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再次偷袭,生活依旧精彩(原创)

这几天,本来安静了许久的国内疫情再起波澜,从北京新发地菜市场传播的疫情已经感染七十多人,人们的神经又开始紧张起来。应对疫情,我们已经有了一波经验,所以这次相对坦然,人们相信我们有能力将传播范围和传染人数及时控制在尽量小的程度。

以下文章写于疫情初发的2020年1月26日,回忆一下当时的心态与思考,在当下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吧。

这几天全国的疫情一天一个样,网上、朋友圈里各种信息轮番轰炸,很多人进入生化危机式的恐慌之中,谁说的是真的,我该怎么办?

上级呼吁宅在家里,哪儿也别去。这倒不难,对于即使执手相看泪眼也要用微信聊天的很多现代人来说宅仿佛是内化在身体里的基因了。有人调侃说终于到了什么也不做宅在家里就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了。但对我这样每天不出去走一走就难受的“老年人”来说整天不出门也不是个办法,初一下午顶着雾霾上街转了一圈,绝大多数商铺都关门了,影院、图书馆等封闭公共场所也都关门了。街上行人稀少,偶尔走过几个,也大多戴着口罩。其实无需疫情,雾霾就早已让口罩进化成了人体的一个器官。

疫情来了,而且是人传人,那么他人在自己的心里是什么?是地狱吗?其实疫情没有改变什么,只是放大了一些东西而已。那些视他人为地狱的人,即使没有疫情,依旧会视他人为地狱。什么时候都有生活不如意的人认为整个世界都欠他的,疫情也许会暂时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但指望疫情改变他们的三观,这个基本上很难。伤疤没好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忘记疼了。而内心宽敞的人,哪怕这世界只有一丝阳光,他也会打开心扉让它透进来。有些东西或许真是基因里的。

人是根脆弱的芦苇,疫情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但人的高贵在于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所以人依旧比病毒高贵,哪怕后者有灭绝前者的威力。理性的思考从来都是人类进步的不二法宝。这次也不例外,所以,面对疫情,还是要理性思考,然后才能找到相对准确的应对方案。

首先是应该相信谁,是相信正规部门的发布,还是相信七大姑八大姨发的东西?正规部门也发过不准确的东西,但如果它在大部分时间里发布的是基本准确的信息,我们在没有更好的选择的前提下,还是相信它比相信后者要强。以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太少,发布渠道单一,现在是信息太多,谁都可以短时间小成本地将信息大范围发布出去。这更需要我们有过滤能力,对于信息不光要看内容,还要看信源,在无法确定信息的真伪时,尽量相信那些信源相对可靠的信息。对于那些干扰信息,干脆屏蔽。

其次是对疫情的判断,封城不代表该地就成了浣熊市,一地严重不代表你所在的城市也严重,你所在的省份或城市出现病例要仔细看看是疑似的还是确疹的,还要结合你所在省或城市的人口换算一下占多大的比例。然后对于自己所处的城市的疫情有个判断,对自己的工作、出行有个规划。有没有必要买几箱方便面将自己彻底宅在家里,有没有必要杜绝与他人的接触。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我们,真的能做到彻底与他人杜绝接触吗?适当的防护,良好的卫生习惯,没有疫情的时候我们不也应该这样做吗?掉以轻心与草木皆兵是两种常见的非理性心态,理性的心态就是在这两者之间结合自己的判断做出取舍。

第三是对概率的认知。真理都不是绝对的,还有什么是绝对的吗?所以你不要奢求绝对的安全,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的一生当中不出现任何的意外。每年车祸死亡的人数要比飞机失事死亡的人数多得多,你坚决不坐飞机,却时常横穿马路。我们对低概率而传播力大且自身无法做出预防的事件投入了太多的关注,却对身边可防可控的危险视而不见。飞机失不失事你控制不了,而过马路不闯红灯,不横穿马路却是你可以控制的。专业的事情就给专业的人去做,你只需做好你自己可以做且应该做的,就可以了。当下,你只要做到尽量少去人多场合、做好个人防护及卫生工作,就足够了。也没必要将每个人都想象成病毒携带者,他人不是地狱。你大概率会安稳地度过这次疫情,度过这个给你留下别样回忆的春节。你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但是万一是在你的可控范围之内吗?万一之所以叫万一,就是因为没人能够控制得了它,宇宙规律就是如此。

所以,尽人力,听天命,生活无论怎么过,都有它自有的精彩,放松心态,慢慢感受生活带给你的酸甜苦辣,让快乐与苦难都成有生命的营养,你的生命才会越发地厚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疫情再次偷袭,生活依旧精彩(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