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阴376篇 孩子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主题需要与客观环境需求不想符合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对抗情绪。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刚上初中的青少年身上,由少年儿童逐步转变为青少年,角色意识的改变和认知的变化使孩子的心理产生裂变,常常对老师和家长的行为产生逆反情绪,表现为言语对抗和倒行逆施,这个问题的出现往往使得孩子和家长都陷入烦恼当中。

        记得闺女刚上初中没多久就出现这种状况,叫她做这她做那,不让她做她非做,言语间往往充满火药味,话不投机半句多,厉害深处夺门而出,动辄大伤脑筋,记不清当时赔了多少好话,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想想,一个头倒有两个大,跟闺女聊起来,她戏谑道,“哪有啊?”庆幸当时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使孩子安然度过了青春叛逆期。

        我最近发现小孩子叛逆期的时间提前了,对象由青少年转为儿童,可能社会的飞速发展刺激孩子的心理超前发育,各种现代的意识填充了孩子们的头脑,他们幼稚地认为,自己长大了,成了一个能自由支配自己的独立个体,容不得别人进入自己的领域,于是乎反感情绪和行为表现在孩子和家长的日常交锋中,惨淡愁云笼罩了每一个这样的家庭。

        “爸爸,你说话声音能不能小点儿?”最近儿子经常提起这句话,我不以为然,以为给他点拨作业时声音大点而已。“儿子,还有什么作业没做?”怕小家伙漏作业,善意地提醒他。“还有默诗和听写,可我不想写了。”他语出惊人。“为什么?”我不明所以。“我累了,不想写了。”他倒是提了个不是理由的理由。“作业多吗?你不是在托辅基本做完了,仅剩这一点儿了吗?”“多,不做。”他语气倒是肯定。“儿子,学生的职责是什么?是学习,你的任务是什么?做好作业,对吧?”我谆谆善诱,刻意压着语气。“不是,不对。”不知他今晚杵着哪根筋了, 掸着脖子跟我杠上了。“能说说原因吗?”记得一位专家说过,对于孩子相左的意见,不要刻意打压,也不要颐指气使,把自己观念强加给孩子,要蹲下身来,学会聆听,这意味着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可以平息硝烟,不至于使矛盾激化。

“没有原因,就是不想做。”“按你的想法,你要怎么做?不传作业了?你明天怎么跟老师交代?”他想了想,还是规规矩矩把作业传完。

        “儿子,既然今晚你不想学了,那咱们换种方式,写写字可以吧?再说,这也是老师布置的作业,离周日上课时间很紧了。”我提个建议,恩威并施。对于这个作业他没有异议,爽快地答应了,参照老师的例字,一笔一划临摹起来。他不时地拿过来让我评判,看看写得咋样?有没有问题?如何改进?还让我示范写写看看。这时的他早没了倔强的脾气,在我的面前还是一个乖小孩。

        写完字,我又提议猜谜语,正巧今天快递刚到了一本谜语书,这个嘛他也挺感兴趣,马上答应了,我读他猜,小家伙小脑筋转得挺快,九个谜语竟然猜对八个,也算一个不小战绩了,他兴致勃勃,不忍释手。

        看来,孩子的叛逆心理并非洪水猛兽,原因可能源于我们,为求孩子完美发展,成为众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不断地给孩子施压,让他按照自己既定的发展模式去做,孩子年龄小可能循规蹈矩,十分听话,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有了自己独立的意识,开始会变得桀骜不训,体内长期潜伏的猛兽释放出来,顶嘴 ,不听话,浑身长刺,你也许会疑惑:那个一贯听话的孩子哪里去了?

        其实,孩子有了逆反心理不可怕,这说明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你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关键问题是如何缓解孩子的这种逆反情绪。首先,你得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对于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要一口否定,正确的给予肯定和鼓励,错误的委婉地指出,不要伤了孩子的自尊,须知他大了,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年龄。还要学会倾听,放下自己家长权威的身份,仔细聆听孩子的意见,这种态度本来就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会听是基础,会听也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与孩子的对话还要委婉,要体现理解和关切之意,避其锋芒,触其惰归,不能封堵其口,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是仇人,应该是朋友般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彼此的关系,做到无话不谈,事事商量的最佳搭档,这样,孩子还会逆反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阴376篇 孩子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