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6(李克富视角点评训练营53/90)切莫见树 不见林

李克富 || 重在“视角”,而非“点评”!

冷和暖是相对而言


作业:

(1)认真反复阅读文中加黑的引文至少五遍!仔细体会。

(2)思考,如何跟一个身在庐山之中的人说得清庐山的真面目?

      只有对那些肤浅的观察者来说,对立物是互相排斥的,但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对立面组成了一个统一体,并且互相依存着。科学界最早是在研究光的时候,获取了这一基本经验。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相反的看法:一种是光波理论,另一种是粒子理论。看起来这两种理论是相互排斥的。如果光是由光波组成的,那么它就不是粒子,反过来也是如此,两者只能居其一。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种“两者只能择一”的提法是错误的。光既是波又是粒子。我甚至想把这句话反过来说:光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统一的光就是光,这样的光是习惯了对立的意识所体验不到的。光有时呈现为波,有时呈现为粒子,这完全取决于观察者从哪个角度去接近光。

              ————节选自李克富老师文章

站得高,望的远,看得清。


      如何跟一个身在庐山之中的人说得清庐山的真面目?

      这问题可能是很多老师希望获得的答案。记住老师对提出的问题如何对待的——闭嘴!再丢回去。

    这几天好热。当然这个热是相对冷才存在的。没有冷就没有热。说相对存在的事物,我们古代诗人早有总结。

  《笠翁对韵》是写给古代儿童的,同样可以帮助今天的孩子增强写作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水平。更有意思的是对我们理解心理学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很实用。



      李渔( 1611 ~ 1680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戏剧家,书名中的“笠翁”二字是他的别号。由于笠翁对韵精解主要是通过精彩的例句来介绍诗歌的对仗技巧和声韵知识,所以又叫“对韵”。

笠翁对韵(上) 上卷

一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腊屐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由此可见, 世间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妈妈和孩子的称呼,并不是一前一后单独存在,而是一个生命诞生的时候,生育她的女人就被称作妈妈,新生儿就称为孩子了。这两个称呼是相对应的,也可看做是统一的整体。

      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常识看来,一个人要么死了,要么活着,两者必居其一。诗人的说法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把生与死仅仅理解为肉体存在与否,毫无疑问两者是对立的。但是,在辩证法看来,一个人的存在既指肉体上的,也指精神上的;一个人的死亡既可是肉体意义上的,也可以是精神意义上的。从这两个意义上来说,生与死又具有统一性。

      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的肉体可以腐烂,但精神可以永存,虽死犹生;一个人虽然在肉体意义上存在,但却失去了精神支柱,如同行尸走肉,虽生犹死。诗人用通俗的语,道出了深刻的哲理,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以小见大,就可以解决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难题。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类比、象征、加想象可以从表象上产生概念。不至于身在福,不知福。我们 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指这是一种容易发生的现象,并不是说,当局者就一定迷,旁观者就一定清。当局者和旁观这都是相对而言的。

      当局者迷时,会陷入其中,丧失综合思维,视野变窄。这样,就会只注意到了局部的利益,太关注个别的目标。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都是其表现形式。这样的情形,哪怕是在智者身上,也会发生。这就好比,当局者在河中游泳,不知道前面有旋涡,而在岸上的旁观者,那怕他连游泳都不会,却能在高处,一眼就看出危险一样。

      避免“见树,不见林”的办法是作为当局者在其中时,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需综合思维和换位思考。

看到一个树,喜欢上一片林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8-06(李克富视角点评训练营53/90)切莫见树 不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