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我之前整理过的一片博客,后来因为工作和时间的原因,整理完了就没有后续了。现在,工作又推到这一步了,就借之前的基础整理下,看看有没有错误,顺便把博客搬过来。其实我真正的弱项是前台。这里,我们就把前台的进程线路拉出来,开始推进。
构建
环境搭建
安装npm
我们这次编写的vue是基于前端工程化的,构建工具用的是webpack,所以我们需要安装npm。npm是nodejs自带的包管理工具,所以,安装nodejs会自带安装npm的。下载地址:https://nodejs.org/en/ 我npm的版本是6.9.0 我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10,我写代码用的是vs code。安装是很简单的事,这里就不赘述了。安装完成后,npm命令就可以使用了。npm -v 可以查看具体的npm版本号。
新建项目
首先,找个地方新建个目录,我建的叫management-web,以后就叫项目目录。然后,打开命令行,进入项目目录。
npm init
然后根据提示输入信息,懒得写也可以一路回车。然后就会看到一个叫做package.json的文件。刚才的信息都在这个文件里。这时候,npm管理的项目就初始化好了,接下来我们执行的命令都需要在这个目录下执行。
npm i webpack vue vue-loader
这个是安装webpack、vue、vue-loader三个包,webpack这时是安装在该目录下的,主要确保版本一致,不受别的项目影响。我们这个项目的核心框架是vue和vue-loader。
安装完成后要注意看警告信息。其中一个说的是vue-loader依赖于css-loader。还有一个可选安装向是fsevents,但是被跳过了,因为这个包只支持ios操作系统,所以,我们接下来安装css-loader
npm i css-loader
基础的依赖装好了,我们接下来就可以写代码了。目录结构如下
+src
--index.js
--app.vue
-+view
---login.vue
---sidebar.vue
---workbench.vue
-package.json
-webpack.config.js
我们这篇博客内容覆盖的文件大概如上所述,我们来大概介绍一下。
webpack.config.js
这个文件是用来进行webpack配置的,我们可以进去看一下它里面的内容,具体的解释,注意看注释:
const path=require('path') //获取项目目录用的变量,path是nodejs的基本包
const VueLoaderPlugin = require('vue-loader/lib/plugin') //vueloader插件,后面进行初始化需要用带该变量。
const HTMLPlugin=require('html-webpack-plugin') //使每次生成的html文件带有hash值,来确保缓存刷新
const webpack=require('webpack') //webpack变量
//根据环境变量判断是否是开发环境
const isDev= process.env.NODE_ENV==='dev' //环境变量,如果是dev环境的话则在配置构建的时候添加开发环境的相关配置
const config={
devtool: 'cheap-module-eval-source-map', //source map配置,可以让我们在调试的时候看到编译前的文件并进行断点调试
target: 'web', //webpack的编译目标,编译为类浏览器环境执行的文件,这也是默认值
entry: path.join(__dirname,'src/index.js'), //编译的入口文件,由此文件一层依赖一层依赖得向下进行编译
output:{
filename:'boundle.js', //编译后的js文件名称
path: path.join(__dirname,"dist") //生成文件的目标目录
},
module:{
rules: [
//vue扩展名文件使用vue-loader进行解析
{
test: /\.vue$/,
loader: 'vue-loader'
},
//css扩展名文件使用css-loader进行解析,然后用style-loader将对应的内容加到style标签上,注意两个loader的顺序
{
test: /\.css$/,
use: [
'style-loader',
'css-loader'
]
},
//静态资源加载使用url-loader进行加载
{
test:/\.(gif|jpg|jpeg|png|svg|ttf|woff)$/,
use:[
{
loader: 'url-loader',
options: {
limit: 1024,
name: '[name].[ext]'
}
}
]
}
]
},
//注册plugin
plugins: [
new VueLoaderPlugin(),
new HTMLPlugin(),
new webpack.DefinePlugin({
'process.env':{
NODE_ENV: isDev?'"dev"': '"prod"'
}
})
]
}
//如果是开发环境,则添加关于webpack-dev-server的相关配置
if(isDev){
config.devServer={
port: '8000',
host: '0.0.0.0',
overlay:{
errors: true, //如果出错则显示在网页上
},
hot: true
};
config.plugins.push(
new webpack.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热更新
new webpack.NoEmitOnErrorsPlugin() //有错也不中断编译
)
}
module.exports=config;
package.json
这个里面我们暂时只需要关心scripts节点,因为只有这个是我们自己配的,别的都是命令自动维护的。下面我就只展示 scripts节点了,它是和dependencies节点同一级的:
"scripts": {
"test": "echo \"Error: no test specified\" && exit 1",
"build": "cross-env NODE_EVN=prod webpack --config webpack.config.js",
"dev": "cross-env NODE_EVN=dev webpack-dev-server --history-api-fallback --config webpack.config.js"
},
其中,build是构建产险环境的代码,cross-env是我们用来传输环境变量的插件。dev是启动webpack-dev-server进行调试的命令,其中--history-api-fallback是我们建立但也应用需要的一个配置,该配置会将所有的请求解析到入口页面,正式部署的时候也需要做相应的配置。
index.js
在配置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我们的入口文件。我们先看这个文件的内容吧
import Vue from 'vue'; //vue核心库
import App from './app.vue'; //主应用
import VueRouter from 'vue-router'; //单页应用路由库
import ElementUI from 'element-ui'; //element-ui库
import 'element-ui/lib/theme-chalk/index.css'; //element-ui样式
Vue.use(ElementUI); //在vue中引入elementUI
Vue.use(VueRouter); //在vue中引入VueRouter
//初始化根元素
const root=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document.body.appendChild(root)
//初始化路由
const Routers=[
{
path:'/index',
component: (resolve) => require(['./view/workbench.vue'],resolve)
},
{
path:'*',
redirect: '/index'
}
];
//路由配置
const RouterConfig={
mode: 'history',
routes:Routers
};
//构建路由对象
const router=new VueRouter(RouterConfig);
//初始化应用
new Vue({
router: router,
render: (h) => h(App)
}).$mount(root) //将vue组件挂载到root元素上
以上应用代码其实也不难理解,整体流程大概就是,声明要引入的依赖,然后向Vue中引入需要引入的库,再初始化路由和主页面。这里说下VueRouter,因为我们要写的程序是单页应用,所以,页面的路由就变成了前端路由,而不是以前url请求过后,经由nginx或者java进程路由到不同的静态文件或者不同的java controller中。这次的过程是,不同的请求到nginx,都路由到一个地址,然后这个地址自己根据自己的知识进行路由,也就是这个路由的过程发生在用户的浏览器中。好坏呢,我也不好说,毕竟我不是专业前端。但是,至少我在entry中不用写多个文件了。而且,由于由前端统一管理路由,那么整个前端就可以更加统一得管理自己的状态了,这似乎,是我比较喜欢的编程模式。
再说这个root元素。其实,就是创建一个页面,在上面放一个div,然后再挂在一个Vue应用到这个div上,Vue应用层层嵌套,就此展开整个网站。这里可以看到,render挂载的是App这个应用,这就是我们的主页应用了。至于render的具体定位,我还没学多深,不好在这里总结。
我们这里的界面控件主要使用的是element-ui,原因嘛,我一个前端朋友推荐的,具体我就不好说了,反正不会太坑。而且之前我们在公司尝试使用vue为主框架,选型ui框架的时候,由于各种表格的奇葩需求,对可控性要求极高,最终element-ui依然可以完成,所以,先用,应该不会坑。
app.vue
在index.js中,我们看到了,最先访问的是app这个应用,那么,这个应用就在app.vue里面实现的。vue这个扩展名,是vue自己的,由vue-loader解析生成最终的静态文件,我们先看看它的代码:
我们先来看下这个文件的基本结构。首先,它是由template、script、style这三个标签构成的,它们依次描述了这个组件长什么样子、怎么运行以及样式是什么样的。
template里面只能有一个根元素,多个会报错。其中的占位符,语法什么的,可以参考官网说明文档,并不是很复杂。而我用到的el-row和el-col是element-ui的布局控件,方便布局。我们这个app在页面逻辑上,其实很简单。如果用户已经登录了,则显示主界面,否则显示登录界面。主界面由sidebar和路由的界面共同组成,router-view这个控件就是VueRouter提供的控件,会根据url进行路由,而且仅路由占位的部分。方便好用,我们再回忆下index.js中,我们似乎把所有的路径都路由到了workbench.vue,这是我们现阶段的简化设置。
script中的内容也不难,具体的写法,大家可以参考官网对vue编程的说明。我们这里仅解释程序中的意思。首先,我们import了自己写的其它的组件,而element-ui虽然有使用但没有引用的原因是我们在index中的那句Use调用。在export中,components中的组件名称,就是template中的引用需要使用的标记的名称;data会返回该组件中定义的属性;mounted会在页面加载完成后执行,相当于onload事件;methods是定义的各个方法。
style则是组件中使用的样式。如果在标签中加入了scoped,则只在该组件中生效,否则全局生效,后面我们会见到相应的例子。
sidbar.vue
这个是我为主页的左边栏设计的一个组件,未来会在这里加入用户当前信息呀、菜单呀什么的,现在里面啥都没有,就单纯的示意一下界面而已。
login.vue
这是登录界面,我只是绘制了一个简单的样子,以示区别,具体交互,后面再说。
Ntbrick后台管理系统
登录
调试
上面我是介绍了我这次使用的代码,其实写这些代码并不是一蹴而就,但是如果按照我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写的话,一是我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另外就是篇幅过长,所以这就直接展示结果并加以说明了。但是,代码中大家应该是有疑惑的,很多东西我们都没装。的确,因为我安装的过程都是没有就装,所以让我列个列表也是不好弄的,所以,我们就编译,按照提示来就好。
npm run build
尝试的过程我就不说了,这里就罗列都需要装哪些包吧:cross-env,webpack-cli,html-webpack-plugin,vue-router,element-ui,vue-template-compiler,style-loader,url-loader,file-loader,webpack-dev-server
这个时候尝试运行:
npm run dev
就可以看到成功的日志了。通过更改isLogined返回是true还是false就可以控制是进入主页面还是登录页面了。打开f12,可以看到webpack提供的源码,可以打断点进行调试。基础项目搭建到到此结束,接下来我们有两件事要做:1、添加登录,让登录从现在写死变成真的;2、把主界面丰富起来,左边的sidebar也完整起来。敬请期待后续的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