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人生如梦 何处安家

图片发自App

钱钟书: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作品有《围城》、《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等,是民国时期知名才子。88岁时病逝。

杨  绛: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通晓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105岁时病逝。

钱  瑗: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她治学严谨,开创了英语“文体学”,因脊椎癌60岁时病逝。

微黄的颜色,有质感的封面,简单的书名,这本朴实无华的书如不争宠的娃娃躲在角落里等你细细品读。

本书是一本以倒叙的写作手法书写的回忆录,书中讲述没有一见钟情,没有你侬我侬,只有件件生活琐事,看似简单,实则是深情满溢。

翻开第一章,随着杨绛先生的万里长梦,我慢慢走入,与杨绛先生一起回忆一家三口的点点滴滴。

    清华才子钱钟书学术上是才气逼人,生活中却不能自理,许多年分不清左右脚,经常穿反鞋子,出门就迷路,总是不停的闯祸,妻子杨绛都一一包容。两人志同道合,互相理解,共同进步,钱钟书学会了做早餐,杨绛照顾女儿,照顾丈夫,本是大家闺秀的她锻炼成家里的顶梁柱。

一家三口折腾了半个世纪,钱钟书的那句:“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一语成谶,钱瑗因病而去,次年钱钟书也走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杨绛先生唯有以回忆蘸墨书写往事。

文章读罢,只觉文中深情流淌在一家三口之间,夫妻相濡以沫,家人相依为命,这细水长流的情意深深地打动了我。

图片发自App


1.幸福

张爱玲曾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当年,杨绛给钱钟书寄了一封信,上面写了一个字“怂”。如果是旁人,一定会觉得对方是骂人,对不对?钱钟书却心领神会,回了一封信,同样只有一个字“您”,而杨绛读完信后,心里十分欢喜。

其实,“怂”字是问:“你的心上有两个人吗?”而“您”是说“我的心上只有你”。

别样的情书中,深情款款,多年后回忆起都是幸福的瞬间。

罗兰说过: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这种发现快乐的能力其实是人人都有的。在婚姻中的女人,如果想快乐,应放下心中执念,学习杨绛对钱钟书的包容体谅。听到过已婚女人抱怨丈夫:我忙着照顾几个月大的孩子,没时间准备晚餐,只能让他去做,结果忙活了半天,做了几个菜,姑且不说“色”不吸引人,单说那味道,是我吃过了最难吃的菜。很多女性朋友对另一半是不是都有类似的抱怨呢?

如果你吃了菜,觉得难以下咽,换一种方式告诉丈夫:“老公,今天的菜惊艳到我了,味道很不错,如果你再改进一下,我想味道会更好。”这样一句话,你听过会怎样?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用理解代替尖酸刻薄,不给对方太大压力,同时也是给你自己快乐的余地。

《礼记》中有两句话: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爱一个人要知道他的短处,厌恶一个人要知道他的长处,不盲目喜欢,要包容对方的缺点,如果从一开始你就看开,那他的缺点你就不会那样在乎,不会自寻烦恼,无烦恼即快乐,如此,幸福也不难寻了。

图片发自App


2.子女

杨绛说过“把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贡献给了这个新的生命”,可见夫妻二人在钱瑗的身上倾注了多少爱。钱瑗在自知时日无多时,曾内疚地说:“得到你们这么多爱却不能陪你们终老”,一句简单的话语让人潸然泪下。父母都是毫无保留的爱着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对子女的教育上,钱钟书和杨绛也不例外。

在钱钟书和杨绛的刻意“引诱”下,钱瑗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小时候《西游记》、《水浒》等名著都读过了,刚满十岁又在杨绛的教导下读文言文。长大后的钱瑗成绩优异,工作后的钱瑗更是优秀,开创了英语“文体学”,成为钱钟书和杨绛眼中最好的阿园。

现今各种教育方法是层出不穷,各位家长使出了浑身解数,都希望用最好方法让子女成才,在这些方法中,台湾作家刘墉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值得学习。

他有一儿一女,根据儿女成长环境不同,对儿女的教育方式也不同。儿子出生在台湾,刚到美国时正是叛逆期,这个时候随时有可能因为调教不当影响今后的发展,所以他采用强权教育。女儿成长在纽约,早早地适应了美国的成长环境,所以他采用“放养”教育。这样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了两个出色的孩子,一个是哈佛的博士,一个是哥大的才女。

对子女,父母不是只有倾尽所有的爱,而是引领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图片发自App


3.家

家,是温暖的地方,是温情的港湾,是爱的世界。对杨绛来说,失去任何一人都是锥心之痛。钱瑗去世时,杨绛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这是失了家人最深的痛楚啊!

在钱钟书去逝后,杨绛反而没有这样沉重的描写,哀大莫过于心死,家人不在,不复为家了。那刻,我仿佛看到在深秋的街头,一个耄耋老人的背影,在落寞的街道上独自一人越走越远……

何以为家呢?看看每年春节,各路游子都奔赴在回家的路上,不在乎道路颠簸,不在乎路途遥远,飞机,火车,高铁,摩托车奔向同一个方向——家。 

对那个你曾经肆意妄为的地方,在读过《我们仨》之后,请你珍惜吧!也许在一年、三年、五年以后,会和杨绛先生一样的感慨: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仨》:人生如梦 何处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