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堂哲学》这本书来自辉哥推荐。我不是游戏迷,对任天堂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的游戏机以及超级玛丽、坦克大战等游戏,看书才知道,多年过去,它仍然是游戏世界霸主,世界顶尖级企业:销售额比苹果低,但利润几乎接近苹果。
通过任天堂与索尼、世嘉、微软在家庭游戏机上的多年竞争过程,我领悟到竞争取胜的关键——理解到底什么是核心竞争力,然后去提升它;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技术至上的理念给任天堂带来过惨烈的失败。任天堂在1996年推出用以对抗索尼PS的N64。N64拥有可以与当时的高端计算机媲美的处理器,3D动画处理能力是PS的4倍以上,在画质上完全压倒了竞争对手PS。然而,这款极其优秀的游戏机硬件为众多游戏软件开发商设置了极高的门槛,甚至造成了壁垒。1996年6月,N64发布时,能玩的游戏只有两款;到1996年底开始促销时,能玩的游戏还是只有那两款。这充分说明了N64给软件开发出了一个多么大的难题。上市一年半之后,支持N64的游戏只有50多款;而索尼PS拥有的游戏数量超过了1000款。因此N64销量惨淡,任天堂被迫放弃它,开始开发新机型。然而以“N64的反省”开发的GameCube,虽然考虑了软件开发的难度,但市场表现比N64更为低迷,销量成为任天堂销售史上最低纪录。
任天堂对这两次失利做了反思。2002年新就任的社长岩田聪,敏感觉察到游戏产业的变化:在PS2游戏机销售火爆、游戏软件销售额却同比下降11%的现象背后,很多游戏产业者简单认为这只是游戏机更新换代造成的暂时现象;而岩田聪却通过客观冷静的分析,发现玩游戏的人在不断减少的这一现实和趋势。为应对变化,岩田聪确定了任天堂的战略目标是“扩大游戏玩家队伍”,确定了未来发展基调。
采用最新技术、提升硬件性能,这似乎是面临激烈竞争时不假思索的反应。但这个反应正确吗?其实对游戏来说,画面是否精良、音质是否高清,并不是能获得用户、扩大游戏玩家的决定性因素。1990年,任天堂采用“过时”的单色液晶屏,尽可能低成本、低售价的Game Boy掌上游戏机,凭借轻巧的机身和俄罗斯方块等经典游戏席卷全球,也是我的童年回忆。
“回避游戏创意不足的一条捷径就是参与CPU、画质、音质的竞争,用高性能来弥补游戏本身的不足,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长此以往,任天堂会远离游戏的本质,彻底迷失自己,变成一家只重视硬件性能的动画公司。”从8位到16位,到32位、64位……“真彩”“真人语音”,这只不过是一种“肤浅的改良”。
重要的不是下一代的技术,而是革命性的崭新的游戏体验。技术力量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岩田聪
回到做产业的初心去检验下,才能找到艰难而正确的路。
任天堂开始所谓的“母亲至上主义”,选择从家庭成员的喜好出发开发新机型;宫本茂等核心工程师也把“妻度计”(Wife-o-Meter,结合妻子和温度计的自创单词)作为判断“扩大游戏玩家队伍”战略是否成功的标准。NDS“动物之森”、Wii sports、Wii Fit等系列游戏及产品,回归到游戏的“趣味性”和“惊喜”,才把任天堂重新带回了游戏界霸主的位置。
反观我们所在的企业、行业,反思自己当下在做的事情,是在避重就轻呢,还是迎难而上呢?
游戏行业,人才是最大的资产。任天堂如何留住世界级人才?先来看一组数字。
2002年3月到2008年3月,任天堂营业额翻了3倍,纯利润翻了2.4倍,员工数仅从3073增加到3786人。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曾发表文章称赞任天堂收益能力,“在任天堂,平均每名员工能为公司带来160万美元的收益”,“人均收益远远凌驾于Google(62.6万美元)和高盛(124万美元)等大企业之上”。但是,“2007年,高盛员工平均年薪是66万美元,而任天堂仅为9.9万美元”。
收入如此悬殊仍然可以留住员工,两个原因:
一、任天堂的灵魂就像DNA一样根植于每个员工身。
如果问任天堂的员工企业文化是什么,没有人能明确地说出来,但是所有在任天堂工作的人都觉得:“我”就是任天堂的人,“我”就是任天堂的灵魂。
二、对研发宽松的管理和充裕的经费。
开发出超级玛丽系列游戏的宫本茂,是世界最顶级的游戏制作人,经常受到其他公司关注和高薪邀请。他愿意留在任天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任天堂他可以调动相当大的一笔研发经费。
“与工作中可以动用的经费相比,个人的薪酬算不上什么。我们的主要研发人员都有权动用大笔研发经费,而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向公司申请追加经费,只要有恰当的理由马上就能获得批准。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对我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任天堂的研发经费预算还在逐年增加。根据2007年研发经费预算计算,假设任天堂总部的所有员工都拥有研发经费使用权,那么平均每人可以动用经费3500万日元,是佳能的三倍。
如果在其他公司,研发人员为了顺利申请到经费需要花费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琐事,这样他们再优秀也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就。
虽然知道任天堂如何留住顶级人才,但这一条很难复制。一般研发人员很难获得这样的信任与授权,也很难有证明自己值得的机会。至少科研院所也好、大学机构也好,为了拿项目经费,还是需要层层审批报送。或许,在华为等民营企业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