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如今成年人有人完全不读书,有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了心流并获取了能力及价值感的提升,也有些人很想开始读书,却不知从何入手。
当你发现了一本好书,或是当你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时,那么你要做得就是通过一本书的阅读,真正从中吸收到能量、知识,并能够保持愉快阅读的体验。
只有当我们在读过一本书后真正增强了理解能力,通过理解作者的视角使我们不断获取更高效的理解力、思考力、判断力、专注力,从而使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汲取养分并得到实践,才算是真正把读书融入到生活中了。
你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将决定书籍带给你的收获。你的第一本书怎样阅读,将决定你是否能够保持阅读的习惯。那么面对一本书,你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呢?
01 选择了读书,就是选择了他人的洞见
不论阅读是否有目的,都可以从探究中获得作者的一些洞见。你从书中吸收了多少知识就意味着你与作者在看待某些事物时达成了共识。
即便你没有任何阅读目的,把一本书读完也必然会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这就是读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到底怎样算是有效阅读?市面上关于阅读方法的书籍也很多,那么你真的需要把所有关于阅读的书都读一遍才能开始读书吗?答案是不必。
读书的技巧需要练习,但练习之前总有些摸索的过程,这个是你自己的经验之谈,一定要好好把握读每一本书的体验以及尊重作者想要描述的蓝图、知识点,就可以了。你只要把作者当作朋友,每读一本书就是在听你的一位朋友跟你聊了些什么内容,重点是什么。遵循这个原则,就够了。
如果说读书是为了能够做一场精彩的论述或是演讲,或是读完一本书就能出口成章,那这个目标一定会把你折磨得不想坚持读书。
我们都知道书籍严谨的逻辑及因果推理都是为了方便读者掌握书籍的架构及要义而做出的论述及验证。若是一个人选择了读书这件事,那么能够把自己精挑细选的书读完,就是一种对习惯的培养,就是一种坚持。
02 保证阅读一本书的完整性
人们在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之前,都会有自己的思维定式,越是不理解的东西,越没兴趣去学习或是没有信息去学习新鲜的事物或理念。
先让自己具备读完一本书的耐心,而为了保证获取信息的完整性,就需要学会快速把一本书读完。这里的快速并非指速度,而是在能够读完的基础上保证读书的过程不要拖拖拉拉,半年或者几个月读完一本书肯定不行,否则内容都无法衔接了,记忆会被打散。
很多人学习阅读方法、整理书单之前并没有把耐心准备好。先有耐心把书看完,才能在完整的信息中深入理解及吸收、总结,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到,那么后面的吸收的内容都是片面的。
就好比很多人会摘录一些名人名言,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查阅这些名言的出处及背景,这些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呢?这个人经历了什么才会有这么深刻的领悟呢?
人的表达习惯就是如此,每个人都会发表观点,但不一定每个人的观点都能得到事实的论证或自洽;而作者在创作一本书的时候,是需要靠完整的、强大的理论体系来满足读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
如果我们常人平时表达或者沟通的时候,能够用严谨的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那么生活中的争吵必定会减少很多。
因此,想要好好读书,就要先养成读完一本书的耐心,这样做起事来也会耐得住性子、会比较有全局观,对于种种观点的理解也会相对透彻一点。
完整的内容就包括书名、序言、目录、正文及附录等等。
读完一本书的时间还需要根据你自己的时间管理技巧及安排来适度地做出调整,通常可以控制在一天之内或是一段时间之内(3天甚至半个月)都可以,没有具体的限制,只要在拿起书本的这段时间内你的时间是不会被打断、干扰的,能够保证阅读时间内的流畅性即可。
阅读时间尽量不要被分割得太散,比如可以每天阅读一个章节、也可以每天阅读到能够保持专注力的边界就可以了,如果说你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钟,那每次读15——18分钟,不会感到大脑很疲惫就可以放下了,这时候读书带给你的感受是愉悦的。
完整性包括单次阅读体验的完整性、单次专注力的完整性、单次阅读内容的独立性等等,也就是保证读完一本书的过程中单次阅读体验都是愉快的,那么这个小小的细节会使你重新认识读书这件事。
现在很多成年人无法养成读书的习惯就是因为学生时期被管教的读书、学习方式使他们对读书彻底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而想要将读书这件事进行下去,就必要激发主动性,它的源头就在于读书不会使人不舒服、不会再次感到被动和失去信心。
阅读的完整性不仅能够增强我们对于读书的信心,还能使我们享受读书带来的专注,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于阅读的主动性。
03 理解性阅读
当我们能够从书中获取到完整的信息时,再回去把整本书中有疑问的段落、章节再重新放慢速度去阅读,这个时候需要结合上下文(这部分需要快速巩固一下,以便于段落之间的相互衔接)去通读,容易理解的部分快速过一遍,读到难以理解、消化的内容就需要边读边思考,这时候速度就需要放慢。
当在一个点上深入研究的时候,你就会尝试使自己去思考、去提问、再去寻找答案,这个过程就是进步、提升的过程。
怎么读都无法理解的那部分,或是你从没接触过的视角,是我们最需要掌握的那部分。
每本书都会有一些道理是我们读得懂的,有一些是读不懂的,或是跟我们之前理解事物的角度有出入,后者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接收的信息,所以遇到这样的内容,就赶快在书上做做标记或是找个笔记本,做个笔记,向自己发起挑战,告诉自己哪些是自身有待提升的部分,可以深入研究。
研究、探索和思考的本质就在于此,在于面对不懂的知识,要想办法去为自己解惑。而判断力是来自于:一个人长期思考、探索,对事物就会有全新的、全面的理解。
当这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都已经经过了漫长的打磨历程之后,判断事物的能力(思辨力)自然就得以显现了。
由于每个人的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都不同,所以唯一能够保证大家读懂一本书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不懂的东西记录下来,再加强理解。
若是每个人都秉承着固化的阅读方法,也许会使大量的人的阅读水平越来越平均,但却无法使个体的阅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04 分析要点
如果整本书上做标记的地方太多,就是说在做标记时没有判断的过程,那么往往读完一本书之后,你会发现书上到处都是标记和折页,你下一次再翻开这本书就会很头疼,因为重点太多。
究竟哪几页、哪些概念和原理、哪些关键词、哪些总结才是整本书的精髓呢?你会开始不知道从哪开始整理,太多太杂,就会扰乱我们的记忆。
因此当整本书都得到理解性阅读后,你需要从中挖掘出要点。这个要点要和作者的用意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几个问题是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要问自己的,也就是我们需要通过读书来学到些什么新知、常识、学术、方法或其他原理等。
那么根据自己阅读的书籍内容去列举相应的问题,下面简单列举了几个:
●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他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 他能够帮我们解决哪些实质问题呢?
● 他的哪些经历导致他发生了一些转变?
● 作者独特的视角和分析能力是怎么形成的?通常作者会在书中向读者分享自己的书单,这就是作者获取知识的一部分渠道,所以很重要。
这些问题什么时候对自己提出来都可以,但不要让这些问题干扰我们对完整内容的获取就好。
这里需要注明,没有哪些读书的方法是唯一和必须的,但是我们需要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确实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因此只要我们读书的方法适合自己获取、吸收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得以实践就够了,每个人都可以养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习惯。
所谓要点就是:作者花大量篇幅、数据、案例去论证的那些事实或是观点,这就是一本书的主线及精髓。
分论点及总论点就是整个架构中最核心的内容。很多人会在通读的时候选择到处划线,觉得什么都很重要,但核心内容很可能会被太多的折页和标记给埋没起来,导致你在第二次阅读时无法快速找到要点。
05 学会总结
读书是一件越读越愉悦的事,强大的速读、理解能力、耐心等待都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获得的。当我们能够把学会的道理与人分享时,就说明我们正在吸收作者的思想,并试图像他一样做一个知识的传播者。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就是说当你看完一本书后,你能用一句话对全书进行一个概括,能用几百个字简短的描述作者的初心、用意以及你从中学到的什么,对哪些事情产生了新的理解,或是作者提供的方法使你的生活发生了哪些转变。
总结就是尽可能精准地把书里学到的知识转换成简短的文字的一种能力,这种归纳、总结的能力可以使我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对一段关系或一段对话快速做出分析、思考、判断,从而给出有效的表达及行为反馈。
其实持续读书就是培养多项能力的捷径,比如专注力、判断力、思辨力、分析力、感知力、独处的能力、学习力等等,但前提是以上的几个步骤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都可以用到。
也就是说读好一本书,才有可能掌握持续读懂很多本书的技巧和方法,成长的步伐及收获的喜悦必定会使你继续将阅读进行到底。
要知道一本书的结构、概论、要点、写作的目的等等若都没能掌握,那你是无法准确地对全书的内容作出总结的。
06 小结
每个人的知识盲点都不同,对于同一本书的理解程度也不同,我们需要学习的方法一定是能够使你真正消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面对如此复杂的知识缺口去选择同样的阅读方法去读书,因为人们的记忆力、专注力、时间空隙、理解能力等都不同,所以读书的方法也需要因人而异去定制自己的阅读计划。
这样才能保证你能将读书的兴趣保持下去,而不是刚开始就被内容的复杂程度或书本的厚度所胁持,最后发现实在读不下去,接着就放弃了。
在没有判断力之前,你可能无法分别哪些阅读方法适合自己。因此你需要结合自己的个人状况、对于阅读的理解、书籍的选择及其他因素,为自己定制一套能够保证自己养成阅读习惯的读书计划。
从读好一本书开始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吧,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