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信息化和信息系统

信息的特征(掌握)

1、客观性
2、普遍性
3、无限性
4、动态性:信息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5、相对性
6、依附性:
1)信息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任何信息必然由客观事物所产生,不存在无源的信息。
2)任何信息都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需要有物质的承担者,信息不能完全脱离无知而独立存在。
7、变换性
8、传递性: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就是存储,在空间上的传递就是转移或扩散。
9、层次性
10、系统性
11、转化性

信息质量属性(掌握)

1、精确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准程度。
2、完整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应包括所有重要事实。
3、可靠性:指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信任的,符合预期。
4、及时性:指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
5、经济性:指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6、可验证性: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证伪的程度。
7、安全性: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信息的传输模型(掌握)

信息的传输技术(通信、网络等)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1、信源
2、信宿
3、信道:传送信息的通道,如TCP/IP网络
4、编码器:对编码信息进行加密再编码,如量化器、压缩编码器、调制器等。
5、译码器:把信道上送来的信号(原始信息与噪声的叠加)转换成信宿能接受的信号,可包括解调器、译码器、数模转换器等。
6、噪声

信息化的五个层次(掌握)

从小到大的5个层次
1、产品信息化
2、企业信息化:生产制造系统、ERP、CRM、SRM
3、产业信息化
4、国民经济信息化
5、社会生活信息化:智慧城市、互联网金融。

信息化(了解)

1、主体: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
2、手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
3、途径: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
4、目标: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信息化体系六要素(掌握)

1、信息资源:核心任务
2、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3、信息技术应用:龙头、主阵地
4、信息技术与产业:物质基础
5、信息化人才:成功之本
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保障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掌握)

4大阶段:立项(系统规划)、开发(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验收)、运维(系统运行和维护)、消亡
5小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维、运行维护
1、立项:系统规划,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要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写成可行性报告。
2、开发: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验收 —系统分析:逻辑模型,做什么?—系统设计:物理模型,怎么做?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

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方法(掌握)

1、结构化开发方法:精髓是自顶而下,逐步求精和模块法设计。
2、面向对象方法
3、原型化方法
4、面向服务的开发方法

结构化开发方法

1、又称生命周期法,由结构化分析、设计和程序组成。
2、主要特点:开发目标清晰化、开发工作阶段化、开发文档规范化、设计方法结构化
3、目前最成熟、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工程化方法,适用于数据处理领域的问题。但不适应于规模较大、比较复杂的系统开发。
4、局限性:开发周期较长、难以适应需求变化、很少考虑数据结构。

面相对象方法

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1、首先,使用结构化方法进行自顶向下的整体划分;
2、然后,自底向上地采用面向对象oo方法进行开发。

原型化方法

1、又称快速原型法,用户无法明确该系统的全部功能要求,只能试用迭代。
2、原型法使系统开啊的周期缩短、成本和风险降低,速度加快,获得较高的综合开发效益。
3、以用户为中心来开发系统。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4、不足:开发环境要求高、管理水平要求高。

面向服务的开发方法

1、进一步将接口的定义与实现进行解耦。so,service-oriented。
2、优点:提高系统可复用性、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3、oo的应用构建在类和对象至上,随后发展起来的建模技术将相关对象按照业务功能进行分组,就形成了构件。

数据仓库(掌握)

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且随时间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
1、数据源:数仓的基础,整个系统数据源泉。
2、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核心。
3、OLAP(联机分析处理)服务器:对分析需要的数据进行有效集成,按多维模型予以组织。
4、前端工具:各种查询、报表、分析、数据挖掘工作以及各种基于数仓或数据集的应用开发工具。数据分析工作针对OLAP,报表工具和数据挖掘工具针对数仓。

中间件

定义

1、一个分布式系统环境中处于操作系统域应用之间的软件。
2、中间件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位于客户机服务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机资源和网络通信。

分类

从底向上分类:底层型中间件、通用型中间件和集成型中间件。
1、底层型中间件:JVM(Java虚拟机)、CLR(公共语言运行库)、ACE(自适配通信环境)、JDBC(Java数据库连接)和ODBC(开发数据库互连)。代表有:SUN JVM和Microsoft CLR等。
2、通用型中间件:CORBA(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J2EE、MOM(面向消息的中间件)和COM等。代表有IONAOrbk、BEA WebLogic和IBM MQSeries等。
3、集成型中间件:WorkFlow和EAI(企业应用集成),代表有BEA WebLogic和IBM WebSphere等。

应用(掌握)

不同层次集成
1、采用CORBA技术,完成系统底层传输层集成。
2、采用消息中间件产品,完成不同系统的信息传递。
3、采用J2EE中间件产品,完成不同硬件和操作系统的集成。

可用性和可靠性(了解)

定义

  1. 可用性: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比例,经常用2次故障之间的时间长度或在出现故障时系统能够恢复正常的速度来表示。
  2. 可靠性:(容错、健壮性)软件系统在应用或系统错误面前,在意外或错误使用的情况下维持软件系统的功能特性的基本能力。

可用性

可用性度量:无故障时间/(无故障时间+故障恢复时间)*100%
处理:

  1. 错误检测:命令/响应、心跳和异常。
  2. 错误恢复:表决、主动冗余、被动冗余。
  3. 错误预防:可能出错的组件从服务中删除,引入进程监控器。

区别

  1. 可用性强调:减少从灾难中恢复的时间。
  2. 可靠性强调:减少系统中断(故障)的时间。

稳定性

是指设备在一定时间内不出故障的概率。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