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孙子兵法」也有告诉我们,如何独善其身

大多数朋友会认为《孙子兵法》是讲兵法的,是诡道之论。可能在你阅后仔细体会会发现,它果然是讲兵法的...只不过在这行军打仗、攻城略地、尔虞我诈的表面之下,隐含着卓越得内部管理、利害的计算把握、将领的性格心理等等。这些冰山之下的,同样是取得胜利的充分条件。

同时,《孙子兵法》对于普罗大众的我们,它也像一位老者,熬着汤,跟我们娓娓道来一些修身养心,为人处世的道理: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出自《计篇》。这是孙子对“将”必须具备五德的排序,他把“智”排在第一位,而非“勇”。这点符合孙子的价值观——先胜后战,不胜不战。

智,智慧、智谋。将而无谋,兵之大忌。在《孙子兵法》中,无论是“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或“兵者,诡道也”,或“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等等,这些都需要智,且渗透到了事前事中事后的点点滴滴。常有人说“做事前,动动脑子”,通过收集信息、分析计算找到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智。智有高低,看待事物的角度高度不同,将会影响你的判断,所以我们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认知。王皙说:“智者,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也。”——有先见之明而不被迷惑,对事物洞察清晰考虑周到

信,信任、自信。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这是信任的重要性。无论个人还是团队,自信也是必要的,有了自信才能产生勇气、力量和毅力。具备了这些,困难才有可能被战胜,目标才可能达到。但是自信决非自负,更非痴妄,自信建筑在崇实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

仁,仁义、仁德。以仁爱之心待人,惠抚恻隐,得人心也。杜牧说:“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意思是要爱戴人们,还要悯物。爱惜公物也是仁,用什么东西不爱惜,随意浪费,也是不仁。这个说法挺有意思。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提问“你听过管理者最暖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领导:“我记得这周六你结婚啊!”

员工:“是的。”

领导:“不请假准备婚礼?”

员工:“手上还有个特别急的事情没做完...”

领导:“婚都结不好你上毛线班啊?交接给我,你去准备婚礼。”

勇,勇武、勇毅。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常有人说“好谋无断”,老是在谋划,就是决断不了,为什么?没有勇。这个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少见,那些“定不了事儿”的人,瞻前顾后,迟疑不决,跟他的人都着急。勇者,循义不惧,能果毅也。

严,严格、严明。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管理中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作为标榜和约束,那么企业就没有了规矩,纪律必然松散,这主要是对领导者的。赏不逾时,罚不迁列。严者,以威严肃众心。对于个人来说,做到严以律己便是好的。

智信仁勇严,说来容易做来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出自《作战篇》。意为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有利方面。

曾经有个乡下人说,要是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了,这样我永远都不会去那个地方。这个总是被人嘲笑的乡下人拥有的就是查理·芒格所说的反向思维的智慧。那就是,如果你想要做成功某件事情,那么先考虑哪些东西会让你所做的这件事情失败,然后想办法避免这些因素发生

在《九变篇》中孙子也再次强调利害关系——“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就是说智者能兼顾利、害两方面的考虑,既看到有利的条件,也看到不利的条件。那不利的一面、有害的可能,都放进去考虑过,都能够应对,那我们对要做的事情就有了信心,就能够实现。在害中能发现利,发挥出有利的一面,就可以解除患难。

李嘉诚也说:“做任何事情先考虑失败”。不能只看着成功了的伟大,最后“不小心”失败了还来怪环境的变化,环境没有义务配合你。先能避害,然后才可趋利,否则你是在赌博。因为利今天没有,明天还可以再图。而害却可能让我们彻底出局。利害相依所生,先知其害,然后知其利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出自《谋攻篇》。伐掉敌方的计谋,伐掉他的念想,从根本上把他的念头伐掉。让他发现与你竞争的条件并不具备,风险很大,胜算不多,从而放弃自己的计划。“伐交”就是破坏他的外交,拆散他的盟友。

这是一个排序,设法消除他与你竞争的想法为优,其次拆散他的盟友,让他孤立无援为次,实在不行再“动手”。既然动手,肯定双方都有损失,即使你最后赢了,难免自损八百。孙子的思想一贯是赢不赢暂且不说,关键是自己先别输胜了敌人不等于赢,关键你自己是变得更强了,还是更弱了,千万别得不偿失。

做事,首先假定这事会失败,然后收集信息、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围绕避免失败,减少代价,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时机的出现。欲攻敌(做事),必先谋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出自《谋攻篇》。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其上下文一起是:“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什么意思呢?如果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那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只了解自己,不了解敌人,则战胜的概率是50/50。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敌人,则胜率为零。

知己知彼,我们关注的往往是知彼,因为都认为知己是理所当然的,现实往往问题出在不知己上。2010年9月,微软在完成了新一代Windows Phone 7系统时,为了庆祝,举行过一场iPhone的葬礼游行。

用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还有一个问题,知己知彼,彼是谁?竞争对手吗?非也!是顾客也。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又知道顾客,那就是每战必胜。我们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做得不够好,又不了解顾客。如果天天去研究所谓的竞争对手,很容易南辕北辙。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出自《形篇》。两军对峙,你要先管好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一旦对方露出破绽,有隙可乘,就要猛扑过去,一击制胜。

创业者怎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技术手艺、人财等资源积累充足了再创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啥都没弄明白就冲上去创业,就相当于看自己能不能中彩了。

比如你大学毕业,进入一个行业,扎扎实实地努力学习努力干,十年、十五年之后,你就是高手,就是行尊。这时候你就立于了传说中的不败之地,拥有高手的自由,想加薪就找老板,想跳槽就有一大堆高手等着,想创业你也有资源。这时候就是胜中求战。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出自《虚实篇》。意为前后左右到处都防备,则前后左右到处都弱。

我们做事也是一样,你只能选一头,不能哪头都想占。哪头都想占,最后一头也守不住。你的资源是有限的,你的精力是有限的,你的时间是有限的,分散开,每一点的力就弱了,就很难在上面获得成功,顾此失彼。所以,集中兵力(优势),单点突破,则会让你更具优势。少则得,多则惑。

“人皆知我之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出自《虚实篇》。上下文:“人皆知我之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意思是:我怎么用兵,用怎样的军形取胜的,大家都看到了。但是我是如何根据对方的兵形来因形制胜的,大家都不知道。下一次敌形不是这样了,我制胜的方法又不是这回这个了。所以我使用的方法是不会重复的,而是根据情况变化无穷的。

你看见人家是怎么取胜的,学得一模一样照做,最后却落得惨败。为什么?因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他是根据当时的条件情况,分析后才那样做的。等你做的时候,所有的条件、环境情况都变了。而且你所看到的他的最终举措,而忽略了其他前提条件的配合。这些你都没有,就照猫画虎,以为别人行,我也行,这样是要失败的。

所以当我们看见别人行之有效的办法时,千万不要无脑抄。多收集些背景信息,去分析背后的决策逻辑,这才是可以借鉴的。——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出自《军争篇》。用自己的严整等待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等待敌人的急躁喧哗,这就是治心。

其实在《军争篇》中一共有四治,简单说下。“治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持续保持朝气、锐气,是个人、团队的关键;“治心”,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治力”,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保持战斗力;“治变”,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根据敌人情况变通应对

而治自己的心,是一切的根本。很多决策都是因为压力和焦虑作出的,为舒缓自己的压力和焦虑,而作出轻率的决策。慌不择路,容易走向灭顶之灾。

在苏轼的《留侯论》中句话: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

出自《九变篇》。上下文:“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意为:用兵的法则,不指望敌人不来,而要依靠我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他。不要指望敌人不向我们进攻,而要依靠我们有敌人进攻不下来的力量和办法。

有人常说,白准备了,敌人也没来。事实上或许正是因为你有准备,所以敌人才没敢来。你一旦没准备了,敌人就马上跟你打招呼了。所以有事时,要解决困难。没事时,要防着随时会出事。这点也符合前面的“立于不败之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将有五危”

出自《九变篇》。上下文:“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意思是,将领有五种性格缺陷,是最危险的:

一、必死。不怕死,一位死拼,勇而无虑。容易上当被诱杀。

二、必生。贪生怕死,临阵畏怯。逃跑或投降就是被俘虏的准备工作。

三、忿速。愤怒急躁,经不起刺激。容易被敌人故意凌辱而妄动。

四、廉洁。洁身自好,容不得半点污水,可能被敌人有意侮辱而失去理智。

五、爱民。只知道对百姓行妇人之仁,就可能被敌人烦扰而陷于被动。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性格缺陷,但有些缺陷却是致命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并不能够做到做十全十美,毫无缺点。但譬如贪,忿,急,此三害,不可不戒。贪婪则多失,忿怨则多难,性急则多蹶(栽跟头、碰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优点,我们多学习;别人掉下的坑,犯过的错,也要看在眼里,刻在血液里。

“令素行”

出自《行军篇》。上下文:“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意思是用教育等“文”的办法号令士兵,用军纪等“武”的办法统一士兵行动,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平素能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命令平时能够贯彻执行的,是将帅同兵卒之间相处得好的表现。

这个从管理上很好理解,平日纪律就要严格执行,让大家养成服从执行的习惯。而不是平日懒散,不给大家养成好习惯,真要上阵杀敌的时候才宣布严格,恐怕那时候不是所有人都会完全服从了,因为养成的习惯并不是服从。

对于个人来说,“令素行”依然有指导作用。如果你平时就自由散漫,自觉性差,习惯拖延,那真正机会在你面前向你招手时,你却怎么也够不着。任何机会都是需要有准备的,风口的猪也是要先从地下爬到风口去才行。然而,一个优秀的习惯比一次机会更加重要,一次机会可能会让你成功一次,而优秀的习惯则会让你于之相伴。

“兵无选锋,曰北”

出自《地形篇》。上下文:“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意思是:将领不能判断敌情,用少数去打多数,用弱兵去打强敌,用兵也不懂得选择精锐,这就叫败北。

这里关键是“兵无选锋”的“选锋”,把最精锐的士卒选拔出来,组成特别行动队,像一把尖刀,一击必杀。

对于个人来说,我们的能力,我们的资源,也像“兵”一样,你要去合理分配,同样也需要“选锋”。如果你在一个行业,一个领域沉淀到了金字塔的上端,没有人能轻而易举替代你(创造的价值)时,那么这方面就是你的“锋”。很多人会知道你,认识你,并希望与你合作。你的“锋”会成为你的有益标签,助你立于不败之地。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出自《地形篇》。上下文:“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本意思是:进不求战胜之名,退不避违命之罪。一切只为保护民众,真正有利于主君,这才是国家之宝。表达的是: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从大局出发,不应考虑个人的功名、得失。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万物的胸襟和气度。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心境。就像老子比喻的水,至善至柔,微则无声,巨则汹涌。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提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兵家说:“进可攻,退可守。” 你我呢?——“宁静致远,上善若水。”

总结总结,敏而好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其实「孙子兵法」也有告诉我们,如何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