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跳槽,为什么吕布被骂“三姓家奴”,刘备被称“英雄”?

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研究生还没毕业。创业失利后辗转漂泊在各大互联网公司之间,最夸张的一段经历是半年换了5份工作。在那之后终于稳定下来了,但是也基本上是一年一换。没多久,我朋友都知道我是个跳槽大王了。

频繁的跳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后面几年来开始逐渐凸显出来。我属于那种业务上挺有爆发力的人,往往能带给老板惊喜的那种,但频繁跳槽依然带给我苦恼。最夸张的一次,业务负责人和我聊了30多分钟,有10几分钟是在讲过去几份工作跳槽的原因(实际上我跳槽最频繁的那半年简历中已经隐藏掉了)。这还不算上HR问我跳槽原因的时间。我开始思考跳槽背后的职场逻辑起来。

很多人说这个问题很简单,频繁跳槽给人的感觉是浮躁、对企业不忠诚。这个说法稍显粗浅。按这个道理,那到底跳几次,多久跳一次才不会被说是不够有忠诚度呢?


吕布 VS 刘备

分别从正反面,举几个例子。

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单从能力上讲,吕布是万里挑一的业务能手——于万军之中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董卓篡位时,怕众大臣反对,就派吕布执戟站在殿上,有谁敢对立就一戟刺死谁,群臣震恐。董卓倚着吕布的骁勇,才得以在人心未定时以西凉军马坐拥洛阳,废少帝而立陈留王。但是吕布可不是个安分的主,从有史书记载到死于白门楼下,先后跳槽了5次,换了6次主人。第一次是杀义父丁原而投靠董卓,第二次是杀董卓而投袁术,第三次是辞别袁术投奔老乡张扬,第四次是弃张扬而投袁绍,第五次是弃袁绍而投刘备,第六次是弃刘备而被曹操俘虏并最终赐死。吕布想投靠曹操,曹操也一度心动,如果不是刘备的暗示,估计曹操就爱惜其才,收留了他在身边做大将。所以三国演义上,所有的诸侯都认为吕布反复无常,都不敢收留他,张飞甚至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三姓家奴”。


刘备。刘备的业务能力就不用说了,自黄巾起义,到十八路诸侯起兵,到征战四方,也算是功勋显赫了。刘备一生坎坷,跳槽的次数不在吕布之下。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几乎在当时的各家“大公司”里刷了个脸熟。但是几乎所有的诸侯将领,对刘备的称呼都是“英雄”或“枭雄”,从来没有人形容过刘备反复无常或是不忠之类的。甚至舆论对刘备的一致评价是“坎坷”、“坚韧”之类的溢美之词。你不觉得奇怪吗?跳槽,什么时候和“坎坷”和“坚韧”联系到一起了?

同样是反复跳槽、混迹于各大诸侯手下当差,为什么吕布的职场名声这么差,刘备的职场名声就截然相反呢?

理由很简单:刘备处处为人,吕布处处为己。刘备每到一处,都竭力为对方着想,摆出一副不为己谋私利的样子,比如帮陶谦解徐州之围而三让徐州,处处维护自己的仁义形象。吕布则完全相反,杀掉自己的两任义父,纵容自己的下属在东家旗下搞破坏。职场归根结底是个名利场,你处处维护东家的利益,东家自然也喜欢你。


跳槽次数重要吗

不要觉得现代社会的职场文化,讲究双向选择,讲究平等,讲究契约关系。扯淡。如果是双向选择,那为什么入职后要小心翼翼不敢随意辞职;如果是平等,那为什么很多公司要求员工签竞业限制协议而不给补偿;如果讲契约关系,为什么很多公司开除员工不给补偿金?要尊重一个基本事实,在我们国家,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忠诚”信念,还是深入人心的,是社会最大共识。平等算个啥?所有不断宣传的东西,一定是因为做不到,所以才宣传。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声称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谁信谁天真。你没有实力,你跟企业双向选择个毛线。双向选择只是一种谈判语调,只有菜鸟才会信以为真。说白了,企业买你的时间,你为企业创造最大化价值。相信我,这是每个老板心里的小九九。

所以,企业花重金买你的这段时间,它当然希望你产出最大化,这样它的投入产出比才最大。我们再解析一下,对企业来说,录用你,想要投入产出比最大,要怎么做?很简单,培养你,激发你的潜能,让你处处维护企业利益,心甘情愿为企业服务,进而创造更多价值。至于跳槽?基本上除了股东,其他人那只是时间问题,只要你在职期间,对公司而言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就成。这就是忠诚的本质意义。但是你也不要刚去几个月就跳槽,你想想,老板培养你都得几个月呢,你刚上手就走,人家培养费都收不回来。

所以,你跳槽次数多不多并非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在于你是否以企业利益为中心,帮企业创造价值。HR问你为啥跳槽,你可以说考虑个人发展,但不能给HR的印象是丁原阻碍了你个人发展,所以你投奔董卓,那样只会留给HR一个只懂得埋怨前东家,不懂得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的印象。你可以学一下刘备,给下一个东家的感觉是,你是个追求上进、锲而不舍、即使千难万难也希望为企业里发光发热的人,而非吕布那样,每次跳槽的时候都说东家的不是,譬如杀丁原的理由居然是“丁原不义”,杀董卓的理由居然是“谋反”。那你认人家做义父,这又是什么逻辑?!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样是跳槽,为什么吕布被骂“三姓家奴”,刘备被称“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