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五千年需要打折吗?

先说说四大文明古国

直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具有原创性、最有影响力、级别最高的古文明有四个,它们分别是:诞生在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两河文明,伊拉克)——我们叫古巴比伦

地处非洲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古埃及

这两种文明都有实打实的5000年朝上的历史。

第三种文明比前两者稍微晚了四五百年时间,那就是南亚大陆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

第四个就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文明。人们平时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就是从这四个古文明引申而来的。

我们谈起中华文明,通常也是说上下五千年。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我们小时候有一部非常流行的通俗历史读物,就叫《上下五千年》。但最近这几年,忽然开始流行一种说法,说中国文明根本没有五千年,充其量也就三千七百年左右。这个说法如果成立的话,我们熟悉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就要大打折扣了,一下子打了七五折。首先,为什么会突然开始流行这种说法?其次,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

我们先来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这大概要归因于著名的历史知识传播者易中天老师。2013年易老师开始出版《易中天中华史》系列著作,其中第一部《中华根》谈到中华文明起源时,易老师说,中华文明晚于两河文明、埃及文明两千年,同时他也说到:“虽然华夏文明不是最古老的,却是唯一一个从古至今绵延三千七百年没有断绝的文明”。在这套书的封面上,作者和出版方更是用上了“三千七百年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这样的宣传语。后来易老师又在一些答读者问的场合重申了这个立场,他说:“五千年文明史的说法不科学、不严谨,要改”

易老师影响大,网上引起热议,就有人去找专家咨询。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宏老师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中国”究竟诞生于何时?》这篇文章整体上支持易中天的观点。为什么呢?因为“文明”是有标准的,并不是有人、有生产劳动、创造了相应的文化,就可以被称为“文明”。比如在原始社会或旧石器时代,虽然人们也开始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也创造了一定的文化,但我们通常都认为那还是矇昧时代,没有进入文明时代。


关于什么是“文明”,定义和说法也有很多,国际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标准有三个:第一要有文字;第二掌握了冶金术,也就是人们不再单纯使用石器了,开始运用金属工具了;第三出现了城市。在这三个标准背后有一个大的前提,那就是已经有国家组织,不能还处在部落状态。按照这些标准来看,之前中国考古遗址中,国际上公认的、最符合文明标准的,是位于今天河南洛阳盆地的二里头文化。而许宏老师正是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的第三代队长。关于二里头文化本身,我们会在下一讲专门讲述,这里先不展开。回到易中天老师提出的中华文明三千七百年这个问题上来,这个论点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因为二里头遗址距离今天是3700年左右。所以许宏老师赞扬易中天的论点是吸收了考古学界的研究成果,是合理的。

那这个问题是不是就可以这样定论了?我们中华文明就没有5000年了?现在我来提供另外一个观点:还有另外一批学者,包括我本人在内,我们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是实实在在的,不用打折,易中天老师的观点有商榷的余地。为什么呢?在《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出版之后若干年,到2019年联合国相关机构承认了一项中国古城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个考古遗址应该已经进入了人类文明时代,而且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这就是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属于杭州市,离天目山不远),属于考古学上的“良渚文化”时期。整个良渚文化分布在环太湖地区,目前已探明的遗址大概有600多处,分别在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其影响力甚至到达今天的广东。可以说,这是是诞生在长江流域、影响波及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的古文明。而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古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类似于今天讲的“首都”。



我先把学者们在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了些什么,作个简单介绍。这座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历史,内城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了三座宫殿遗址,总面积在30万平方米左右,这个宫殿区的面积是大大超过二里头遗址的。城区里面居住着各个等级的城市居民和手工业劳动者,而且有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区。当时最重要的手工业是制作玉器。玉器是良渚文化的重要象征,这个我们放到下面再具体展开。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城墙遗址,一道城墙把城市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面积更是多达800万平方米。应该是随着人口增加,后来有一部分人迁居到城外了。你看,这座5000年前的古城,有王宫、有内城、有外城,这不是跟后来的王朝首都一样嘛?就以大家熟悉的北京为例,要把它恢复到明清时期,也就是这些基本的结构。


这座古城的伟大远远不止这些,2016年相关研究者又公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大发现。他们在古城遗址周边找到了一个巨大的人工修建的水利工程网。目前一共发现11条堤坝,分布在古城周围,具有防洪、泄洪、蓄水、改良河道航运等功能,总蓄水量可达6000万立方米以上,另外城内外还分布着3万多米长的人工河道。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还是世界同时期水利工程中规模最大的。


建造这么大一座都城,包括水利工程,挖掘、堆筑的土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是金字塔工程的两倍。而且城墙下很大奠基石,往往一块就重达一顿以上,是从远处山体开采,并通过水运渠道运送过来的。有专家推算,如果调动1万人工,365天不停歇,需要7.5年(脱离生产,粮食供应),每年农闲工作100天,1万人需要27.5年。



这么复杂的工程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当时一定已经有了国家组织,否则是无法调动这么多人力,并进行有效管理的(农闲,劳役制度)。而且考古专家在城址内发现了数以万吨计的炭化水稻,说明有巨大的粮食储备仓库。但城市内部是没有稻田遗址的,所以这些水稻一定是在郊外或者更远的地方生产出来后运到这里来的。这就意味着当时不仅有了城乡差别,而且还有了粮食纳税制度,这也只能是进入国家状态后才有的经济分工和管理手段。顺便说一下,我们常见的农作物中,小麦是从西亚传进来的,驯化、种植水稻则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明。中国人种植水稻距今已有超过1万年的历史,是全世界最早的水稻发源地。到了良渚时代,水稻更是居民们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了。根据这些情况来看,良渚时期已经有了国家并且有了城市,符合“文明”定义的第一条标准。


第二条标准要看有没有文字。600多个刻符,没有破译,是不是文字不知道。但这条标准不是绝对的。首先,在世界公认的古代文明中,不仅美洲的印加、玛雅文明没有文字,就连和我们并称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印度文明,目前也只发现的700多个图符,同样没有破译,是不是文字还说不清楚。凭什么他们可算文明,我们的就不算呢?其次,目前没有发现,不等于没有。甲骨文也是在地下躺了3000多年。许宏:文字出土可遇不可求。反过来想:没有文字怎么管理?从这个讲,我认为良渚应该是有文字的,不用着急。良渚遗址震惊世界是近几年的事,但要知道考古挖掘从1936年就开始,直到2016年发现庞大的水利工程,前后经历了80年四代人的摸索。未来还能发现什么?不知道,所以有没有文字也不必急着下结论,不妨慢慢等。


祭坛:准确标示夏至日、冬至日、春分、秋分的日出、日落的方位。历法。最后说说文明标准中的冶金术和良渚文化中的玉器。西亚最早利用铜器,并发明青铜铸造技术,进入铜石并用时代进入文明。但青铜技术传入中国后,是被作了创新改造的,夏商周以后的青铜文明自成体系,是礼乐文明的象征,这个以后再谈。良渚的玉,承担着和夏商周青铜礼乐同样的功能。大王墓,琮王、钺王,象征身份、等级、权力。


对良渚的总结:前三种文明都相对单一,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融合演进,不能仅盯着黄河流域。作为长江流域的古文明,受到国际公认。


今天这一讲的总结:一,不是单纯反对易中天老师,恰恰相反,易老师的态度是严谨的,是值得我们学习。(1)学者、官员夸大的确是事实,因此国际上被批评;(2)易书先出,后有良渚重大发现(2016,2019)。我们反对的是,一知半解,拿着鸡毛当令箭,调侃中国历史,以将中国历史虚无化为乐,或以标新立异为目的。恰恰违背了易老师实事求是的初衷。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不是要回到以传说取代事实,夸夸其谈的过去,而是想说明学术研究也在进步,很多结论可能都是暂时性的。在实事求是这点上,我们的态度和易老师是一致的,剩下的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二,知名度不等于权威,权威不代表绝对正确。分清楚什么是结论、判断,什么是事实(比如:姜鹏老师是个坏人)。很重要的思考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文明五千年需要打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