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宋朝,聊聊宋朝人的面食文化


去年无意间在书店翻到《宋朝饭局》这本书,立马大爱,有种想一口气看完的冲动。后来就买回家了。读罢之后,意犹未尽。这本书是说宋朝吃喝文化的,别说是我饿着肚子看了,就算中午刚吃过午饭,也能读出“津津有味”的感觉。

首先,我好奇宋朝人平常都吃什么?
宋朝人和我们一样也有面食。比如我们熟悉的馒头,馅饼,馄饨。也有我们不熟悉的,比如胡饼、蝌蚪粉、夹包膜、麦饭。还有连名字都很难叫上的,比如餶飿(hua,duo)。

餶飿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吃的馄饨。宋朝人的饮食语言和我们大有不同。他们叫“饺子”为馄饨,叫我们说的“馄饨”为餶飿。但宋朝人会把馄钝包得很大,造型像朵含苞待放的花,可以用铁签串起来烤着吃。

书中的作者还真依样画葫芦地尝试包过:

  1. 拿一张四四方方,豆腐皮薄的皮。
  2. 放入馅,斜着对折成不规则八边形。
  3. 把边捏紧,再对折一次后再捏紧。
  4. 手心托着馅往上一顶,手指压着边往外一翻。

完成!

这样包馄饨样式好看,可惜难煮。所以要皮薄,烤着吃。作者还边烤边往上撒佐料,烤到外焦里嫩,像是在吃烧烤馄饨。(我们上海的烧烤摊上是否能考虑一下,来个旧菜新吃?)

汤饼,宋朝人过年吃的面食
宋朝人他们过春节和我们一样会放假,朝廷恩准打赌三天。陆游曾在诗中描述道“中夕祭餘分餺飥,犁明人起换钟馗。”意思是说,除夕用汤饼祭祖后再分吃掉,大年初一一早,把旧年画撕掉,换上新门神。

餺飥,就是汤饼。它是一种面片。《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它的做法:和好面,搓成团,切成条;揉得又圆又细,掐成一寸长的小段,再搓成一个中间凹,两头翘的猫耳朵形状。最后,把它们放进菜汤里煮熟,一锅汤饼就做成了。

这不是面疙瘩吗?只是形状稍有不同。作为上海人,完全不能赞同这种口味啊!尤其是吃习惯了带馅儿的馄饨和饺子,不带馅扔汤里的面坨坨真的难以下咽呀!我估计这个也只能管饱,顾不上啥美味了。

蝌蚪粉,宋朝人的象形食品发明。
我以前去吉隆坡旅游时,当地的茨场美食街有一种叫“老鼠粉”的砂锅,美味!所以,当我读到书中的“蝌蚪粉”时,脑中第一时间浮现的就是“老鼠粉”。我当然不会觉得蝌蚪粉是用蝌蚪做的料理,但很好奇它的做法——宋朝人是如何把面试做得像蝌蚪的?

其实很简单:

  1. 把面粉加水搅成糊状,端到锅边。
  2. 舀到甑里,用手一压,稀面糊从窟窿眼里漏下。
  3. 因为面糊比较稀,会先沉底再上浮。
  4. 两滚煮熟,捞出冲凉,控水。
  5. 拌上酱汁,加点青菜。

完成!

没想到面食在宋朝有这么多做法和花样啊!你如果喜欢吃面食,穿越回宋朝你可有得选了。有人可能会问,宋朝有面条吗?有,三国时代就有面条。但在南方的大多数宋朝人始终不吃面。其因有三!第一,嫌弃面食太粗,不想吃。第二,怕面食有毒,不敢吃。第三,南方几乎不种小麦。

直到北宋末年,金兵攻陷开封,北方人逃到南方,逐渐定居下来后,才逐渐开始种植小麦有了面食文化。

所以,要穿越回去,选对时机很重要。不然就少了一大选择咯!o(∩_∩)o 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穿越回宋朝,聊聊宋朝人的面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