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8

五月槐花香,共学促成长。尊敬的张凤仙校长、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商丘市睢阳区胜利小学的李渊文,今晚能够坐在这里和大家一起相约,共同学习和交流我在数学课堂中的得与失,苦与乐,真的很开心,很激动,也很幸福。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正合教育下生命课堂的实践与思考》,由于来到胜利小学的时间比较短,对正合教育理解的还不到位,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发布的时间也不长,我对新版课标的感悟还不够深刻,所以自己对生命课堂的实践还不够完善,今天仅对自己目前所能够内化、吸收的所学、所思、所悟、所行分享给大家,以其抛砖引玉。

今天我的分享分正合教育、生命课堂、课堂实践、教学思考四部分。

一、正合教育

胜利小学选择“正”与“合”二字作为办学核心理念,不仅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汉字所蕴含深意的较高水平的理解,更体现了一种厚重的,高远的,更富有生命力的办学态度与发展观。 “正”有“以一而止”之意,像是步履不辍,行向正道正德的学子,心中有那归于“一”的信念与理想的指引,达道方止。“合”是一种深刻的基于关系哲学的共生观念。胜利小学的校训确定为“博知正行 德高学明”, 博知正行要求胜利小学师生拥有广博的知识与端正的品性,也体现了知行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期更好的指引学生成长进步。德高学明强调修身与治学两方面的要求,修身要慎独诚挚、正气浩然,治学要清明晓畅、严谨认真。

顾明远先生曾为胜利小学题字“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我校奋力前行的灯塔。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揣摩这个看似简单的句子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意蕴,这些努力在课堂中自然是有所体现的。多年来,我也一直秉承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做孩子们喜欢的好老师这一宗旨,致力于兴趣数学的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以数学好玩,玩好数学,好数学——玩”的教学风格。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感受数学的好玩和魅力,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寻根溯源,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建构和拓展,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了自己做温度教育、创生命课堂的教学主张。

二、生命课堂

首先,给大家分享一段视频。这是一段十分让人感动的视频!深深感受到生命陪伴生命、生命影响生命、生命唤醒生命,感受到真正生命的力量!其实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有时也会陷入生命的泥潭中不得动弹,真正能帮助对方的,是唤醒、是引领,是激发内在潜能、是对生命的渴望!而真正能从泥潭深渊中奔腾而出的,除了别人的引领及唤醒,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觉知。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能拯救自己的还是你自己!生命课堂亦是如此。

我理解的生命课堂就是要赋予课堂中的一切以生命,学生有生命、教师有生命,教材有生命,教室有生命,万物有生命。有生命就会自觉成长,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促进成长的过程。生命课堂就是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或提高;在孩子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的启发,而有所突破。这种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或突破,我们姑且称之为新的“生成”。 要体现出生成,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做出正确评估,并以此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教学失去方向。生命课堂因重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而更具挑战性,使其更有兴趣、有意义,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才会更喜欢,学习效果才会更有效,学生才会更快的进步、发展、提升。 生命课堂还表现为有所突破,突出一个“新”字,比如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方法、新的思考等等。

基于以上我对生命课堂的理解,平时我的课堂模式就注重师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共创。我采取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学习方式;运用的是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在当前“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大力推进下,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会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应新版课程标准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所以,我会提前引导学生围绕本节课学习的是什么?与原来学过的知识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通过原来的知识,我们能否获得新知?怎么去获得新的知识?能够获得 哪些知识?我们可以大胆的去猜想,然后寻找理由去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该怎么去给同伴描述这些知识?这些知识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借助这些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新课,把遇到的问题记下来,把能够解决的问题梳理好。在上课的时候,首先引导孩子把自主探究的成果分享出来,由大家来辩论,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形成新的知识点。接着请同学们把有价值的问题抛出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集体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或生成新的突破。最后,结合教材采用当堂训练的方式巩固所学。期间,对问题的发现或探究过程,我们给予很多支持,比如,遇到问题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上网搜,我们还专门组建了数学群,孩子们可以随时把问题抛到数学群,集体讨论,寻找思维上的碰撞。

在课堂上,我们更是关注了有关“生命”的概念,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以及教材(人完成的)。教师的价值自然体现在对学生那份无私奉献的真情,是一种生命陪伴生命、生命影响生命、生命唤醒生命的大爱和精神,更是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生命的一种力量!要想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自然离不开自身的学习,向名家学、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学习名家课堂,学习教育理念,学习新版课标,集众家之大成为我所用,才能在面对学生时轻松做到心中有热情、胸中有思路、眼中有未来,用自己的数学生命生成教育智慧,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育人水平。

前面谈到过,生命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空间的过程,是生命相互润泽的过程,关注的自然是人和生命的成长,特别是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不仅拥有独一无二的外貌,更具有独一无二的灵魂和思想。理解和尊重学生是一切的起点和基础,要把课堂营造成一种神奇的学习场域,我们要在这个由师生“生命互动”而形成的巨大的能量场域中,让思维尽情的碰撞,让思考力尽情的驰骋,不管有什么事情发生、不管有什么情形出现、不管有多么新奇的观点被提出来,我们都要敏锐的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灵感或先机,让这些宝贵的但无法控制的“生成”的留下来,生成新的课堂资源。教师自然要时刻关注课堂,关注孩子们偶然跳出的智慧的火花,并“煽风点火”让火花燃成火把,照亮他们的探索之路。这也是生命课堂的意义所在。

无论是陶行知的“生命即教育”还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也是生命化课堂的体现——教材是有生命的。根据教材安排,站在编教材的专家的角度我坚持践行“三不教”原则,即:凡学生能看懂的不教;学生看不懂但自己想想又能够弄懂的不教;想想不懂,但经过同学之间讨论能懂的不教。坚持不仅从知识的维度来生成自己的课堂,更从生命的维度来考虑,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意义和价值。努力把课堂营造成孩子学习知识的场所、生命发育的历程,在学习中感悟润物无声,在成长中感悟超越自己,在生命中感悟化茧成蝶。

三、课堂实践

1.真实

生命课堂也就是要做最真实的课堂,要尊重每一个生命。数学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真实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真实的数学课堂应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数学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真实的数学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即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例如:教师在教授小数之前,要清楚孩子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过哪些小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才能让孩子有发展、有提高。切忌把孩子当成一无所知者,教师全凭自己的想法教学。新课标出台、核心素养提出后,学习新课标和核心素养的势头越来越猛,我们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中使其软着陆?我认为,"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这种状态下的课堂生成过程,虽然需要耐心和智慧,但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虽然,"真实、有效、互动、生成",它并不是我的独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也不是我的专利。但是,我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实践着,我在努力用自己的课堂教学来证明,这是新课改发展的方向,这是数学课堂的新境界、新天地。


2.感悟

正如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先生在谈到数学课程改革时说:"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如,我在“认识面积”的教学中设计如下问题(三年级下册第39页):

1.什么是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面积”概念的核心是什么?(表面、封闭,大小,)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要理解什么?会背“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是不是就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的同学在考试时因为图形绘制的问题,长方形的连接处有一点小空隙会认为图形不是封闭图形,还是没有真正理解。)

2.对于“长度、面积、体积”这些度量概念,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直觉。如何充分运用学生的直觉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他们学习“面积”?(借助手面、脸面、书面、桌面等初步感知。)“摸面”活动有助于学生感知抽象的“面”吗?还有哪些经验有助于学生理解“面积”?(涂画、剪纸覆盖等。)

3.学生理解“面积”概念有哪些困惑(数上,和周长混淆;行上,封闭与否)?为什么学生容易将“周长”与“面积”混淆(都是平面图形,都是计算数字,都有公式等)?从度量一维的“线”的长短到度量二维的“面”的大小,学生的困难究竟是什么(认知,理解)?怎样的学习活动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多感悟、多实践、多参与)?

4.“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目的是什么(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本质)?是体会比较策略的多样性,还是体会“面是有大小的,是可以用单位度量的,是可以用数描述面的大小的”?两者孰轻孰重?(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展开辩论,皆可。)

5.如何设计有效的活动,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实现面积概念的深度建构?“学”与“导”的着力点在哪里呢?

3.迁移

例如:回忆12×8的探究过程,可以利用拆分法、点子图、列表法等得出结果(10×8+2×8;8×8+4×8;6×8+6×8)等等。探究类似14×12,就可以借用拆分法、点子图、列表法等表示为(10×12+4×12;8×12+6×12;14×10+14×2)等等。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知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感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重点理解如何把原有的算理和算法进行迁移,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面积表述运算的道理,培养几何直观。数形结合,三会理念水到渠成。提醒:1.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第一思考过程是否过于复杂;第二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没有联系和相悖。2.如果教师在设计问题中存在使学生感到“无法分”的思维障碍时,就要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如何把“无法分”的情况转化为“可以分”的情况。

4.有趣

例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培养,兴趣在于引导,兴趣在于激励,真正有了兴趣也就没有了痛苦可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希望尽可能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换句话说,我希望使孩子们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 它的有意思,也就是情趣、浪漫、好玩,如沐春风,时间过得真快,在学校一晃就放学了。。。。。。生命的课堂、幸福的课堂、好玩的课堂自然也就是有趣的课堂,也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境地,寻求知识的宝藏。有趣的课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如,在讲《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开课时(四年级下册61页),我首先用扑克牌引入新课,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懂得字母可以表示数;接着,通过讲述自己参加名师评选时的有关“黑桃A”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同一个字母可以不是不同的数或者任意一个数;再通过数青蛙的儿歌,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和在同一问题中同一个字母只能表示相同的数;再通过拓展延伸,让孩子们明白怎么用字母表示数和不同的问题的同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本节课三个主题,听故事、唱儿歌、做游戏,从而让学生在快乐、幸福、好玩的数学游戏中真正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本质和内涵。

5.直观

例如:在教学中,特别是小学阶段,画图是一种最直观的分析之法。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能给人以直观感和整体感,比普通语言更容易把握。“在一个减法算式里,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差是减数的两倍,被减数是减数的三倍,那么差等于多少?”师:既然差是减数的两倍,我们能否将图1改为图2呢?生:它是减法算式,干脆把图2改为图3吧!根据“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利用图3就可以知道=15.

6.探究

教师讲课不能太聪明了,教师虽然知道结果,但要引发学生思考。教师一下子把算式给出来了,学生还探讨什么?没有经历过探索的知识也很难真正的理解。生命课堂关注更多的是教学过程、学生探究的过程等,因为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如,以三角形三边关系为例(四年级下册27页),四年级的老师们可能都有共识,很简单的一道判断题:小明用4厘米、5厘米、10厘米的三根小棒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可能你强调了很多次,依然还是有孩子认为是正确的。可能你认为孩子学习不用心。可能你也会纳闷,昨天学生已经把定理背给我了啊,怎么今天又做错了呢?换个角度思考,其实我们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我们不妨这样设计:每人准备三根一样长的火柴,一起做个游戏。首先任取出2根,折断其中的1根变成2根,用现在的3根去摆一个三角形。孩子们会发现,怎么摆都不行。老师提示:“两根短棒之和等于第三根能围成三角形吗?”孩子们会发现不行。这是我再把其中一小根折断一些,学生肯定会说:“两根短棒之和小于第三边肯定更不行了”。接着让学生继续思考,那该怎么办呢?有的孩子可能会说:“加长其中的一根,让两根小棒之和大于第三根就行了。”此时,老师故意在那根完整的火柴后边加上第三根火柴,让学生试试,看能否摆成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会发现,还不行。继续让学生思考,这又是为什么啊?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因为其中的一根太长了,比两根小棒加起来还长。到这里,老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对这三根小棒有什么要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其中两根小棒的长度加起来必须比第三根长,而且是任意两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也就水到渠成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此时,再让学生判断,小明用4厘米、5厘米、10厘米的三根小棒围成了一个三角形。他们也就会轻易的根据4+5˂10,而判断此题是错的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真正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必须经过亲自实践,才能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运用自如。在实践的过程中更能感悟数世界的神奇和美好。

7.突破

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在解方程时


总之,新版课标的“三有”培养目标的提出也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数学性质的新要求,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数学课要“怎样培养人”,教师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眼中要有“人”,要树立育人理念,要借助以数学化人,以数学育人,从“教数学”转向“用数学教人”。生命课堂更要关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从教师的“教”切实转向“教”与“学”并进,且更加重视学生的“学”,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真实、真正发生。


四、教学思考

1.素养

最后,我想和大家聊一点核心素养的话题,核心素养是2022版新课标的核心关键词。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什么?什么是品格和能力?简单来说,品格是做人的根基,能力是做事的根基。

有一个在工商界流传广泛的故事,说有一个博士辛辛苦苦地设计了一个复杂系统,来解决如何在一堆肥皂盒中甄别出空盒子的问题。这个系统费了博士好多脑细胞,他运用了红外探测、激光照射等多种技术,前前后后做下来要花费百万元。可是,这个无比复杂的问题却被一个农民工轻而易举地破解了,他只用了一台电风扇,对着这些肥皂盒猛吹,就吹掉了那些空盒子。”

通常,人们引用这个故事就是嘲讽博士学了那么多年的知识还不如一个农民工的灵机一动。其实,我们不妨站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博士所学真的是纯属无用吗?农民工的方案真的就是简单实用吗?我想也不尽然。如果是小作坊或小工厂,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肯定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是国际化大公司,面对的是一条条生产线,还可以采用农民工的方案吗?这个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一点:学习素养不等同于知识的积累,而应该是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博士的方案适合国际化大公司,农民工的方案适合小作坊,人没有变,方案也没有变,变的是情境,这种在不同情境中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素养”。我们的每节课如何关注到学生的素养?核心素养如何养成?学科素养如何落地?都是我们要关注和思考的。


2.思辨

《礼记 中庸》里有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013年3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里,谈到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时说:“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来到胜利小学的时间还不长,对正合教育下立本求真的融通教学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立什么本,求什么真,在流程和环节上怎么实现体现“融通”的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构建各种有益的联结,培养学生迁移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没有理解其精髓。借助2022版新课标的学习,和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就在思考:如果把这五句话对应我们每节课,以“学”为起点,自主学、合作学、学会学。以“问”为过程,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怎么做。能不能收获新版课标所要求的核心素养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结果呢?能不能实现立本求真的融通教学呢?今天的分享,说实话很没底气,也仅仅是自己对正合教育下生命课堂模式的小实践、小探索、小尝试,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还会在张凤仙校长的引领下,在众多名师的指导下,在胜利大家庭的熏陶中,边学、边读、边思、边行,更期待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正合教育的影响下能够逐步趋于完善,2022版新课程理念能够早日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完美落地,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些许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不足之处,敬请指导。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