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药》有感

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总是含蓄凝练,冷峻细腻又具有批判讽刺意味。在《药》这一篇文章中,更是将故事背景极尽省略,侧重于人物刻画和事件描写,情节紧凑,语言简练犀利。文章篇幅很短,不过分作四个小篇章,却内涵深刻,讽刺了当时革命时期群众的无知愚昧和革命者以及整个社会的悲哀。

文章中,经营着茶馆的老栓夫妇找人托关系去刑场官兵手中买人血馒头,给家中得了痨病的儿子小栓治病,但最终小栓还是离开了人世。在当时那个时期,社会底层群众依然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义无反顾地坚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好痨病这种说法。以至于老栓夫妇费尽心力,受人压榨地去求来一个人血馒头想给儿子新的生命。人们都说吃了血馒头后小栓的病“包好”,但最终悲剧还是发生了,这一切都是因为社会群众的无知愚昧。治病需用医是一种常识,但人们却用道听途说的迷信来替代医疗,老栓夫妇是深爱着自己的儿子的,但因为愚昧麻木,受封建思想的迫害,他们虽付出了心血却依然失去了儿子。

小栓的死是一个悲剧,而文章中还隐藏着另一个人的悲剧,即那个受尽折磨,最终在刑场被砍头示众,血被用作蘸人血馒头的革命者夏瑜。夏瑜是夏家四奶奶的儿子,是当时参加革命活动,拯救群众的民主革命者。然而在当时他却被夏三爷举报入狱,同是一家人,前者锒铛入狱,后者得了赏银享乐。

革命者夏瑜被审问时,依旧面不改色,他要为了人民革命,将人们从封建统治中拯救出来,他说大清的天下是大家的。然而这一番话在社会群众看来,是大逆不道,不是人话。甚至夏瑜因此还挨了狠打,他说人们可怜,人们却笑他疯了;夏瑜在刑场被砍头,人们争前恐后像鸭子一样提了脖子看,用他的血蘸馒头给人吃了治病。夏瑜要拯救人民,人民却要“吃”夏瑜,这个社会是“吃人”的社会,是黑暗又愚昧无知的社会。

夏瑜是革命烈士,他为了群众利益,民主自由而投身到革命活动中去。然而遭受多年封建统治压迫的普通民众们却当他是罪犯,夏三爷为了活命为了赏金告发他,死后被牢管剥了衣服,溅出的血被蘸了做人血药馒头,群众的心无知愚昧又麻木无情。也正是因为群众的麻木无作为,使辛亥革命没有足够的群众力量支持,最终导致革命失败。

后来夏四奶奶去祭奠自己的儿子,然而她对儿子的就义牺牲感到羞耻,觉得有损祖上颜面,清明节去坟头祭奠都踌躇不已,面色羞愧。她以为儿子坟头的红白花圈是儿子显灵,教乌鸦飞到坟顶给她看,这亦是一个封建迷信者的悲哀。文章末尾,小栓和夏瑜的坟就在一条小路的两旁,一个是受封建迷信迫害死于痨病的无知青年,一个是光荣牺牲为革命献身的烈士。夏瑜的坟头有一圈红白的花,而小栓的坟以及其他人的坟头只有几点零星小花。两相对比体现着死或有重于泰山,或有轻于鸿毛,显现出民族精神。

在《药》这篇文章中,它所提及的“药”,是医治痨病的人血馒头,同时也是像夏瑜一样义无反顾地奉献生命为革命运动作出贡献的革命者们所具有的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当时中国所缺少的一剂救命良药。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药》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