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谈美书简)不懂美学的人也有收获

1学习方法

作者朱光潜年轻时也爱发表文章“学到点什么,马上就拿来贩卖”,他直言不讳地承认他是很大一部分为了求取名利。他为了出书,更认真地研究原书,因而收获众多。但也因太杂而效果未达最佳。后来追念,便建议:要集中打歼灭战,,不要东奔西川,浪费精力。

2看待问题的角度

作者提倡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方向来研究问题而否定了年轻时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来看待问题的做法。并且摒弃概念化与公式化,认为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来分析讨论。

作者批驳了一个老朋友对于美的定义,而说了一系列美的实例如正义的斗争,中意的情人,《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

3作者身处时代中的普遍现象

许多人评价一本书,一方面肯定,一方面否定,只要给作者戴上“帽子”就会从这个帽子的角度抨击。有些人胸无点墨,,只知堆砌概念话语“进步”“反动”“人民性”……,写出洋洋大言,却毫无实质内容。学风文风败坏,亟待恢复。随之有像作者一样有学识,有担当的文化人在风口浪尖站出来批评并着手改变。

作者在谈美时,多次提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我想在今天谈美,应当不会大张旗鼓地宣扬马克思主义。但那个时代,马克思主义是一道光,劈开了黑暗的社会,因此无论哪个领域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也就不得不提它了。

4先要理解人,再去了解其他事物

人是地球最复杂的生物。古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做最高智慧。但人最难测,有意识,情感,意志。不若先从本能看起,一个人能最直观了解的自我来自本能,包括吃和性这类最原始的本能。作者提到,美最开始就来源于“食、色”。而后来人在接受刺激时也会有美的感受,也属于一种本能,只不过是后于食、色发展而来的。

5国外一些重要人物和学说

探讨美学的先哲大多过分注意理性,作者深受影响。

康德是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他对于审美有一套纯理性分析。美是人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它有别于逻辑判断或欲念满足的快感。是一种和谐状况下的满足。总之难以描述,但只要有感受,就一定能理解。

反对康德也大有人在,如著名的尼采,强调狂放的酒神精神和超人主义;如叔本华强调意识(他们都为德国法西斯主义建立了理论基础)。另外还有佛洛依德的变态心理学,如子对母,女对父的性爱(文艺中出现很多这样的现象便是他的功劳)。他的门徒用自我本能性爱,说明了贝多芬,莫扎特等人患耳疾却成了音乐大师的现象。

6外语的重要性

译本毕竟不是原书,作者的意思或多或少会被误解。因此学会外语,才能更好地理解书本中的知识和作者的意图。当年没有译本,外语重要,如今有了许多译本,但质量参差不齐。自己得到的才最可信。

7人共同的情感,美与生理学

人是有共同之处的。无论身处哪个阶级,无论在哪个时代喜剧悲剧都能引起共鸣,爱情家庭都能带来美好。而往往除了情感外,音乐是最直接带来美感的事物。

节奏感能带来美感,当节奏符合人体的呼吸,运动,起伏等规律时,便产生了舒适感,也就是美感。“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当然除音乐外诗歌,散文也有节奏,读起来如若符合生命的节奏,也能让人感受到美。

不仅是声音文字的张弛也让人在变化中感受到节奏的奥妙,体会到独特的美感。

8移情作用及其中重要概念

移情作用:人在聚精会神观照一个对象时由物我两忘到物我同一,将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拥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中国诗歌中移情作用运用广泛,就不一一列举了。最典型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显喻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样的隐喻。

内摹仿,移情作用的一种,我们聚精会神观看事物时会将自己代入这件事物的感受中(我觉得如今的rpg类游戏就是典型应用)。

9创作的乐趣之一

内摹仿是创作的乐趣来源之一。福楼拜写道“写作中把自己完全忘去,创造什么人物就过着什么人物的生活,真是一件快事。今天我就同时是丈夫和妻子,情人和姘头。我骑马在树林里漫游,时当秋暮,满林黄叶,我觉得自己就是马,就是风,就是两人的情语,就是他们的填满情波的眼睛眯着的那道阳光。”。

10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分两个步骤,简单来说就是观察(各种感官)然后再加以整理安排以达到某种目的。

形象思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思维模式,我们不能记住所有事物,如观景时我们记下特殊景物,并有总体感受或阴沉或明朗或俊俏挺拔或秀丽宜人。具体描述时一般会选取代表物。又如一曲民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作者截取了劝告,无奈,身死,悲悼四个画面,生动的表现了事件和感情。

同样,其它文艺创作中,我们截取的只是特征,不可能原模原样地从毛孔到内脏全方位描述一遍,因此形象思维运用广泛。

11文艺创作过程

一般情况先要酝酿,达到思想白热化阶段,最后来斟酌修改。实地考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后来的检查修改,都会涉及抽象思维,我们除了将事物排列组合以形成某种观念外还要考虑地点的特点,人文联系,出版问题,读者感受问题。这时就需要规划整理——也就是抽象思维。

12小说需要忠实地描绘社会现实

托尔斯泰一生坚持基督教的博爱和对基督的爱,并且反对暴力抵抗,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并非进步思想,甚至有些许排斥。但列宁却说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是因为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矛盾和农民心里,昭示了革命的来临。

同样的,我们可以拥有不同的政治倾向,但忠实于生活,不因个人看法强行歪曲事实。作者用了一个比喻:人饮水,若有咸味,人人的喜恶可不一,但客观感觉是一样的,水也不会因一个人的喜好而改变味道。

13只要努一把力,就有可能成为语言艺术家或文学家

我们每个人天天都在运用语言,如果再加上文学工具和文学材料(这两点在今天可以说不用再发愁了)那么就可以开始自己的创作了。

只要努一把力,这是作者本书中唯一加着重符号的一句话。现在和过去一样,很多青年人(包括我)语文基本功离理想还有较大距离,如用字不妥,行文不顺,生硬拖沓,空话连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该努力的方向就是基本功。

我们可以交笔友,加入小团体,参与朗诵会,只要想练习,不愁没渠道。

14练习写作小贴士

作者摘取了鲁迅八条写文章规则中的三条:

“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作者在这基础上提示我们,先要写速写,不要一开始就贪图大部头文章。写一次感想,写一封情书,写一份感谢信(这不就是我们经常在中做的事情吗)。坚持吧,我们都有机会成为文学家。

15消极和积极浪漫主义

粉饰现实,想使人和现实妥协或使人逃避现实堕入自己内心世界的无意的深渊中去。另一种则是积极的浪漫主义,企图强加人的生活意志,唤起人心中对现实及其一切的反抗心。

但是这两种浪漫主义不应当绝对化,两者通常是共存的,不过一方更明显罢了。

16典型环境中典型形象

高中老师总是在讲小说时提这个概念 。

环境是指行动发生的具体场合,即每篇小说中历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就是典型人物。尽管人物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判断,但高明的作家造就的个别人物能代表一种趋势,他人能从中看到必然性和普遍性从而推出社会的现状。

17定型与突破

传统社会中,大多戏剧沿用从前传说(或文章)中人物的性格来创作,比如《三国演义》中描述诸葛亮忠和曹操的奸,被后世不停重复。但在现代社会,却又很多突破,在创造时为了追求反差或因其它因素,往往原来用过角色性格,善恶都会发生改变。究其原因,其实与社会有关,传统社会统治者要稳定,人民也比较保守。而今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猎奇心理也逐渐膨胀,因而造成了这样的差异。

18理想的悲剧主角

理想的悲剧主角应当是“和我们类似的好人”,为小过失而遭大祸,并非罪有应得,但也非完全无错,这样才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致使我们正义感遭到打击。

19喜剧的一种看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所摹仿的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较差”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坏”(或“恶”),而是丑的一种形式。可笑的对象对旁人无害,是一种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例如喜剧的面具既怪且丑,但不至引起痛感。我认为这也可以当做现代相声的一个解释。

善意的笑能给人提醒,又不至于伤害别人,可以带来有益的改变。

20悲喜混杂

卓别林被公认为大喜剧家,但他的作品却能带来深深的悲剧感,那是对可笑小人人物的同情,和对自身的思考所结合而成的一种悲凉感

《堂吉诃德》也是一个悲喜混杂的典型,也是我喜欢的一本书。其中的人物既可笑又可悲,与风车搏斗,与羊群激战,将村妇看作公主,将厨具作为盔甲,让人感到可笑时又敬佩他的勇气,他的矢志不渝的决心,因而会悲哀于他的作为,最终反思自己发现可笑的不仅是书中的人物,可悲的不仅是疯狂的堂吉诃德。

结束语

说实话看谈美书简,我并没有学到很多关于美学的知识,但却能够发现很多其他领域的精华和许多名人深刻的思想。度这本书,我受到了鼓舞(第13条),我感到了共鸣(第20条),我也明白了一些写作的关键和要求(第12,14条)。总之看不懂不等于无用,好书中并非只有标题是关键。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谈美书简)不懂美学的人也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