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3:谁在决定我们的情感

我强烈建议将此书定为国民必读书,定为家庭父母必读书,定为教师必读书。

这本《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实在是一本好玩、好读、有趣更专业的心理咨询书籍,它不是写给孩子看的,而是写给成年人看的。

六、第四次咨询,探索童年

1、自我探索:

来访者思考作业,拾起了遗忘许久的童年往事:翻开老相册,一阵巨大的悲伤涌来:他极少是照片里的主角;想到严苛的父亲:他永远达不到父亲的高要求;想到安静的母亲,她对丈夫唯命是从,生怕丈夫不满意,常对孩子收起慈母的一面,遵循丈夫严格的育儿观,很少拥抱。孤独的童年让他悲伤抑郁,没有多少爱或快乐的回忆。

记忆的深处,总有一股愤怒正在积累,强烈却无力。无力是因为他不确定是对谁愤怒,或对什么事情愤怒

于是他开始为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内心深处,他对自己的父母极其愤怒。

父母已过世很久了,自己继承了他们的家产,活着时就觉得很难生他们的气,可内心的愤怒情绪却又不肯消退。

这让自己又抑郁了。

2、愤怒的原因

(1)认识情绪

悲伤的原因来自想起不快乐的时光;

如果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

如果否认情绪,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身体的重要部分被切掉了,就成了一个残缺的人,情绪被切掉了,也自然会是一个心理不完整的人。

所以,不要无视或否定自己本来存在的情绪。

(2)谁对我们的影响最大

父亲:

严厉而正直,总被他训斥,会用不满的眼神来对我,并大叫我的名字,总在批评、责备。

慢慢地认为父亲永远都是对的,而自己永远都是错的,似乎这样想,父亲的训斥都变得合理了;他的一个眼神足够让人害怕,他不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陪我玩过几次,但结果都很糟;他最严厉的惩罚是用冰冷的声音说“回你房间去”。

母亲:

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父亲,但跟母亲比跟父亲更亲近;偶尔拥抱一下;她习惯把我当小宝宝,让我非常难堪,长大后还这样;会当着朋友的面问我有没有穿干净的内衣。

3、没有愤怒

我对他们从不感到愤怒,我好像是不会发怒的人。我甚至无法确定上次感到愤怒是什么时候。

来访者发现自己任何时候都很难承认自己愤怒。总觉得如果别人知道自己生气了,自己就会受到惩罚。他总是吞下了怒火,化成了内疚。

4、认识愤怒

愤怒是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人人都一定有愤怒。

小时候自己生气时,总会有父亲高大威严的身影;父亲身后站着祖父和外祖父,他们品性诚实、言行端正;他们的面貌就是最高道德标准的化身

他们对自己的影响已经主宰了他的人生。

每当回想起早年的日子,常常都是父母的愤怒,而不是自己的,父母若是严厉挑剔,孩子就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他们,就会将自然行为调整为最能适应现状的行为。

这个孩子就成了“适应型儿童”

5、应对愤怒

每一个自然型儿童都具备基本情感,但随后必须学习调整自然行为来适应特殊情形,如同会将三原色将色调调暗,使它看上去柔和,以利于生存,同时也实现自我保护,

每个人必须学会处理愤怒,包括来自父母的和自己的愤怒。

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许多倍还无法逃离的人欺凌和伤害,他必须学会顺从压迫者。

来访者在还是孩子时,必然学习如何顺从父母严苛的要求和心愿。

如果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不与对方争辩,依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于是取悦他们,总想让他们对自己满意,感到骄傲。

但他们从未感到满意过,于是自己就自我放任,并用浮夸和愚蠢的行为来博得他们的关注

6、共情

来访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诉说与悲伤之中;

咨询师专注地倾听,静静地坐着,走进对方的回忆与情绪里,体验着对方的悲伤。

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这就是共情。

对方也感受到了这种无声的支持和理解带给他直击灵魂的力量,在沉默中陪伴着那份孤独与痛苦。

7、顺从行为的方式:

(1)同意

(2)取悦

(3)道歉:为了安抚对方(父亲)而先道歉

(4)依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成长的本质就是减少并最终打破对父母的依赖,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有些人会部分达成,而有很多人会依赖一辈子;正是顺从行为,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顺从行为,描述的不仅是自己的过去,也是现在;成年后有多少行为其实是从童年学来的,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诗人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

8、结束咨询

认清了自己成为适应型儿童的本质;感受到了自己没有成长为真正的成年人的原因。

对自己的童年及情绪有了清晰的认识,欢乐而轻松。


七、第五次咨询  愤怒表现

1、自我觉察:

自己的愤怒总是和内疚感连在一起

自己成年后,最爱对自己发火的除了父亲就是老友G:老G高壮,常训导自己,从来不会倾听别人,只想摆出教导者的样子;老G常要他改变德行,常做道德谴责;来访者也曾对老G表达忏悔,现在发现忏悔只是个表象;他一直都用忏悔来防御老G对自己的攻击。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困惑的是,为什么总是别人对我生气,而不是自己生气。

2、咨询开始

(1)近来状态:比之前开心一点,睡眠好些了,多了一些做事情的兴趣,又开始每天看报了;在“情绪温度计”上可达到5~6。

(2)自定议题

来访者提出自定面谈议题。

其实议题一直由来访者本人设定。

在每一次面谈中,咨询师都在帮助对方探索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让对方最大限度地去学习和觉察。

如果能自己设定咨询议题,说明真的在进步。

3、分析愤怒

来访者已认识到自己是以顺从来抵御父母的愤怒和攻击,但自己却感受不到生气,自己缺少愤怒,没有愤怒;曾经偶尔一次发火,却也不是自己的本性。

既然愤怒是塑造自己行为的基本要素,那么为什么自己不会生气了?

4、情景创设:

假如被两个仁慈的独裁者俘虏,被他们完全掌控,同时又被他们倍加关心照顾;你的感受是什么

而独裁者就是父母,我们完全依赖着他们,也爱着他们,你会怎样表达生气与愤怒。

当你的愤怒遇到了父母的绝对权力,会发生什么?

5、无攻击性发火

愤怒是人们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愤怒几乎必然有攻击性;可我们又不可能去攻击父母。

一般会选择压抑愤怒。

当愤怒无法压抑时,人们会选择发泄,而发泄几乎必然有攻击性、伤害性,不利于人际关系;如同即将爆炸的煤气罐,除了尽快发泄以减压外,还有第二方案,这就是慢慢渗漏,以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让别人几乎觉察不到,就不会伤害到任何人。

比如撒泼:孩子对大人的行为非常愤怒,同时又感到无助,便常常选择撒泼;这是一个没法用暴力或带有攻击性的回应方式,当成年人也这样的时候,就是无理取闹。当撒泼也持续不了时,人们还会选择另一种持续很久的方式:怄气。

6、怄气:

怄气的人总是绷着脸、阴沉沉的样子,且安静得反常;

在适应型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怄气是最能说明如何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方式;

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的反应

而成年人常会做的是“生闷气”。

7、表达愤怒的方式:

每一个人都必须适应各自童年的特定情形,于是就产生各种行为模式。

每一种行为模式,都关联着各种情感和情绪。

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于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

当成年人在用这些行为模式表达愤怒时,我们要思考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在道德层面上,这里没有对与错;心理分析不做道德评判

但这种儿童行为模式的后果只会是负面:一是被人嘲笑,二是这类行为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

8、结束咨询

来访者意识到自己愤怒的本质

发现了自己大半辈子都很愚蠢

希望自己学会当一个成年人


快读链接:

强烈推荐《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1:专业心理咨询的全程展现 - (jianshu.com)

强烈推荐《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2:深度洞察你的情感根源 - (jianshu.com)

强烈推荐《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3:谁在决定我们的情感 - (jianshu.com)

强烈推荐《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4:为什么不能成为自己 - (jianshu.com)

强烈推荐《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5:https://www.jianshu.com/p/ed5f72deeb8d

强烈推荐《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6:https://www.jianshu.com/p/5fd4642fe83e

你可能感兴趣的:(强烈推荐《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3:谁在决定我们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