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在第七十九章,主要讲了“不求回报”,不要为了获得好处而去做好事,这样不纯粹,很容易让心里感觉不舒服。

下面来看看这一章节内容:

1.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化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残留下怨恨,既然是大怨怎么可能一笑泯恩仇呢;可能今天想想算了,明天又气不打一处来,循环往复而已;用“德”来报答怨恨,怎么可以算是妥善解决办法呢?

就像曹操和张绣的关系,张绣偷袭曹操,杀了其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虽然后来又投降曹操,最终死于曹丕之手。既然是深仇大怨,怎么可能算了?这根本不现实。

孔子认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样做就很合适,我不是以怨报怨,我只是降低一档,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公事公办;至于私交,作为朋友可以通融一下;你既然伤害过我,当然就不行;但我也不刻意报复你,这也是符合人性的。

这样也才有所区别,人家有恩于我,我当然也要知恩图报;对我有道德,我也对你彬彬有礼。

否则,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2.是以圣人执左契(qì),而不责于人

因此,有道圣人尽管有借据有存根,尽管有曾经帮助过你的证据,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

说出来,就一笔勾销了,人家并不欠你了;试想,有人和你说:务必记得我曾经帮助过你,巴拉巴拉一大堆;你说火不火?和我这么说是啥意思,是要我现在还债吗?

说出来,可能人家干脆就不认了,你还一口血憋出内伤。

3.有德司契,无德司彻(chè)

有德司契:有道德的人永远施恩与人,不求回报。

无德司彻:没有道德的人正好相反,不施恩与人,还强行索取。

有些父母,生了孩子,就当做养儿防老的工具;对方一定感受得到。

4.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之道,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善良的人。

做了好事不求回报,才是真正的善良,才是真正的欢喜。

有所期待,就成了交易;人家有可能知恩图报,也有可能完全忘记了;期待落空,心里面势必不舒服,后续变得不再愿意帮助他人了。

所以,除了要做好事,还要做到不是为了得到好处,为了得到赞美而去做好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话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