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是一个列强纷争的时代,从成百上千个诸侯国,一直不断的兼并,夺掠,虽残暴,但大量的谋士与武者,为了摆脱命运,或报效国家,就来回奔波,企图扬名天下,光宗耀祖。这其中就有一个热血传奇的名将——吴起
求官不得,怒而拔刀
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是卫秧的老乡,战国时卫国的两大奇才,可惜都不为卫所用。吴起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颇有积蓄,因此能够识字习武,吴起也抱负远大,想着为国效力,扬名天下,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
于是当他成年后,父亲离世了,安葬完父亲后,他并没有按父亲的要求去经商,而是通过贿赂去做官,由于当时等级森严,世族跟平民待遇过大,耗尽了家财,吴起也没有谋来一官半职。
乡里的邻居都耻笑他:幻想一步登天……吴起这个人心里也许太自尊了,一怒之下竟然拔剑连杀三十几个人,瞬间成了卫国的通缉犯,仓促之下,只能外出避难。
值得一提的是,在逃走的时候他告诉母亲:不为卿相,誓不归乡。这也显示了他胸怀天下的抱负。
适鲁师曾,一战成名
在吴起眼中,逃跑也不是随便的,他看到当时儒学发展迅速,于是就逃到了鲁国,拜在了曾申的门下学习礼仪,说到曾申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曾申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爹,三省吾身的曾子,不知道曾申当初是怎么收下吴起的因为他毕竟是杀了人的,曾申收他为他为徒后传授了《吕氏春秋》给他,后来却因为吴起的母亲死了吴起没有回去奔丧,要知道儒家最重孝道的,因此吴起被曾申逐出了师门。这是史书的解释。
我却认为有另一种解释,吴起为什么不去奔丧呢?自己是通缉犯,回去不是自投罗网么?还有一点就是可能学术上有分歧,要知道吴起并非只学儒,还尚兵家习法家,因此肯定有冲突,不然为何曾申当时能够收下逃犯的他,如今却为这驱逐他。吴起的军事才能有多强呢?公元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 。
当时齐国是个大国,鲁国只是个边陲小国,无人敢统兵对抗齐国,都知道这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吴起却以为这是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主动请缨,鲁穆公迟疑不决,细问之下吴起找到了原因,鲁国认为自己妻子是齐人,担心自己临阵倒革,于是便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终于获得鲁穆公信任,统兵迎敌,大败齐军,凯旋而还。但等待他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鲁国上上下下的议论,母丧不归和杀妻领将,为深受儒家熏陶的鲁国所不能接受,他们越来越害怕白起。
白起也发现鲁穆公并非能够成就大事的君王,于是审时度势,出奔到了魏国。
文候重用,威震河西
当时魏文侯礼贤下士,选拔贤才,在诸侯中声誉很高,魏国在当时也算是强大的诸侯国了,吴起前来投奔,魏文侯曾经咨询过李克的看法,李克的评价是: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司马穰苴是春秋时期齐国名将,著名军事家,是兵圣孙武的曾祖,当时齐国遭难,挺身而出,挽败局于一旦。魏文侯不愧是魏文侯,虽然吴起有道德污点,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自己要的是他的能力,至于贪财爱女人,都可以放一放,吴起在寸功未立的情况下被封了将军,镇守河西。当时秦国对魏国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爆发战争,可见这不是一个好差事。
可吴起就是吴起,不同凡响,一到任就连拔秦五城,威震河西。过了没多久就劲占河西之地,而且在作战时,他还为魏国锻造了一直虎狼之师——魏戍族。"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其余的都是平均,足见战斗力之强悍。差点灭了秦国。就这样,吴起在魏国站稳了脚跟,在魏文侯执政期间风光无限。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位,依旧重用吴起,吴起也兢兢业业,提出来:治国在德不在险的主张,作为兵家,这是很先进的理论。可惜魏文侯任公孙挫为相时,公孙挫说吴起位高权重,不光彩的过去,魏国有没有什么牵制的势力,不知他的忠心,建议魏武侯将公主嫁给吴起,看吴起如何应对。
背地里有宴请吴起,却让自己的公主夫人在宴席间撒泼,让吴起以为魏国公主都如此泼辣,因此断然拒绝了魏武侯的请求。
自此,魏武侯与吴起有了间隙,吴起无奈,只得再次出奔,传言吴起离开魏国时面对涛涛黄河水,垂泪而泣,这毕竟是自己待过三十多年的地方呀。但还是不得不离开,权衡再三,他来到了当时的蛮荒之地——楚国
悲剧的改革家
当时楚国受到韩赵魏的攻伐,接连失地,还是靠贿赂秦国,秦国从中调解,才勉强讲和,因此楚悼王渴望有一番作为。
吴起来到楚国后,陈述利弊,建言献策,希望楚国进行改革。受到楚悼王的重视,直接封为国相,当时楚国是蛮夷之地,中原人士都大多轻视,而且楚国积贫积弱,朝政大被贵族把持,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开始了变法,自此,吴起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一)“明法审令”,实行法治。
吴起总结了李悝在魏国变法的经验,深知法治的重要性,故他在变法中制定法令,公布于众。为确立法治的权威性,吴起还采取“倚车辕”的办法,即立一车辕,有能够搬动的予以奖赏。
(二)统一思想
为使思想认识和舆论一致,还禁止纵横家进行游说,“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
(三)废除贵族特权
减爵禄,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
《淮南子·泰族训》说:“吴起为楚减爵禄之令。”
《说苑·指武》说:“(吴起)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
对无功劳的贵族及其后代,实行均其爵、平其禄政策,对立有军功和其他有功人员,则授予爵禄,以解决分配不公,提高将士和新兴封建势力的积极性。在此同时,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即解决“封君太众”的问题,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史记·吴起列传》) 。
“卑减大臣之威重”(《史记·蔡泽列传》)整顿吏治。
(四)整顿吏治
吴起认为,“大臣太重”与“封君太众”是楚国政治两大弊端,故在废除贵族特权的同时,又削弱大臣威权,“禁明党以励百姓”,禁止大吏结党营私,奖励百官尽忠守职,不超越所规定的权力。
一是:杜绝权门请托之风,廓清吏治。
二是: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计较个人得失,立志为变法的新兴政权效力。
三是“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裁减冗官,选贤任能,罢除无能无用之辈。徙贵族于边境,以实广虚之地。
据《吕氏春秋·贵卒》载,吴起对楚悼王说:
“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余,臣不得而为也。”
(五)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
吴起变法“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史记·吴起列传》
“争利于天下”——《说苑·指武》
“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史记·蔡泽列传》
主2要特点为注意耕战并重,亦兵亦农,禁止丁民游手好闲,不务耕作。
在此同时,收减百官和封君子孙的俸禄,以保证军队得到给养,加强训练。
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
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威震诸侯。熟悉历史的人就知道这跟秦国的商鞅变法不谋而合,可以说商鞅变法时好多都是抄袭吴起的。祁木为信也是翻版,但吴起没有商鞅那么好的运气。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亡,吴起领兵在外,还是有感于楚悼王的知遇之恩,吴起自知变法触动了贵族利益,此去必将有来无回,但还是千里奔丧,到楚悼王灵堂后,果然被贵族,事先埋藏在周围的弓箭手射杀,吴起扑在楚悼王身上,身种万剑,与楚悼王不可分离,一代战神,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变法也以失败告终。
由于污蔑了楚王的尸体,按楚律法,参与刺杀的贵族和弓箭手,被夷三族。
吴起兵法 位列四圣
吴起的一生是坎坷的,曲折的,但他还是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诗篇,有人说他自私,有人说他厉害,还有人说他无情……
临武君评价吴起:夫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上者,变轴攻夺也。善用之者,奄忽焉莫知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鲁仲连称赞吴起: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尉缭子称赞吴起: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班固称赞吴起: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
曹操评价吴起: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东晋的葛洪称赞吴起:孙吴韩白,用兵之圣也。
郭沫若称赞吴起: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秦以前作为兵学家是与孙武并称,作为政治家与商鞅并称的。
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读读他的《吴起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