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读《父母的语言》有感

    2020.2.27日,待在我肚子里十个月的小家伙和我见面了。自当了妈就各种关注育儿知识,因此有缘结识这本书。

  《父母的语言》作者是一名人工耳蜗移植医生。他在给他的两位患者成功进行手术后,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康复结果――一个活泼开朗和正常孩子所差无几,一个却不得不就读于“特殊学校”。作者很纳闷,明明两位的其它情况相差不多。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得到了答案,那就是――早期语言环境对孩子有决定性影响。

      孩子从出生到三岁,每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链接。如此巨大的类神经,大脑不堪负荷怎么办?别担心,大脑通过“突触削减”自动削减不必要,不常用,较弱的地方。书中有提到一个案例: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婴儿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进行手术那孩子的视力基本会和正常人一样,如果婴儿没有及时发现就算做了手术视力也恢复不到正常,因为大脑默认为这是不需要的就不会产生突触。正因为如此,0-3岁的教育更是重要了,越早刺激,对大脑发育越有好处。

      需要强调的是,早期语言环境如果仅仅是“你真差劲”“你错了”“不要……”等负面词汇对孩子并没有益处,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和“肯定反馈”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那最优化大脑的亲子沟通方式是什么呢?作者给出了答案――3T原则

①Turn in共情关注。 蹒跚学步的宝宝摔倒撞到了椅子上,当妈的是不是心疼坏了?跑过去赶紧扶起宝宝说:“不疼不疼,都怪这破椅子”边说边象征性打了椅子两下。这样是不对的。首先孩子磕到了小脑袋肯定是疼的,你应该说:“宝宝摔倒了,妈妈知道你很疼对吧,我们宝宝是小超人可以自己站起来的”其次 你不应该去拍打椅子,这样无形中培养了宝宝埋怨别人的意识。

②Talk more充分交流。 你可以一边做事情,一边向宝宝描述你在做什么。切记语言中不要用代词,孩子屁颠屁颠把他的创作画拿来展示给你,你不能说:“画的真棒,我(代词×)很喜欢它(代词×)”应该说:“宝宝涂的这个红色真漂亮(表扬要挑细节不能笼统),妈妈喜欢你画的画”也可以脱离当下情景进行语言交流比如说亲子游戏中在为熊搭建窝的时候可以这样提问“小熊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他需要隐蔽自己的窝那我们该怎么帮他呢?”“如果下雨了怎么办?”……这种开放性问题。设想情景锻练他理解脱离语境的语言。除此之外,孩子大些也可以多注意扩句练习,当孩子哭着要喝水的时候你可以这么说:“宝宝口渴了是吧(共情关注),喝水要用什么装水啊?杯子啊,对啦那你要黄色的杯子还是蓝色的杯子?蓝色的啊那妈妈帮你拿下来”

③Take  turn轮流谈话。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多提开放性问题,需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给他们时间搜寻回应的词语。

④Turn it off关掉电子产品。数字时代,孩子在一边玩爸妈在一边看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了。要知道孩子是通过大人的反馈来学习知识的然而电子产品只能被动传递信息。还记得一位妈妈问宝宝:“故事机里的阿姨也可以给你讲故事,你为什么不听阿姨讲要听妈妈讲呢?”宝宝回答说:“因为故事机里的阿姨不能抱抱”看,孩子需要的是互动啊。

      文章标题写到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各位爸爸妈妈,你们心里有没有答案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读《父母的语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