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章中斜体代表引用(搜来的文字、别人的文字或自己之前的文字)
沿着禄米仓胡同儿一路向西,到胡同口儿过马路向北上朝阳门南小街,在临街的铺子里买了几个包子当午饭,然后就到史家胡同了东口儿了。
关于史家胡同,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北京有句老话:“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似牛毛。”这些胡同中,有一条胡同,在13世纪元大都营造之初时就已标注在图纸上。700多年来,一个又一个名角儿在此登台、谢幕。仅仅近几十年,这里就接纳过荣毅仁、徐向前,走出过傅作义、章士钊,也聚集过北京人艺众多艺术家。有人甚至说,它吞吐了“半个中国”。它就是史家胡同,位于北京东城,隶属朝阳门街道,总长不过756米。
史家胡同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24号,是凌叔华的故居。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在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的支持下,将这座两进四合院改造成为了一座展现胡同文化、史家历史与往昔生活的博物馆,这里成为了北京第一座集中展现胡同文化和胡同生活的博物馆,于2013年10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
第一展厅《史家胡同历史沿革、现状及历史名人》
凌家大院前门朝着干面胡同,后院相接史家胡同,院落相套,浓荫掩映。其中生活着一个由父亲、几房姨太太、十多个兄弟姐妹以及文案、账房、塾师、佣人、丫环、家丁、花匠、厨师、门房等人组成的超级大家庭。
凌家大院儿据说是有99间房,凌叔华和陈西滢结婚的时候她的父亲把后花园部分的28间房送给她当嫁妆,就是现在史家胡同博物馆的所在地。
第二展厅《史家胡同20号院——北京人艺的摇篮》
第三展厅《史家胡同59号——近代教育的发端》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用所退还的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钱款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中美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这就是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1909年,清朝外务部奏请朝廷成立游美学务处,管理赴美留学事务。游美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赴美留学生,在清华学堂未成立前,1909-1911年三次甄别考试在史家胡同考场举行。
左翼宗学与右翼宗学(现北京三中)一并,始建于清雍正二年闰四月初五(1724年5月27日)。左翼宗学系清镶黄、正白、镶白、正蓝旗子弟学校。1905年,左翼宗学改建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学堂。1910年3月,改为左翼八旗中学堂。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后又改名为北平市立第二中学、北京市立第二中学。1910年至1936年校址移至史家胡同。民国25年(1936)11月1日,北京二中由史家胡同迁入内务部街15号现址。
第四展厅《兰芷偕芳——凌叔华、陈西滢纪念馆》
这两句诗取自朱自清的《忆旧》——旧京盛文史,贤隽集如林。侧陋疏声气,风流忆盖簪。辞源三峡倒,酒盏一时深。懒寄江南信,相期印素心。古抱当筵见,豪情百辈输。莳花春永在,好客酒频呼。鞮译勤铅椠,江湖忘有无。别来尤苦忆,风味足中厨。
凌叔华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凌福彭是光绪二十年(1895)和康有为同榜的进士,在清廷历任要职,1911年后在北洋政界任议员、参政之职。凌叔华自小进入家塾跟随先生学习四书五经、背诵古典诗词。幼年已经展现出绘画方面的天赋,父亲格外重视,延聘缪素筠、王竹林、郝漱玉等名师教她画画。凌叔华最早接触家塾里的传统教育,但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却使她有机会较早地受到现代文明的熏染。
《古韵》是凌叔华定居英国后用应为写成的一本自传体小说,她以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生活为蓝本,书写了清末民初北京一壶官宦人家的生活,其间有父母的慈爱,姐妹的情谊,游戏的欢乐,学画的痴迷,跟花匠、保镖外出游玩的新奇,但也充满着家长里短的生活烦恼。文中的插画也全部是她自己绘制的。
凌叔华与陈西滢相识于1924年,1926年结为伉俪,史家胡同54号(今24号)就是两人当年大婚的地方。
20世纪20年代,文人们不定期的聚会成为一种时尚,“北京画会”有时选择凌宅作为活动场所,凌宅的大书房成为当时文人们聚会交流的热门场所之一。这处可称作“小姐家大书房”的沙龙,比起三十年代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早了近十年。
第五展厅《史家胡同名人展》
第六展厅《胡同的时代记忆》
第七展厅《胡同生活场景复原》
第八展厅《印象·朝阳门摄影展》
看完展厅再看看院子吧。
据说此院原是清末外交大臣洪钧的宅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山东抗日名将李树春将军私宅。解放初为越南驻中国大使馆,1953年后为香港大公报驻地。1960年,章士钊入住此院,辞世后,其女章含之、乔冠华夫妇在此院居住。史家胡同51号原是一座四进四合院。章士钊入住之时,认为房屋太多一家人住不了,遂从第三进院分出,走内务部街南侧门(即原有的该院儿的后门,民国时期的门牌是甲36号),形成两个独立院落。于是,史家胡同51号就形成一座二进四合院。
章含之、乔冠华夫妇去世后,2009年,外交部发文要求洪晃(章含之的女儿)一家腾出房屋,称史家胡同51号是公房。然后双方就打了一场官司,2011年洪晃把房子还给了外交部,外交部支付了80万作为30年来的房屋维护费。
史家胡同53号,最早住过抗清名将史可法,后成为大太监李莲英的居所。民国时期,先后住过张治中、范汉杰等高官。解放后被全国妇联接收,帅孟奇、邓颖超、康克清等都曾在此办公。1974年进京当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住在后院,出入内务部街甲44号后门,并在这里策划了粉碎“四人帮”的计划。1984年,此院改为好园宾馆,门楼上是邓颖超的题字“好园”,寓意“女子园”。
2020年10.1假期的前一天,终于把去年欠的账补上了。
游走京城·智化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