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书笔记

最近加入江雪阁老师的读书会,跟着老师读毛姆的小说,老师开篇文章是毛姆的小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本小说我是第一次看,以前我只知道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但并没有看过,这次听老师介绍,我才认真的读了这本书。

毛姆全名是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1965年12月16日),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毛姆的阅读指南,在这本书中毛姆教你阅读的方法、技巧,讲述大师和巨匠的秘密。

在本书中,不论探讨的话题是小说的艺术,还是对哲学、艺术与人生价值的思考,都处处可见毛姆对趣味的坚持。他的语言巧妙精到,流畅洗练,却既不故作高深也不沾沾自喜。读来宛如与你相对而坐,听他本着自己天才的幽默感侃侃而谈,教你如何读书、阅读的乐趣、名家的八卦、对名作的吐槽,还有他自己夹在对人与事的厌恶与热爱之间的情怀与思考。

这本书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阅读的目标是愉悦。第二部分是毒舌毛姆对几位名家生平和名作的评述和分析。第三部分是毛姆关于人生意义和真善美的思考,也是他用小说传达的思想。

我们先看看第一部分内容:阅读的目标是愉悦。

一、怎样读书才有乐趣

(一)、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毛姆说,首先,我必须指出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应当是令人愉悦的。阅读一本书,读者首先要对它感兴趣,不管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不管他们是多么一致地对一本书盛赞,要是你对这本书不感兴趣的话,你就不必去理会这本书。我对于不感兴趣的书不论别人说的如何好,只要我不喜欢就不去看它,看了也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二)、培养阅读的习惯。所有的阅读都是有目的的,或增知识,或长见识,或学技能,或愉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自己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这句话我感同身受,步入四十岁之后,我觉得人生压力巨大,快乐几乎与我无缘,我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来到了,就是想通过写作改变自己的状态,不让自己再焦灼。

(三)、阅读的方法。毛姆推荐两种,一是可以不同类型的几本书同时读,历史读累了读诗歌,哲学太枯燥了读小说,这样的读书不会觉得乏味而单调,就像学校上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这样脑子可以转换兴奋点。二是跳读,读一本书能掌握20%的内容就不错了。人的精力有限,而书籍无限,选择跳读不失为一种博览群书的好方法。跳读即使不是一种天赋,大概也要通过经验累积才能获得。若有人将作品中那些繁枝冗叶的部分去掉,保留下来的必将是精华。

二、判断一部好小说的特征。一是有吸引读者广泛兴趣的主题,对所有人都有感染力。二是情节有条理,有说服力,它的主题应该能引起读者持久不衰的兴趣。三是人物塑造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言行符合性格。四必须引人入胜,富有娱乐性。

毛姆强调小说必须有故事性,因为要听故事的欲望是人性之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远在文明诞生之初,人们就开始围坐在篝火旁边,或者三五成群地聚集在市场里听故事了。注重刻画人物而非讲述故事已成为小说的一种倾向。另一种写法的存在同样是合理的,在这种写法中,小说家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对人物的塑造简单、粗略。很多流传于世的好小说就是采用这种写法的,如《吉尔·布拉斯》和《基督山伯爵》等。如果山鲁佐德不讲述那些神奇的故事,只知道一味地刻画人物,她早就被砍掉脑袋了。这也间接说明了故事对小说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内容:毛姆推荐给读者的书单。

特点:一是入选书单都是一流的杰作。二是作者都是具有复杂人格的人。三用鉴宝的方式来鉴定作品,用客观的眼光评判作家。

十九世纪的著名作家很多,欧洲有大仲马、小仲马,莫泊桑,左拉,拜仑,雪莱,司各特,俄罗斯有屠格涅夫,果戈里,普希金,契诃夫等一长串名字,可为什么他只选择这几个人呢?标准是独特性。

毛姆对每个作者的生平介绍,没有拔高、美化,不回避人格中丑陋的一面,而正是人性的复杂性,作家性格中虚荣,自卑,自私自利,性欲的克制和释放等丑恶的一面给他们带来了创作的激情。可见人品即文品是错误的,坏人也能塑造出善良的人物,人性中都有善的一面。

毛姆对打算拜读菲尔丁的《汤姆琼斯》这部杰作的人提出忠告:如果你天生喜好吹毛求疵,最好还是别读为妙。正如奥斯丁·道布逊所言:“他根本没有佯装想要创作一部完美的作品,他不过是想描绘一幅普通生活的图景——也许这幅图景还是粗糙而非细腻、本色而非人为的。他想要做到极尽真实地描写,既不夸张也不掩饰生活中的缺陷与错误。”评论家乔治·森茨伯利说:“《汤姆·琼斯》是一部生活的史诗——当然,不是那种最崇高、珍稀、激昂的史诗,而是一部描写普通人的、健康的普通生活的史诗;它不是完美无瑕的,但它充满了真实感与人情味。也许,除了莎士比亚,再也没有人像菲尔丁这样,能够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真实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简奥斯汀写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以两个年轻人的到来作为故事的开始,以他们和伊丽莎白姐妹的爱情作为主题并加以发展,最后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结局。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来奥斯汀小姐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人们的内心情感和错综复杂的细琐事务。虽然小说中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发生,但是读完一页后,你总会情不自禁地翻过去,迫切地想知道下文的情节。毛姆指出这正是她的高明之处。

小说家狄更斯写过很多小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雾都孤儿》,这是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小说描写了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赞扬了人们天性中的正直和善良,也揭露抨击了当时英国慈善机构的虚伪和治安警察的专横。同时,作品又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充满着人道主义情怀。

狄更斯另一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是他所有小说中最精彩的一部。从很大程度上来看,它是一部个人传记。这部小说有许多是他从自己生活中借鉴的素材,其余全靠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毛姆说小说家有许多人物故事情节是从自己的生活中借鉴的素材,但也仅仅是借鉴而已,剩下的全部都来自于丰富的想象力。作家在写作时,他的原型会从身边人来选择,对于自己熟悉的人物,职业,会写得生动形象,对于不熟悉的领域就写得不那么出彩了。优秀的作品是源于生活并高干生活的。

《呼啸山庄》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毛姆说它是很不完善的,但它有只有极少几个小说家才能给予读者的那种东西——力量。我不认为还有哪部小说能像《呼啸山庄》这样,将爱情的痛苦、迷恋和残酷如此执着地纠缠在一起,并通过这般惊人的力量描绘出来。毛姆说它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的一幅伟大的油画:乌云下是一片昏暗的荒芜原野,雷声隆隆,有行人拖着长长的影子在荒野里东倒西歪地跋涉,一种不属于尘世的气氛使画面变得恍惚,人们恍若窒息着。忽然,铅灰色的天空劈开一道闪电,是给画面增添神秘而令人恐惧的最后一笔。

还有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毛姆觉得主人公于连就是司汤达一直想成为却又无法成为的那种男人。在他笔下,于连是那种极令女性着迷的男人,她们一见到他就神魂颠倒,这正是司汤达自己从来不曾有过却一直想拥有的魅力。在生活中,他设计的那些方案无一不宣告失败,在小说中,他却让于连一次又一次赢得女人的爱情。他把于连塑造成一个口若悬河的健谈者,可他很聪明地只是赋予于连这样一种能力,却从不具体写到他谈论的内容。他把自己的好记性、勇气、羞怯、自卑、野心、敏感、心计、多疑、虚荣、易被冒犯等性格特点,以及肆行无忌和不知感恩的行为特征,通通给了于连。我想,从来没有哪个作家会像司汤达这样,把自己的全部性格赋予笔下人物的同时,又描绘出这样一幅可鄙、可恶、可憎的人物肖像。

在毛姆的心中,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是巴尔扎克,但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本小说描写的场面如此恢宏,描述的历史时期如此重要,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又如此众多,简直前无古人,我想,大概也后无来者。这本小说被称为史诗显得理所当然,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有哪部小说更配得上这个称谓。托尔斯泰有位才华出众的批评家朋友——斯特拉霍夫,曾用这样有力的语言评价过《战争与和平》:“一幅人类生活的完美图画,一幅该时代俄罗斯的完美图画,一幅供所有人感悟的有关欢乐与悲哀、伟大与耻辱的完美图画,这就是《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从少年时代起便不再相信上帝。由于缺乏信仰,他常常感到空虚与烦闷,于是,他再次恢复了对上帝的信仰。他通过一种推理找回这种信仰,对于他这种性格亢奋的人来说,显得有些奇怪。

那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的经历无非是这样:年轻时赌博,酗酒,玩弄女人,结婚后便定居在庄园里,生儿育女,骑马打猎,经营自己的产业。和托尔斯泰一样,这些贵族中间的不少人有自由主义倾向,他们为农奴的无知、贫穷以及恶劣的生活状况感到忧虑,一心想改变农奴的命运。然而,托尔斯泰有一点与他们不同,在过着相同生活的同时,他写下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两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小说结尾,他重新把读者引进尼古拉·罗斯托夫(老伯爵的儿子)的庄园,七年后的尼古拉娶了一个有钱的妻子,并有了孩子;此时,彼埃尔和娜塔莎也住在尼古拉斯家里,同样结婚,生子,但却再也没有了过去的激情和理想,曾经对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一去不返。尽管他们依然相爱,但他们变成了庸人。经历过生活的艰难困苦,他们开始变得平静,也陷入一种中年人的自足。过去漂亮、活泼、招人喜爱的娜塔莎,变成了一个婆婆妈妈的家庭主妇。过去英俊潇洒、神采飞扬的尼古拉·罗斯托夫则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乡下地主。彼埃尔变得更胖,还是那副好脾气,一点都没更聪明。这个结局虽稀松平常,却有着深刻的悲剧意味。我想,托尔斯泰没有故意设置一个更加激烈昂扬的结尾,只是因为他明白,人生的结局不过如此。他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谈作家莫泊桑与契科夫:一个作家能否维持自己的地位,一般来说取决于能否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我以为,契诃夫比任何作家都更加深刻而有力地表现出了人与人的精神交流。相比之下,莫泊桑甚至给人一种肤浅和庸俗的感觉。莫泊桑止步于观察人们的肉体生活,契诃夫则专注于探索人们的精神生活。但令人惊讶的是,尽管莫泊桑和契诃夫观察生活的方式并不相同,却殊途同归地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人人皆卑劣、愚蠢而可怜,生活总是令人厌倦而毫无意义的。

我们在阅读不同的作者,汲取不同的思想,也在经历不同的人生。一辈子能活出几辈子的宽度,旁观各种时代各种人群的故事,可以让我们的眼光不会变得局限,心胸不会变得狭隘,生活不会变得无趣。

毛姆在第二部分介绍了很多作家及其他们的作品,我只选择了这几种我比较熟悉的小说及作家的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

读这个部分,江雪阁老师的感受是选择自己的书单,每个人都有阅读偏好,没有必要追流行,或者随大流。第二是名著可以提高我的欣赏水平,看了高档服装,再去看地摊货,就有了较高的鉴别能力。第三是读书要和作者的生平结合起来读,容易理解。第四必须带着问题读书,读完进行消化,加深理解。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第三部分: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

这部分分为三章。

一、读哲学很有趣

哲学作品很伟大,它所探讨的问题几乎涉及知识的各个领域,它涉及宇宙,神明和永生,人类理智的属性,生命的终结和归处,人类的力量和局限,等等。

人们在这晦暗而神秘的世界上前行,总是被不同的问题所困扰,如果哲学不能帮助这些人解惑的话,那么它也会以幽默的方式说服他们安于自身的无知。哲学教会人们退守为安,也教会人们砥砺前行。它能给人们带来想象力和智慧。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哲学能够满足他们的幻想,给他们最大的乐趣,供他们打发闲散的时光。这些业余爱好者从哲学中感受到的乐趣可能比哲学家感受到的还要多。

二、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

通过博览群书和不断探索,毛姆认为,人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并不是为了别的。

他希望有一本书,一本就可以讲清所有哲学问题的书,可是没有,他想自己写一本这样的书,穷尽阅读思考了多年,才懂得世上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

三、真善美之我见

毛姆说上帝和神祇只是一个人造概念,人生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人只能创造出实用的价值,赋予人生以意义,那就是真善美。真善美也是所有作家塑造人物,创作所追求的人生价值。

哲学家认为宗教的存在有三种理由:第一种理由是认为对完美事物的观念人皆有之;既然完美存在,那么完美的事物也一定存在。第二种理由是坚持万事皆有起源;既然宇宙存在,则必有起源,它的起源就是造物主。第三种理由是依据自然模式提出的,康德赞誉它有最清楚、最古老、最符合人类的理性。在许多人眼中,信仰是人的一种本能,但问题是,这种本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它的存在可能性得到满足。

对宗教而言,存在某种客观真理,它是一切事物之上唯一有用的事物;唯一有用的上帝,就是一个至上的、人性的、仁慈的上帝,他的存在如同“二加二等于四”一样毋庸置疑。然而,我仍不能彻底领悟这种神秘。作为一个不可知论者,毛姆得出的实用性结论是:你只管做人,只当上帝并不存在。

在人类对真理的追求过程中,道德品质,包括勇气、荣誉和精神独立确是被频频提及的,然而事实上它们与真理本身毫无关联。只要发现能自我实现的机会,不管做出什么牺牲,都要抓住它。人们的兴趣只在于自身,而非真理。如果普通人必须将这些争论置之一边,只要信奉自己的真理就好,这是一种非常谦虚的做法,因为他们只要求维护自己心中特殊的存在,那就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

对于美,毛姆说人们的理想主义只不过是将真理的声望强加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之上,并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自负之心罢了。我们所认为的美丽的事物在另一代人的眼中无疑将遭受批判,我们今天所鄙夷的也或者有朝一日终获赏识。唯一的结论便是美是相对于某一代人的。

在善上,毛姆说也许我们找不到人生的原因,也找不到对人生的阐释,但我们能发现一丝慰藉。在这漠然的宇宙之间,从我们出生至死亡,周围总是避免不了一些险恶的事情,善良虽然算不上一种挑战,或者一种回复,至少是对我们自我独立的一种确认。这善良是幽默对命运荒唐和悲哀的一种反驳。

在毛姆看来,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可避免的邪恶,如果人类偶尔能从古往今来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中寻求庇护,这不是逃避,而是汲取新的力量来面对这些邪恶,所以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这三节写了毛姆哲学思想的心路历程。从广泛阅读哲学,想搞清楚有没有上帝,人生的意义何在,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些问题。哲学家有各种流派,相互之间的理论对立,虽然读了很多,也读得有趣,但并没有找到答案。

读哲学,我们都知道它的经典问题即: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人生有什么意义?这种玄而又玄的问题看起来是无用的学问,可是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哲学的研究的发展。从小的方面说,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属于哲学的范畴,从大的方面说,国家制度的确立离不开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如美国的独立宣言直接引用了哲学家洛克的“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等概念。

江老师说读这部分的内容,可以看成是作者创作思想的探索。每本书都是作家传达自己对世界、对人性的看法,没有思想的作品就是一堆乱码,不成文章。所以写作的人都是要读一点哲学,思考一下人生,不然的话文章就没有内涵。

最后附上书单,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这些作品:1《堂吉柯德》2《蒙田随笔》3《威廉•迈斯特》4《傲慢与偏见》5《红与黑》6《高老头》7《包法利夫人》8《大卫•科波菲尔》9《呼啸山庄》10《卡拉马佐夫兄弟》11《战争与和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