗词书画文章,建树如梭,莫不能歌,自在随处怡乐。
一、惊世之才遇人间伯乐
初试锋芒。苏轼十岁就能写出奇绝诗文,让老师自惭形秽;十一岁正式接受科举教育,十年磨一剑,二十一岁进京赶考参加会试一举高中贡士,若不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德高望重的主考官欧阳修老先生误把苏轼当自家门生曾巩为避嫌而屈改第二,苏轼一出手便是会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好像故事一开始就是高光时刻的有木有?当时不常夸人的欧阳修大赞苏轼文才,“读轼书,不觉汗下,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感叹其日后必定独步天下无人能及,30年后人不言己但必言苏轼。
斜杠男神。苏轼已然没有让老先生失望,65年人生之中,一共创作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散文,书法绘画亦不计其数。在诗歌领域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在豪放词界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时人有“欧文如潮,苏文如海”的美誉;在书法领域居“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 、蔡襄)之首;在绘画上因擅画怪石墨竹成“湖州竹派”代表人物;在哲学上是宋代三大哲学派系(关学、洛学、蜀学)中蜀学代表人物。这样的才情,用惊为天人来形容,实不为过。用现在观点来看,也是整个一活脱脱的文化巨牛、斜杠男神哇。
二、悲苦人生伤挚爱别离
母亡。二十一岁,苏轼和父亲苏洵及弟弟同时考取功名,正欲大展拳脚之时,母亲辞世。出身世家大族之女的母亲对苏轼影响颇大,苏轼自是悲苦难言。
妻丧。三十而立,苏轼凤翔履职归京,夫人王弗却突然病逝。王弗的离去,让苏轼放声痛哭。十年一瞬,过往如烟散。王弗自碧玉年华便只身追随于轼,一路风尘一路艰辛,眉山、东京、凤翔,山长水阔车马远,但二人默默相依,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弗性格“敏而谨,慧而谦”,作为进士之女的她,每当苏轼读书,则侍奉在旁,终日不去。轼有遗忘,给予提醒。轼问其书,尽能相答。放在何时,都是绝佳的贤内助。王弗去世时,苏洵对苏轼说,你的妻子是在我们苏家最困难的时候嫁过来的,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把她葬在你母亲旁边。可见,苏家对王弗是非常喜爱的。之后苏轼在密州任职时,忽然有一次在夜里梦到了王弗,醒来之后久久不能释怀,挥墨写下了这首千古流芳的《江城子》,用情之深,阅者无不神伤。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父逝。命运多舛,距离爱妻离去仅仅11个月,父亲苏洵又因病驾鹤西去。苏洵的离世,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上至朝廷,下到百姓,无不扼腕叹息,大腕欧阳修还为其亲撰墓志铭。短短数月,痛失两位最爱的人,这种打击无法言表,苏轼在命运的残忍捉弄中逐渐走向坚韧和成熟。
子夭。十八年后,苏轼四十有九。在从黄州(黄冈)赴汝州赴命途中,不到一岁的四子苏遁因中暑不治夭亡。“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年近半百的苏轼极度悲恸且深深地自责。小儿死后,决意不去汝州,他上表神宗,要求去常州居住。
痛失闰之。又一个十年,苏轼即将迈入耳顺之年。那一年,高太后仙逝,举国哀悼。那一年,陪伴了苏轼25年之久的继室王闰之染病离世。 眉山、开封、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常州、登州、颖州、扬州,“身行万里半天下”, 历经坎坷与繁华,默默陪伴苏轼度过人生最重要阶段的那个人走了。葬礼极为隆重,苏轼亲写祭文,哀悼“唯有同穴,尚蹈此言”。后来在苏轼去世后,苏辙将其与闰之合葬,实现了苏轼生前愿望。
不见朝云。两年后,苏轼谪居惠州的第二年。侍妾朝云时遇瘟疫,身体十分虚弱,终日与药为伍,总难恢复,最终耐不住岭南闷热恶劣的气候,不久便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那个“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女子也走了,那个和苏轼相知之深、举手投足知用意的“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也撒手人寰了。
何谓切肤之痛?就是将你最爱的人一个一个从你身边夺走。 五年后,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自贬地海南返京途中在常州仙逝。
三、谏直不改得宦海浮沉
按理说,这样的惊世之才,应当人生顺意如沐春风潇洒至极。可事实却是大相径庭。苏轼官途开启之后几乎就没怎么顺过,一生任过两地通判、七地太守、三部尚书,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被贬三次:黄州、惠州和儋州。一路起起落落、浮浮沉沉、颠沛流离。
不入时宜。历史不是绝对的偶然。苏轼的仕途命运通过两个故事即可窥见一斑预知一二。在苏洵进京赶考时,苏轼的母亲自然承担起了家庭教育的重任。她教儿子读《后汉书》的《范滂传》,提到后汉时朝政不修,宦官把持朝政,民不聊生。范滂等有志青年不畏强权,直言上书给天子,弹劾宦官。后来祸患终于来了,奸臣大举逮捕这些有志之士。范滂在被抓走前,含泪对母亲道歉,说自己不孝,而母亲则哭着对他说,我为国家养了这样的儿子,死亦何恨?年幼的苏轼听到这里立刻问母亲:“我长大后也想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意吗?”母亲立刻答:“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这在年轻的苏轼心中埋下了直言敢谏的种子,也埋下了仕途难畅的隐忧。 又一日,东坡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坡捧腹大笑。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放在苏轼身上,可能颇有些许道理。
寒门春天。 那自然就有人又要说了,宋朝不是文人最好的朝代吗?连金庸先生都说,如果穿越,最想去的就是宋朝,因为,那是文人的天堂。不错,在隋朝发明科举制度以前,做官除了世袭基本就靠举荐了。科举取仕之后寒门学子方得以参政议政,这种状况到了宋朝尤甚,宋朝堪称寒门学子的春天。据数据统计,在一千年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宋代对寒门学子录取比例最高。两宋三百年,通过科举录取的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是唐至五代时期的近10倍,元代的10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8倍,在这10万名录取的进士中,平民出身的占据50%以上。
但能否参政议政是一回事,能否仕途畅通则是另一回事。
国运飘摇。在封建社会翻滚的大潮中,皇宫之内风云变幻凶险难测,皇帝也经常走马观花轮番上阵,党派相争、权利倾轧从未停歇过。这在宋朝更加突出,两宋300余年共经历了18位皇帝,其国家战略基本在透支和闲置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摇摆。北伐、退守,和谈、纳贡,西夏、辽、金、蒙,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大宋的荣辱兴衰,就像一个个噩梦挥之不去,也一次次掏空了宋朝的国家实力储备。有人说,这是文人的弊病,宋朝重文轻武以文治国,文人软弱多疑,文人也好恩仇。北宋徽宗联金灭辽,南宋理宗联蒙灭金,误国策略一脉相承,历史在不经意间将悲剧再次重演。两宋最后的结局是,北宋徽宗、钦宗父子双双被俘在遥远凄冷的五国城唱着“踏花归来马蹄香”引颈南望抑郁而亡,南宋恭宗幼年被俘在雪山之下的西藏终日佛灯相伴终老一生未能再踏足故国一步,不到十岁的流亡皇帝怀宗在陆秀夫背上绝望的哭喊声中被崖山之下汹涌的海浪无情地吞没。陆秀夫没了,文天祥没了,千古文人梦断宋朝。
夹缝生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样性格的苏轼一生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位皇帝,见证了风雨飘摇政权之下的改革与保守之争,他的理想无处安放。王安石变法,新政充实了国库却搞得民不聊生,苏轼义愤填膺给皇帝上书两封长信攻击青苗法。任开封府推官时,他出了一道乡试题,题目是“论独断”,令王安石非常生气。可是当保守派司马光上台后压制王安石的改革派并尽废新法时,苏轼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并遭诬告陷害。这样一个对于新旧两党两面不讨好的苏轼,自然难有顺境了,若不是太祖赵匡胤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可能早已因乌台诗案被处以极刑了。
四、安民乐道寻处处自得
解难为民。苏轼一生天南海北做过不少地方官。每到一处,务实勤政,为民解难。在密州时“洒泪循城拾弃孩”,救了三、四十个即将饿死的孤儿。在徐州大水之时舍身救城,每天住在城墙顶的小棚内监督修固外墙的工作,并上表朝廷要求拨款兴建护堤工事。在杭州,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健康和卫生措施,疏通盐道,重整西湖,平抑粮价。在颖州, 遇收成不好、灾情严重,将官仓积谷数千石及酒务处数十万秤煤炭分给穷人。发现淮南区官吏还照样抽谷税和柴税,立即写信叫停这一愚行。在扬州,深入民间了解民情,才知百姓怕饥荒,也怕丰年,因为官吏会来逼迫他们偿青苗法规定的贷款本息,便屡次上陈朝廷希望放过一切官债。在黄州,成立救儿组织,问富人捐得不少钱财,给愿养小儿的家庭送米送粮送布。在惠州,知道广州常发生瘟疫,就建议太守王古设立基金建公立医院。
排忧为己。苏轼也被谪贬过不少地方。既然是贬,条件和待遇之恶劣自然可想而知了。但每回苏轼都能在夹缝中寻得一丝安乐和自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黄州,他变成地道的农夫,但“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在当地有限的条件下发明了东坡肉、东坡羹,研究酿酒,实践出了双层锅同时蒸饭煮汤的方法。在惠州,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惬意。即便到了“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的儋州,他也想办法过得有滋有味,他吃牡蛎,盖陋室,办学堂,实验制墨,四处采药。他的《猪肉颂》、《东坡酒经》、《试院煎茶》流传甚广,还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临江仙》、《定风波》、《惠州一绝 》、《椰子冠》、《寒食帖》等一大堆诗书佳作。
苏轼在去世前三个月,写下《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一生最开心、最得意的日子,还是他用力生活的落魄年华。
结语
在那样一个亦好亦坏的朝代,苏轼用自己的方式走完了坎坷而丰富的一生。无论顺逆,守护内心光明,寻找身边美好。在这个生本有限的游戏中,成功完成了无限活在人们记忆中的华丽转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