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说实话,许多人对就业不看好、对工作失去信心,感慨选错行业如今转行代价太大。
我朋友的弟弟今年高考,报专业时家人希望他报计算机,他忧心忡忡地说。网上都说计算机专业在市场上已经饱和了。
“听说不少程序员都找不到工作,不知道过个5年10年,这岗位会不会消失啊?”
这话有几分耳熟。
就像我当年选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时听到的一样。
必须承认,时代斗转星移,行业朝夕更替,但人们对“找不到工作”这件事依然有所误解。
某乎有个问题,中国的程序员是否过多了?
实际上这问题我几乎每年都见过几次。有网友说,早在2000年左右,配合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就有无数人说“别学计算机,饱和了。”
可现实是怎样的呢?
这么说吧。
我一毕业就进入互联网行业,无论是上市互联网公司还是国企,对程序员的招聘这么多年几乎没间断过。能力强的程序员真心不好招,在面试时他们往往握有主动权——几个offer在手,凭君选择。
不止程序员,许多看起来饱和的岗位其实只是“看起来”。
有一次我分享了一门产品经理课程,有一位读者留言,产品经理已经烂大街了,现在去做为时已晚。另外一位读者在后台发了大段大段文字,讲述了他作为产品岗是如何被裁员的,唏嘘行业岗位萎缩,想试试运营岗。
我没告诉他们,我一个做产品经理的朋友今年又提薪了。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外界, 以自己为标准去衡量。
用个人经历代替行业趋势,用主观判断代替客观现状。
无数人说IT行业不景气,忽视了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新职业;
无数人说新媒体大势已去,忽视了哪怕做副业,月入过万的比比皆是。
无数人说制造业已成夕阳产业,忽视了它们逐步转型智能化方向。
我完全理解,人的想法总是个体的,一旦失业,哪怕统计数字再辉煌也暖不了他。
可因为如此,我们容易陷入一叶障目的困局中。
就拿“程序员是否饱和”来说,我特别认同一位知乎网友的答案:
专业的程序员供不应求,凑数的程序员供大于求。
说句挺残酷的话,有时候可能只是你不行,而不是行业不行。
前阵子,由Netflix拍的《美国工厂》纪录片火了,讲的是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到美国俄亥俄州去建工厂的故事。
其中一幕是:
一位勤恳的老工人在美国福耀玻璃工作两年后,被解雇了。理由是,他操作电脑的速度太慢,无法跟上生产节奏。
几位高管陪同曹德旺在车间巡视时,脸上洋溢着骄傲地微笑说:
“这边本来有1个人,现在没了。我下次要做的就是把这4个人取消掉。”
很有意思的,我周围两位朋友看过后,体会截然不同。
朋友A: 得意地说,这就是智能科技的价值啊。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年头谁还愿意靠大量人工去处理呢?
朋友B:有些唏嘘地感慨,“我们这种敲代码的,说白了就是键盘流水工,被这么开除掉说不定也不远的事了。”
危机危机,是B眼中的危,却是A眼中的机。
我听过很多关于XX岗位饱和的吐槽。不可否认,有小部分岗位确实进入供需瓶颈期,但它们对人才的需求并非停止,而是开始切换方向。
更何况,多数人的上升空间还没有到100%取决于外界的程度。
就像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轮不到拼天赋一样。
松下幸之助曾说:商业没有所谓的景气、不景气,无论任何情况,非赚钱不可。
深以为然。
经济不好你生意还是要做,行业不行你要想办法破局,饭碗端不稳你就得采取措施牢牢抓住饭碗。
你最该考虑的是:
第一,这行业的门槛够不够高?如果门槛低到谁都可以做,无挑战无变化,难免出现恶性竞争或岗位价值日益式微(36岁收费站大姐失业,就是个典型例子)。
第二,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同样的岗位,水平差距可以超过108条大街。公司和客户为什么要选择你?你能提供哪些特殊价值?它们是你的护城河,也是你安身立命的东西。
一个机遇的含金量,从来不是取决于它本身,而是取决于你有多少筹码把握好它。
坦白讲,许多人骨子里害怕变化和竞争。
其实大可不必。
一来,怕也没用嘛。二来,变化越快,组合要素增加了,意味着新的工作机会越多。
就像传统媒体VS新媒体。
放在10年前连“新媒体”这三个字都没问世,可如今已成为360°覆盖人们的事物。曾经从事纸媒行业的人,开始新模式转型;曾经写书写博客的作者,转移到公众号和微博,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写作。
再比如外卖和网约车。
大概5年前,网约车刚出现没多久,我所在城市有大量的士司机跑到交通运输部门集体抗议,要求针对网约车采取限制措施。
5年后——
我们有了网络代驾、共享自行车、共享汽车……以及积累的大量语音、图像、场景感知、地图、安全出行等数据,而且相关技术服务开始迁移至城市交通、物流、金融等多领域。
当初谁又能想到,一个网约车技术能发展衍生出如此多的环节和岗位?
再回头看很多人担心的,学计算机的人和程序员,有没有可能遇到市场饱和的情况?
只能说,可能性极小,至少目前。
我们国家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大数据快速发展,IT领域需要的专业人才持续增加,尤其是高质量人才和新职业人才的缺口很大。
我曾说过,仅人社部等官方在今年联合发布了13个平均年薪25万的新职业,就有100万以上的市场缺口。
它们都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生根发芽的新物种。
查理·芒格说得很对,事情一定要习惯反过来想。所以你发现没:
行业激烈变化时,恰恰是机会最多的时候。
大环境不好时,恰恰是优质人才出头的时候。
我一位WEB前端开发的年轻同事,水平一般。上周他和我聊天时无意中说:
“还是UI设计师工资高啊,我最近也在学PS,看看以后有机会是不是可以转行。”
哎,想什么呢。
你开发水平不行,应该先想办法提高技能而不是跑去学UI啊。第一职业才刚起步,做得摇摇欲坠,就算学再多三脚猫功夫又怎么可能占有一席之地?
人家雇用你,永远是看你最拿得出手的职业水平,而非学了多少样不成熟的技能。
小编是一个多年开发经验的程序员,今年年初整理了一批WEB前端学习资料作为粉丝福利,不论你是计算机专业想往WEB前端方向发展,还是零基础想要转行学习WEB前端,这份资料都能帮助到你,可以到我的WEB前端裙领取,这就是我的WEB前端裙。先输入一个296,然后是一个212,后面是一个562。
不少人过于强调外界,而忽视了自己。
行业是否饱和从来不是关键,关键的还是人。
有的人觉得,行业工资太低、发展缓慢,焦虑之下频繁跳槽转行,最终在眼花缭乱的新闻和起伏不定的工资数字中迷失了自己。
有的人觉得,技术只是让人换了一种工作方式,旧的消褪新的来临,它们更有趣、更有潜力,于是努力加快脚步跟上,尽力让工作价值不褪色。
工作有2个部分,主观+客观。
客观不会迁就你,该来的、该变化,都将像靴子掉落般一一发生。而人的主观则是更重要的部分,你需要知道别人眼下需要什么,你能提供什么,方可站稳脚跟。
最后我想说,不安全感是常态,适度焦虑也是常态,只是,希望我们都能积极地跑起来,别做那个脆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