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心天地厚,修身岁月长

草木鸟兽、圣贤平民,生虽各异,死却相同,无非随着岁月逝去,鲜活肉体化作一抔黄土淹没在尘埃里随风扬起。牙牙学语的幼年到衰弱病痛的晚年是每个生命必经的旅途,死亡即是我们最终的归宿。为了逃避宿命,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着永生与不朽。秦始皇派徐福入海求不死之药、唐太宗因吃长生丹药而中毒身亡这样追求永生的事迹在历史的记载中比比皆是。然而贵贱同一尘,死生同一指。人生在世共如此,何异浮云与流水。当肉体不朽成为虚妄之后人们转而开始追求另一种层面的精神不朽。

李白曾经在春夜宴游时喟然感慨“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光阴短暂、浮生若梦,那就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历史不可磨灭的印记,用精神的深度延伸生命的长度。有的人选择致仕朝堂、造福一方,先天下之忧而忧,用经世之才得百姓铭记;有的人选择著书立说、吟咏情性,文章传播国风,用如椽巨笔书写国计民生;有的人选择向内探索、修身立心,寂寂无人处自开自落,用高洁品行感染近邻远交。无论是有志于施事、立言或是修身者,都是希望能将短暂的生命交付于意义的事物,用自己的力量来为社会的改变做出贡献,在丹青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则虽身死而魂不朽,精神逾远而弥存也。

施事、著书、修身即立功、立言、立心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从古至今圣贤之所以能成为圣贤在世人心中永垂不朽,皆是因为在这三方面有突出贡献。如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战火纷乱的春秋时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治国方略与政治理想,后又创办私学,以“有教无类”的思想给予每个人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以身作率,言行被弟子记录下来成为流传千古的《论语》。孔子修身立德、施事立功,因而被民众和历史所铭记,他虽也逃不过死亡的宿命,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肉体湮灭在尘土里化作春泥,但他的精神与思想却历久弥新,“仁”“礼”之义塑造着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孔子已逝,但他的精神依附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中,永生不朽。

正因为受到先贤事迹的鼓舞与激励,有志之士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希望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于是在立功、立言、立心三个领域上下求索。但施事立功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著书立言又受到个人天赋的约束,即使能够建功立业,也未必会有行文传世。然而即使立功、立言二者俱全,若缺乏向内探索、修身立德,所获名声也是昙花一现,就如空中楼阁一般缺乏根基而不能长久。从古至今,著书立言之人数不胜数,他们言辞华丽,吟咏性情,寄希望于著书流传于世,名声不朽于史。然而多少文字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之时散轶路旁,纵使锦绣文章当时博得人们喜爱,但只要创作者无修身立心之基,文辞便如无根之萍,终将飘散无人记起。而那些真正通过了时间的考验流传下来的文字无一不是承载着创作者自身坚实的修身立心所悟出之理,文以载道,将作者的精神封存在文字里,在于读者相遇的一刻,作者的精神便超脱了他个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生命也已这种形式延续因而不朽。

《礼记·大学》认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达成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标之前须得“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可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立德乃一切事物之根基。修之于身者,无论社会外界条件如何,无论自身内在天赋如何,总会有所收获。如颜回,他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既没有冉有、子路一般优秀的政治才能,也不如子贡、宰我的雄辩之才,然而他因德行而著名,家贫不忧、好学不倦,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在施事立功与著书立言上无所成就,但他芝兰般高洁的品行却赢得了众人的交口称赞,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仍能从《论语》记载的只言片语中一窥这位君子的德行。立功、立言、立心,颜回只做到其一,也就是其中作为根基最稳固的立心修身,他的正直坦荡的精神与高洁无尘的德行没有被历史的尘埃遮盖,反而如同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每一位追随者的内心,成为鼓舞人们立心立德不朽的模范力量。

横渠四句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地本无心,只有自己先诚意正心、修身立德,才能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为天地立心,实现承继绝学、开启太平的崇高理想。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即使肉体消亡,他们精神的根基也不会随风逝去、散亡磨灭。

始于立心,得于人和,顺于天道,成于勤恳。以立心修身为人生之基,在开创事业的路途上一路奋斗,何愁短暂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寂寂无名。天阔地厚,漫长岁月中我们终将会踏踏实实走出自己的路,为世人所铭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立心天地厚,修身岁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