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史事完善了东北抗战的研究史料

向阳区是佳木斯市开发最早的地区,区境历史悠久,伪满洲国初期即为商业中心。1932年下旬,佳木斯镇内发展了第一名共产党员张耕野;1933年6月,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员苏梅(后任中共河北省委东北特委书记)、中共党员李向之来此开辟工作;9月,苏梅批准董仙桥、李恩举、李淑云、李淑范四人为中共党员,组成镇内第一个中共党小组——西门外党小组(西门始建于1917年,旧址现属向阳区辖域);1937年1月,已经发展改组为“佳木斯特别支部”的西门外党小组,与佳木斯区委(原桦川中学党支部)合并为佳木斯市委,董仙桥为第一任市委书记、张耕野任组织部长、陈雷任宣传部长。党组织的建立为东北抗日联军输送大批骨干战士、疏通交互联络站点、支援抗战军需物资,可以说,区域党史是东北抗日联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具象化体现。

党的领导是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先决条件,东北抗联精神的一大特征即为对党绝对忠诚,在行动上表现为密切联系群众,为党播撒革命火种,终成抗战燎原之势。李向之在东北工作期间,先后于佳木斯、哈尔滨、吉林、依兰、榆树等地建立五个敌后党支部,发展党员9名,配合苏梅组建佳木斯镇内首个党组织,对区域党建贡献极大;与西门外党支部并行的桦川中学党支部主要负责人张耕野,曾在“九一八事变”后,与其入党介绍人唐瑶圃共同组织桦川中学示威游行,这是由共产党人领导的首次佳城革命行动,揭开了佳木斯地区群众抗日的序幕。当时,董仙桥任教的佳木斯女子示范班、张耕野爱人金淑英任教的佳木斯西南门里小学全部加入游行队伍。爱国师生群情激奋,临场演讲点燃了驻足群众,张耕野自编自导自演的活报剧直击人心,使群众自觉加入,呐喊反对侵略者口号,形成浩大声势。

1938年,日伪当局制造“三一五”大搜捕,佳木斯市委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党员被捕入狱:张耕野的爱人金淑英、妹妹张宗兰在撤离时不幸牺牲;董仙桥秘密建立狱中党支部,持续发展党员;写下“九曲黄河我摇蓝,中华儿女意志坚,人生不忘亡国恨,留取丹心照世间”(《丹心》)的李恩举于第二年被折磨致死,就义革命。幸存下来的部分党员由地下转至地上,到各军中继续党的抗战工作:李恩举之子李桂方随李向之赴关内参军,同日军作战时壮烈牺牲;张耕野加入抗联三军,在1938年10月筹集部队给养时遭到袭击,英勇就义。

区域红色史料使中华民族抗战史图日臻还原,为不容辩驳的历史真实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对深入研究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条件、以及“组织”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中枢地位提供参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区域史事完善了东北抗战的研究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