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概念化第一次督导

再给督导老师陈述案例的时候,我用了15分钟讲述了整个案例的过程,亮点和缺憾。督导老师问我给案例打多少分时,我打了75分,现在看来这个分数也是偏高的,客观的说60分是适当的。

督导老师对我案例的整体评价:

1、有了个案概念化,能聚焦在个案上。

2、开始有了框架,不是无章法的状态。

3、应用了方法技术和隐喻,不是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蔓延了。

4、有三次自我暴露,这些部分是应该减少的。

在探讨案例过程时,来访一直在重复“我迈步过去这个坎,即使我迈过去了,我的孩子也迈步过去。”

这时候我采用了失控联系技术,询问过去是否有这样“迈步过去这个坎”的时刻。

然后来访说起他大学毕业时论文总是答辩不过,让他苦恼不已。

然后他讲述了一个西西弗斯推石头的故事,一直往山顶推,但石头不断的从山顶滚下来。像极了他现在的状态,感到无力挣扎。

我为这样的“无力”感到心痛,可是我却无法完成一个很好的共情。这似乎与我常常向上与强势女性讨好的人格特质相矛盾的,这是我所匮乏的体验。

于是我只能真诚的说,我确实无法真切的体会你的感觉,我只能怀着最大的真诚尝试去理解。

这时候我给来访讲述了一个自我成长的故事,就是我在单位时,领导让我在副职上锻炼锻炼,可是我却总想去做一把手,结果竞争失败。后来我才明白,我是没有那个能力来做好一把手的。

虽然这个自我暴露也缓解了我咨询能力方面的尴尬,但是毕竟不是最佳方案。

督导老师指出了我作为新手咨询师跟来访不同调,即无法恰如其分,恰如其当的共情——“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我的感受和你是一样的。”

去共情她的感受,负性情绪是失控的欲望,她明明做了这么多,为什么会无力,因为她认为他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也没有被看到。

督导老师说,我有一刻是没有在咨询师的位置上的,自我暴露的有点儿多。

督导老师问我为什么自我暴露的有点儿多?

我回答说,害怕冷场,害怕没有经验去应对。

督导老师指导说,在咨询中是来访者利益最大化,沉默者优先,不应该放置太多的个人成长意图在咨询里面。

这一部分确实是我的成长议题。督导老师也指出,做咨询,向来访共情有利于补齐我确实的部分,可以使我更完整。

这一部分,我有把来访当成工具人的自动化思维,总是想给到来访什么。

督导老师说,不要在事件层面讨论应该不应该,而应在在感受层面共情他的感受,情绪是失控的欲望,同情感受,即是尊重来访的欲望,理解欲望。

任何事情,都可以询问他的感受是什么。可以利用时空联系,可以利用心灵地图或者情感桥的技术。顺着情感桥往下走。

关于不知道整个咨询往下该如何进行。督导老师指出,来访为了养育这个孩子,放弃了自己梦想,这些遗憾是需要讲出了的。

老公默默的支持,花费这么多,也是放弃了许多,这里面有么有压抑,有没有遗憾,也是要讲出来的。

每天都被孩子牵绊着没有一点儿的自由,该如何获得一点儿的喘息之机,一周能否给自己放半天假?

推石头的意义何为?这是需要升华的。

对父母有没有亏欠,这些都是需要在咨询中去倾听,去共情的。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收获:

1、应该放在咨询师的成长议题在里面,来访者利益最大化。

2、不要在事件层面讨论,而是直接共情感受。

3、沉默者优先,在咨询中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来访身上。

4、可以采用一些时空联系,情感桥的技术。

5、减少自我暴露。

你可能感兴趣的:(个案概念化第一次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