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害怕孤独到享受孤独

图片发自App

前几天和王先生吃烧烤的时候,偶然遇到同事和他爱人,虽然之前见过多次,可内心还是起了波澜。

恍惚间,自己竟然一个人生活了这么久了。

说不清楚什么时候第一次体验到孤独的,也许大学之后,也许还不足桌子那么高,也许更早,早到第一次走路,早到第一次啼哭。只是那个时候全身心沉浸在那场所谓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当中,并未曾在意,原来,这种感觉就是孤独。

有那么几次,和室友或者别的什么人聊天,大家都会讲讲自己发小儿,为了逼迫自己融入这样的谈话当中,在自己杂乱且布满灰尘的记忆中翻找,可结果,不仅找不到这样的故事,似乎连发小儿这样的角色都不曾拥有。

成都的冬天像极了这些天的上海,天上总是飘着蒙蒙细雨,冬天的寒气顺着雨水透过每一个毛囊披荆斩棘渗入骨髓。

大概是出于一种潜意识的自知之明,从来没有期待极度慢热的自己能在短时间内适应一个全新的城市,适应这种全新的生活,当然,也从未期待过友情。不知不觉,就这样过了四年,等到自己毕业的时候,才恍然,除了室友之外,和其他人说的话不超过十句(食堂阿姨除外),这一切就像是自证预言般,毫无意识地悄然发生着。

记得最初在顺江夜市买水果的时候,眼瞅着想吃的橘子就在眼前,可那个摊位就是没人,围着这个小摊来来回回走了七八圈,终于有人上前了,赶紧跟上去,三下五除二挑完橘子付完钱,赶紧走,跟打仗似的,生怕自己成为几十众瞩目的焦点。

想去校门口那家神技冒菜很久了,那天,终于一个人走进了那家店,看着邻桌都是一对对儿的情侣,再不就是三五人的同门,我就这样怀着难以描述的心态吃完了那顿饭,那种感受就像是终于和自己钦慕已久的网友见了面,羞涩中带着激动,还夹杂着一丝丝惶惑。

现在回想起这些事儿,觉得好傻,幼稚的同时,还透着一股滑稽。


图片发自App

其实根本没人在乎你是否有人陪着,在乎的只有自己而已。

慢慢地,开始一个人做越来越多的事情,看《上海王》、爬青城山、感受都江堰的水流、逛锦里和宽窄巷子、到熊猫基地去亲眼看看棕色毛发的小熊猫...

这些景致,那些演出,并不会因为你是独自前来还是有人陪伴而有任何差别,因为自己心里虚无缥缈的刻板印象错过《海上钢琴师》这样经典的电影、错过丹霞山壮美的景色,太不值了,不是吗?

然而,作为一种群居动物,人,终究还是渴望陪伴的。

某个失眠的晚上,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三四十岁的男同性恋生活是怎样的?”,突然间像是看到了十年后的自己,内心油然而生一股苍凉感。

来了上海之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真的做了很多努力,如果本科室友见了,一定觉得现在和当时的我判若两人。只是,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应该用心看人,而不是用眼看人,重要的并不是这个人做了什么,而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没有人是百分百的好,自然也不会有百分百的坏。我也从不去看什么交友什么成功学的书,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捷径,谁告诉你有容易走的路呢?能够全心全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成功,同样,对于交友而言,还有什么是比真诚更重要的呢?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直到最近我才开始意识到,原来,我们需要和自己看不上且讨厌的人维持一种表面上的和气;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被看透并指出生命抉择的懦弱,推着向前一步,我们需要的不过是所谓的“支持”,抑或一个分享牢骚的人。当有人尖锐地指出一直以来我们想做却出于各种原因未做的事时,那就像揭开了内心深处的伤疤,疼,血淋淋的疼。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真诚,同时又惧怕真诚。也许我们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平淡的度过一生,并不曾奢望能够像烟火般绽放。

只是,这种亲密,长久以来渴求的亲密,与我而言,反倒成了一种鞭笞。相比之下,我倒更喜欢一个人沉浸在黑胶唱机里传出的悠扬旋律,喜欢一个人在小说中体验至死不渝的爱及绚丽多姿的异国风情,喜欢独自一人时的那种毫无顾忌和极尽赤裸的坦诚。不用害怕那句话说的会刺伤他人,也不必为了害怕友情的消逝而惴惴不安。

每个人喜欢的东西都不尽相同。我喜欢待在可以看到夕阳的地方,躺在椅子上,吹着海风,喝着咖啡,读茨威格的小说;可有人喜欢从早到晚奔跑在每一个景点,疲惫,且愉快。我是个从不做旅游攻略的人,我喜欢那种未知的神秘感,一天能游览到的风景完全取决于当天的体力和兴趣,坐在某条繁华的步行街,吹着午后的凉风,看人流,也许就是我那天下午唯一想做的事。我不喜欢从今天起就期待着两周后的一次私人饭局,前一秒还在实验室做实验,下一秒就想去看《触不可及》,收拾实验器材、买票、背包赶赴电影院,一气呵成。

图片发自App

说不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虽说有的时候难免还是感到失落,但却开始越来越喜欢这种可以不顾及他人的生活了,也许,这就是属于我的生活方式吧!

后记:

前些天本来想和王先生一起看电影的,因为一场毛毛雨,因为和老板的小组会,终未成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害怕孤独到享受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