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

      学龄前有一段漫长的时光,在记忆的检索里日子有些模糊泛黄,那时自己步履蹒跚,跌跌撞撞,活动范围在自己家的平房小院子里,院子的外面有一条对于幼小的自己很深的林荫小巷,那时家的位置在一处斜坡上(现在也在),穿过小巷外面就是街道,街面上汽车很少来来往往比较多的是中巴车和甲壳虫汽车,对面街道的房子建在“城墙上”,房子高高低低一座接一座,主体应为木质结构,房顶用的“牛毛毡”和灰瓦片做防水,通过一节节石梯连接每家每户。

      后来慢慢长大,上了小学,自己的活动范围得以增大,学校到家15分钟,读小学的班上很多同学家都在附近,其中就有来自“城墙上”的同学,有一个后来成了死党,据他口述说,小时候他经常见到一个总是带帽子的小孩站在斜波上玩,感觉特傻,那个人就是我。因为成了同学,就有机会去他家玩,原来在木质为主体的房子里,墙面也是砖的,进到家里感觉墙面不很平整,房子光线不好,白天在家里也要开灯,但这一切都不会妨碍两个小伙伴尽情的玩耍,在他家补沙发上上蹿下跳,“打架斗殴”。“城墙上”还有一家游戏厅,它是学生和社会小青年最喜欢光顾的地方,游戏厅时常烟雾弥漫,一个个稚嫩或者青涩的脸汗牛充栋,聚精会神盯着屏幕,手舞足蹈,再后来家家都会有一个可以打游戏的学习机“小霸王”,我真正用键盘练字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

      令人惬意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到了初中,“城墙上”的房子一天天减少,直到全部消失,慢慢开始修建8层步梯小楼,我们住在斜坡上房子,也在发生变化,同样修8层小楼,这时学校和家之间修起了高架桥,还翻上未建好的桥面玩,那时候想不明白路为什么要修这么宽。初中没读完,街道就已经焕然一新,整齐的小楼,宽阔的高架桥,那个时候应该是零几年。

      由于初中还算听话,好学考上了重点高中,高中的校园不大,但是很美丽,是心目中憧憬的样子,学校周围有很多烤肉的小摊贩,很美味,那时候身上没有钱,感觉吃烤肉是有钱同学的奢侈享受,走多了也不以为然,这时候学校到家的距离变成了20分钟,还是离家很近,有趣的事是从家到学校会翻过一道城墙,年代久远的青石头砌成,还有拱门设计,和电影里面的城墙没有太大区别,后来全部换成了整齐用水泥倒成有纹路的长石,作为楼梯和墙面,还修建了木亭供路过的人休息,最高的位置修成了平台,成了人们遛弯的地方。

      高中沉迷于电脑,高考失利,最后进了本市的一所职高,考虑过复读,思来想去感觉再读也是浪费时间,于是接受了现实,进入职高,刚开始职高的环境不好,足球场有很多杂草,食堂的菜也不好吃,头一年还住过工棚的宿舍,第二年搬进了修好的宿舍,直到毕业,在职高学会了与人相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缺少远大理想抱负,决心和毅力,虽然当时就有所意识却趋于懒惰浪费了三年,真实不可思议,毕业以后同学们各奔东西,随后的日子里不时传来学校的消息,老校区拆了,搬到了大学城,是大学城里面唯一个职高,去过几次,环境比我们过去真是好太多了,校园内每一座建筑整整齐齐,每条道路宽敞清爽,有正规草皮的足球场和橡胶地面的篮球场这和正规大学没有区别,这两年进学校的分数也到了二本分数,还听说学校马上升为本科学,可喜可贺。

      毕业后做过很多工作,直到自己创业才结束,这么多年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两个最大的棚户改造区陆续完成,修建了中国最大的两个神盘,两个区域的改造,政府单位的搬迁和外地企业的引进,主打大数据和旅游城市,吸引了非常多的外地人投资发展,工作定居。

    在这里还实现了用手机支付就可以坐公交车,地铁,过高速路公路收费站等等。原来的“城墙上”和“斜坡”附近也分别修起了50-60层高亨特国际和凯宾斯基,这座城市的其他地方高楼络绎不绝,层出不穷,城市气息越来越浓厚。

      从小跟着这座城一起成长,慢慢的看着它越来越现代化,它通过自己的方式和世界接轨,可惜连房价也跟着一起接轨,它给居住在这里的人带来了福祉,很庆幸能在这里工作生活,每当走在这座城市熟悉的街道,不论是黎明,还是黄昏,总是能感觉到她的美丽和大方,为了她情不自禁想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