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著见微——读《战略与路径》

知著见微——读《战略与路径》_第1张图片

前几天刚读完《战略与路径:黄奇帆的十二堂经济课》,这本书是根据2020-2021年期间黄奇帆先生在复旦大学讲的12堂课编辑成书。放在前几年我是基本不怎么看这种讲宏观经济类的书,但近几年宏观的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切切实实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书名《战略与路径》说得就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紧扣当下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而这个未来战略也并非遥不可及,也就是到2035年未来十几年的中长期发展路径。

有成语名“见微知著”,语出《韩非子》,指见到细微的苗头,就能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势;而读这样一本讲中国未来十几年宏观路径的书,大概感觉是反过来的,可以称之为“知著见微”——知道宏观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趋势,预见对个人微观生活的影响。本书主题广泛,本文简单分享下我感受颇有启发的两点。

城市与房

要说到与我们普通人最相关的非房地产莫属。过去几十年,中国城镇化率到2021年为64.72%,可以说是接近了天花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将农村劳动力吸收到城市里,如今农村还没进城的多是老人和儿童了。未来十几年城市化率的进一步提升,可能来自农村老人慢慢离去以及城市新生人口,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进程将大大放缓。

那么中国城市化的终局会如何?按“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看,大体上每1亿人的国家或地区会产生1个上千万人口的超级或特大级的城市。比如美国有3.4亿人,有纽约、洛杉矶、芝加哥3个超、特大城市;日本近2亿人,有东京、大阪2个超、特大城市;德国8000多万人,英国、法国都是6000多万人,各有1个特大城市柏林、伦敦、巴黎。”那么中国14亿人,大概也会产生十多个超、特大城市。大家都往大城市扎堆,在于好的资源(教育、医疗、就业、商业、娱乐)也都在大城市集中。以我所在的四川来看,现在不到一亿人,成都会是这边唯一的超级大城市,基本虹吸了周边绝大多数资源,未来的发展机会也主要围绕在这些超级大城市周围。

过去二十多年,伴随城镇化进程,房价基本是五年翻一番、十年翻两番式地上涨。“预计今后二三十年房价会保持与地区GDP同步增长”,这个论断隐含的结构变化是:全面的、快速的上涨没有了,但房子还能缓慢温和的和地区GDP保持同步增长,实现保值能力。而地区和地区之间差别会很大,估计不在上述十多个超大城市辐射范围内的地区,GDP增速多半是落后于均值的。

话说房子长期看人口,所以另一个变化来自于人口增长拐点,中国新房建设已经过了巅峰(每年17亿—18亿平米),未来会逐年下降到(每年10亿平米左右)形成新的均衡。这样看十来年后,“中国城市住宅总建筑面积将达到550亿平方米以上,按通常50多年更新折旧的要求,每年1.5%—2%的折旧率需要建造10亿平方米住宅,这将是常态。”自此房地产将形成从高峰回落,之后形成L型走势。

房地产过去那种疾风骤雨、铺天盖地、大拆大建的大时代大概是过去了,而历史的车轮还会滚滚向前。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也是一个经济体从贫穷到发达的必经之路。

第一阶段,增长由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驱动。改革开放早期,我们开放了市场,引进外资,建设工厂,搞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方式搞出口贸易,赚得是最廉价的制造、加工和装配的钱。这个方式让很多农民进厂当了工人,人均产出就提高了,释放了人口红利,经济自然快速增长。

这个阶段拉动经济的主力是出口,但工厂释放的人口红利是有上限的,而出口本身也可能面临经济周期波动,而一次巨大的向下波动在1998年到来。1998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出口增速跌入谷底,第一阶段拉动增长就快走到了瓶颈,面临向第二阶段的跨越。

第二阶段,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第一阶段出口做的都是低附加值的加工、装配,一旦廉价人口红利释放完毕,这个阶段就陷入停滞了。而第二阶段要求必须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升级工厂,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用市场换技术,和外商合资建厂,建设全门类的工业化产业链。

除此之外,这个时刻(1998)还启动了另外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1998年国家正式启动住房改革,决定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商品房制度。商品房制度启动了房地产市场,其后二十年我们GDP增长的40%左右就是靠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

无论是引进先进技术、升级工厂,还是大搞房地产,都需要大量资本,支柱从劳动密集转向资本密集。而资本从哪里来?早期的出口外汇储备加上爱存钱的中国老百姓。商品房以按揭贷款的形式,释放了老百姓的大量储蓄,转化为基建资本。资本驱动发展了二十多年后,把我们带到了中等收入国家阶段,但又到了新的瓶颈,因为投资拉动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一条高速公路都没有时,修一条路经济效益很大;当全国高速路网都铺满了,继续修路的效用就几近于无了),而进入下一个阶段需要一次新的跨越。

第三阶段,增长由创新驱动,这也是通往发达经济体之路。你得有独门的技术,有世界性的产品和品牌,才能占据价值链的上游,才能继续提升人均产值,通往发达之路。现在的状态是我们正在跨越第二阶段。好的一面是一些国潮品牌出现,并且部分品牌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全球市场。包括像新能源车这样的新兴领域,在产品、品牌和技术方面三者都处在前列。坏的一面是一个十多亿人口大国经济体的上升,放在全球市场上必然挤占旧格局势力的利益。所以,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格局会走向更复杂的局面。

2020年中国人均收入1.1万美元,属于中等收入国家。按世界银行标准,人均1.25万美元属于高收入国家。“一些国家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问题是这50年来居然没有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跨过中等收入阶段,所以有许多经济学家把它叫作中等收入陷阱。”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都是停滞于第二阶段增长,缺乏第三阶段增长路径。从2020之后的15年路线图中,中国预计2025年进入高收入国家(人均1.4-1.5万美元),2035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人均3万美元)。大概就是十多年人均收入再翻一倍多点的样子。

黄奇帆先生讲这门课时还在2020到2021之间,整理成书已是2022年,今天读到已是2023了,未来已来,正在路上。

...

思考是一种乐趣。在人生长河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唯有思想不朽。

驻足是一种沉淀。人生漫长,偶尔回望,看一看走过的过去,想一想为什么而出发,总能收获意外的美丽,总能增强前行的动力。

本书后记这段话很贴切,读这本书大概就是一次驻足、思考与展望,知著而见微。

知著见微——读《战略与路径》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著见微——读《战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