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少了王小波,也就缺了一份纯真

      许多人说王小波有趣,盛名之下终于拜读了两部杂文,《沉默的大多数》和《爱你就像爱生命》。其实杂文散文类的书,我在中学时期读得反而更多一些,那个时候偏爱歌德谈话录和周国平的书,都是一些随笔之类。与这两部作品,形式上当归为一类。所以其实到现在,我都对这种杂文散文随笔书信类的书籍更加稀罕一点。一直以来我都比较注重心理上的变化,因此常从这类书籍里试图找到答案或者获得认同。只是现在要比过去更加成熟一点,看待问题也就相对客观理性了。

        把这本书打四星,《沉默的大多数》我给打了五星。因为相比之下,从思想上我从后者学到了更多东西。具体是哪些,还真是不太好言明,因为我觉得这种思想上的东西,很难一言以蔽之。如果非要总结出来几点内容,那就是追逐自由,保持理性,这是我能想到最突出的两个点了。我对王小波的了解不多,只看无数网友说其如何有趣,又听说他和李银河的事情。在读《沉默的大多数》时,我总觉得文字里藏的是一颗愤世嫉俗的特立独行的灵魂,是浮在空中的虚无混沌。在这两本书的间隙,我是把作者当成了遥不可及般地存在,怀着崇敬和感激之心,一遍一遍回味其思想。我自知读书少,对艺术文学知识之类,不敢有什么见地,所以对书中这部分不作赘述,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作者抨击一些无知之士,总好为人师,对我大有裨益。尤其以前因为和网友通信,以自己的价值观发表了一些judge别人的言论,现在想来极其羞愧。对人家的生活一无所知,就开始了没完没了的说教,真是头脑发了昏,全然无理智可言。关于追逐自由,这是我从特立独行的猪一文悟出来的。当时只觉得作者是要鼓励特立独行,想要而不得。实际上是追逐自由,不必把自己框在社会为我们制定的规矩里。关于追逐自由,其实就要说到《爱你就像爱生命》了。

        《爱你就像爱生命》属于书信类的书籍,文字让人更容易消化一些,所以周末在地铁上就差不多读完了。书里主要整理了作者给李银河和朋友们的书信,我把内容也就按此归纳为王小波的爱情和现实中的王小波两个部分。

      在写这个书评之前,随意翻了一些其他人的书评,大多都在慨叹那句“你好哇,李银河”,要么就是羡慕他们灵魂契合的爱情,因此这部分我就不多写了。读这些情书,让我发现了王小波的热烈、纯真、生命张力源源不断。这些信都是写于二十六岁的年纪,与我现在的年纪一样,可让我写出这么直白奔放的文字,不管对任何人,我都会觉得羞于下笔,感情太过直白有些害羞,但其实我发现王小波在其他方面并不是如此热烈的,所以我也会很好奇李银河到底哪点让王小波这般如痴如狂,也很佩服王小波的勇气。还有就是在感情里,作者能将所思所想的好的坏的想法一并说给对方听,好像少年时的模样,不想让爱的姑娘错过自己的每一次心跳,以致于我常常怀疑当时的王小波确定是二十六岁?这种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能够拥有少年般纯真热烈情感的人,不为时间挫败,不被社会世俗所老化,生命张力似乎没有尽头。再来谈上面的追逐自由,王小波在信里多次鼓励李银河追寻自由,追寻爱情思想和事业的自由,这一点几近让我热泪盈眶。因为这正是我在苦苦思索的答案呀,我瞻前顾后畏畏缩缩,我推测了无数恶性结果而放弃的事情,我一点一点把自己塞进别人认为的二十五六岁的女性该成为的形象里,都没有考虑过自己想什么要什么,没有尝试解放自己,何来自由?而这种追逐自由的心境,正是生命张力的源泉,所以过去老气横秋的时候,是因为没了生命张力,要枯萎了吧。


      与朋友信里,让我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王小波。是一个活在现实生活里,能嬉笑怒骂甚至骂脏话的,活生生的形象。在读这一部分之前,我和一个网友聊天,说道王小波不合社会主流,对方完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现在看来,当时我对王小波的误会颇深。前面说到,我以为他的形象是浮在空中的混沌,多少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之感。所以看到王小波与朋友说出国留学都是为名利,也不得以为了生活改行搞计算机,心里反倒生了几分亲切之感。从这一部分信里,能看到王小波的生活轮廓,也能看到他对于知识艺术和理性坚持,这都是极为珍贵的。

        还请读此文字者勿唾弃我的矫情。毕竟我只是一介凡夫俗子,看书写字,最终都会落入个人代入感的圈套。我还未入门,道行几乎没有,这个圈套短期内我都是无法跳脱的,烦请谅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间少了王小波,也就缺了一份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