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配角

很多年前的春节晚会,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主角和配角》令人印象深刻,虽说演员有些夸张的表演和露骨的讽刺,但的确达到了演出效果,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了阶层,各个阶层就有了组织结构,自然在组织结构下就有各个部门和相关的制度,自此,一整套的规则制度由大到社会法律法规和小至相关行业的规章制度也就架构起来了,人作为组织架构里最小的组成部分无条件的遵守各种制度,即是制定的制定和完善者,也是制度的遵循者。组织就是“家”,行使家的作用,其相关成员做为家庭的一份子服务于家庭的需要;同时,家庭作为一个小的群体相应的也会与别的群体产生各种联系,家长就是这个家庭成员的代表,是这个群体的代言人,是主角,肩负着比其他成员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相对主角的是配角这个身份,一部戏里,主角不可或缺,同样没有配角的戏是没有观众的,“红花还得绿叶衬托”就是这个道理。主角占据大部分露脸的机会给观众认识自己,观众很轻松的就记住了主角,而配角只能忍受谢幕后的孤寂和无奈。不是配角不想演主角,是主角的戏你还真演不了。就像《主角和配角》里陈佩斯穿八路军军服的滑稽像怎么看怎么是特务。主角尽力塑造自己的形象,配角努力配合好主角的要求,这部影片就完美了。可是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部手机,70%的功能是无用的,一款轿车,70%的速度是很少使用的,一栋别墅,70%的面积是用来接灰的,一所高校,70%的教授是可有可无的,一群公务员,70%是在混日子的,这就是社会现状,所以我们先不纠结那70%,我们只关注剩下的30%,因为他们是主角。其他的70%都是在围绕这30%打转,为这30%服务的,这30%的决定了其余70%的功能作用。

在高科技研公司,搞研发的部门是主角;在军队里,野战部队是主角;在工厂,生产部门是主角;在大学里,教研室是主角;在食堂里,厨房部是主角;主角会随着所在的主体而定义,但不管如何定义,主角必定发挥出主要的作用,是别的部门不具备的能力。所以,定义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人是否是主角,就看这个部门和人所发挥的作用,他们普遍具有数量少,作用大和不可替代性强等特点。

主角无论在哪个行业部门都是稀缺资源,这些人掌握这行业部门的最高标准,是这个部门行业的不可或缺者。正是他们有着配角不具有的优势才使他们占有了很多的社会资源和对配角的支配权,在主角看来理所应当的支配别人是自己职责范围以内的事情,然而这个世界又是公平的,配角也可以通过努力完美的逆袭成主角。主角和配角的身份也经常的发生的着变化。无怪乎,每年的电影颁奖晚会除了最佳主角奖还有最佳配角奖。在台上有主角和配角之分,在社会上主角和配角的身份就双重的赋予在同一个人身上,在单位是配角,可在家里就是主角,所以,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都是家庭责任的肩负着,一个人不会总是主角,也不会老是配角,在这个阶层是主角换个身份就是配角,所以,努力的扮演好社会分工的角色,无论主角,配角,都是这部戏的主要演员。

不可否认主角相比配角有相当的竞争力,他们比配角付出了更大的努力。主角无论是个体的人也好,还是整体的部门也好,都有着其他人或部门比拟不了的作用。这些人和部门一定都是珍稀物品,其实这也符合“28”定论,社会上20%的人占据80%的财富,20%就是社会的主角。

作为主角受关注的程度自然就高,而配角因所在的人数很多,大都是社会底层受关注程度远远低于主角。主角作为社会的中间力量在享受光环的同时,必定会受到各方的注意,领导人物是主角,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公知人物是社会的主角,这些人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督和舆论的曝光,大牌明星是主角,他们的任何行为都会影响年轻人判断......

相对来说,配角的作用就不是太明显,因为人数众多而多数人不愿意承担责任或者能力欠缺不得不处于被动地位,越是被动和缺乏责任越让自己失去向上奋挣的动力。配角所处的环境也压抑了个体的抗争,久而久之最终“泯然众人矣!”

主角和配角不是天生的主次关系,都是后天一步步的习惯演变成的,主角在当前的环境里可能优势明显,换个环境可能就是配角。同样,配角在这个部门是被领导,到另外一个部门或者就是主角。但不可否认的是,主角就是更换了部门,由主角变成配角,但过不了多久依然会回到主角的位置,因为主角是多种优良习惯的产物,一时的林荫是遮不住阳光的照射的。而配角往往就缺乏那些优良的习惯,无怪乎配角的位置更适合他。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角,配角)